..续本文上一页获取这十一个益处的心,他散播慈爱给怨敌,这样他就会成功证得慈心禅那。
因此在修慈心观时,禅修者应先散播慈爱给自己。根据次序,一共有四种人,即:(一)、自己,(二)、喜爱者,(三)、中立者及(四)、怨敌。在这四者之中,散播慈爱给第一者(即自己)是不可能证得禅那的。对于已证得白遍第四禅的禅修者,若欲证得慈心禅那,他可依靠白遍第四禅的助力,再散播慈爱给可敬爱者,直到证得慈心禅那,成功后再散播慈爱给亲爱者。这两种人都是属于喜爱者(piya),以这两种人作为禅修对象并成功修证慈心禅那后,再散播慈爱给同性的中立者,直到证得禅那。只有在慈心变得强而有力之后,再散播慈爱给怨敌,以证入禅那;至于无怨敌者则无须修习,因为这只是适用于有怨敌者。对于有怨敌者,又应先以那一种怨敌作为对象来散播慈爱呢?应先散播慈爱给自己对他只有少许瞋念的怨敌,把极恨者留在最后。如前述般省察瞋恨的过失及慈爱的益处之后,再散播慈爱给怨敌,直到以四句中的每一句都能够证得第三禅。
破除界限
逐一地更换慈心观的对象,直到能够成功地对极恨的人散播慈爱。过后,禅修者应更进一步修习破除界限(sima sambheda)。sima是指界限,sambheda则是破除。什么是界限?若能散播慈爱给某个人,但对另一人却又不能,那么即是还有界限的存在,必须修至心境平等与无分别心。
在这个(欲破除界限的)阶段,禅修者应轮流地散播慈爱给四种人,即:自己、喜爱者、中立者及怨敌,散播慈爱给自己是不可能证得禅那的,这只是用来作个标准而已。先观想「愿我得以脱离厄难,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愿我愉快地自珍自重」三、四次,以这作为标准再观想「如我愿自己得以脱离厄难,他人亦希望他们自己得以脱离厄难。如我愿自己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他人亦希望他们自己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如此省察三、四次后,再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喜爱者,直到以每一句的方式都能够证得第三禅,然后再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中立者,直到以每一句的方式都能够证得第三禅。只有如此之后,才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怨敌,直到以每一句的方式都能够证得第三禅。
接着,再重新散播慈爱给自己,给另一个不同的喜爱者,中立者及怨敌。尝试散播慈爱给每一种人直到证得禅那。成功之后,再散播慈爱给自己,另一个喜爱者,中立者及怨敌。如此修习直到慈心极强的当下会有什么事发生呢?慈心将会变成对自己、喜爱者、中立者及怨敌四者都平等,而不会再对任何一种人有偏爱。此时,他即已破除了界限。在《清净道论》中有提及一个比喻:若有人叫他从这四者之中选出一人来杀掉(中译注:以便保全其它三人的性命),而他又还会选出来的话,那么他的慈心还未平等。然而,若他对每个人的慈爱都平等,而无欲选出任何人,那么他已破除了界限。
无制限与有制限遍满慈
只有在破除界限之后,禅修者才可转修五项「无制限遍满慈」(anodhiso pharana metta)及七个「有制限遍满慈」(odhiso pharana metta)。在还未破除界限时,若禅修者以「愿一切有情…」的方式来散播慈爱是不能证得(遍满)慈心禅那的。五项无制限遍满慈是: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人及一切有生命者(sabbe satta , sabbe pana , sabbe bhuta , sabbe puggala , sabbe attabhavapariyapanna)。(中译注:以上五项虽有不同的名称,却都是指一切众生。)「愿一切有情得以脱离厄难,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愉快地自珍自重。」注释有提及一个如何熟练于慈心观的比喻:当农夫要耕田时,他会先犁中间的一小块地,然后再渐渐地越犁越阔,直到犁了整片田地。同样的,应先向附近的地区散播五项无制限遍满慈及七项有制限遍满慈,然后才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譬如可先从一间寺院开始,取这范围里的十二组众生为禅修对象。
在这十二组当中,先取属于「无制限遍满慈」的首五组作为禅修对象。把白遍第四禅的光照向整座寺院,以便能够看到在它范围里的众生,天神、动物、人类及恶道的众生都包括在内。以光照见他们,再向他们散播慈爱,如「愿一切有情得以脱离厄难……」直到证得第三禅。对于已成功破除界限的禅修者,此时是很容易证得慈心禅那的。以「得以脱离厄难」的方式修到第三禅后,再以「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的方式修到第三禅,成功之后再以「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的方式修到第三禅,最后再以「愉快地自珍自重 」的方式修到第三禅。禅修者必须逐一地用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一切有情,再各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人及一切有生命者,它们名为「无制限慈」是因为它们没指定的众生作为禅修对象。
成功修完这五组之后,再进一步修习七项有制限遍满慈。「制限」(odhiso)在此是谓有「指定」,如何指定那一类众生呢?
(一)、一切女人(sabba itthiyo):前面曾提到不适合单选一位异性作为散播慈爱的对象,但以整体异性作为一组来散播慈爱是可以的。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一切女人,直到证得第三禅,然后再各以四句的式散播慈爱给:(二)、一切男人(sabbe purisa),(三)、一切圣者(sabbe ariya),(四)、一切凡夫(sabbe anariya,一切非圣者),(五)、一切天神(sabbe deva)(若选用寺院的范围,禅修者就必须看到这范围里的天神,以光照见他们后,再散播慈爱给他们),(六)、一切人类(sabbe manussa)及(七)、一切恶道众生(sabbe vinipatika),这包括一切动物、阿修罗与恶鬼。往范围里的地底里观,若有地狱的众生存在,他们也包括在内。以四句的方式向这些组别的众生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禅那。
现在一共已有十二组散播慈爱的方法,即七个有制限慈(odhiso metta)与五个无制限慈(anodhiso metta)。在每一组里,禅修者皆以四句的方式来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禅那。因此,对这寺院的范围,一共有四十八个散播慈爱的方式,成功取这寺院的范围来散播慈爱后,你可以把范围扩大至二或三间寺院(在这寺院的附进还有其它寺院),再以四十八个方式来散播慈爱。成功后,再渐次地把范围扩大至一个村子,两个村子,一个市镇,两个市镇,三个市镇等等。之后再扩大至整个国家,整个地球,三十一界(亦即一个世界,cakkavala)。以四十八个方式成功散播慈爱至一个世界后,再把范围扩大至无边世界(ananta cakkavala)。一组的三十一界即是一个世界,世界是有许多的,即有许多组的三十一界,所以应以四十八个方式把慈爱散播至无边世界。
这遍布广远且强而有力的慈心称为「遍满」(vipphara)。这遍满无边世界一切有情的慈心又名为「无量」(aparimana),即慈无量心。「他对此有情有慈爱,对彼有情却无慈爱」的界限已被破除。若禅修者常住于这极强的无量慈,如毗舍佉尊者一般,人与天神都喜爱他。这是对时常进入慈心禅那者而言,把慈爱散播至无边世界后,再修习把慈爱散播至十方,即方遍满慈(disa pharana metta)。把光照向东方的无边世界,以四十八个方式把慈爱散播至东方的无边世界。同样的,再各以四十八个方式把慈爱散播至西方、南方、北方、东北方、西北方、东南方、西南方、上方与下方的无边世界,一共有四百八十个散播慈爱的方式。前面已提及四十八个把慈爱散播至无边世界的方式(即无指定的方向),所以一共有五百二十八个散播慈爱的方式。对于能够有系统地修习五百二十八遍满慈的禅修者,若他要更进一步地根据《慈爱经》的方法修习慈心观,他是会成功的。以上是四护卫禅之一的慈心观修法 。
二、佛随念(Buddhanussati)
禅修者成功修完慈心观之后,能够轻易地转修下一步骤的佛随念。于佛陀九种功德中,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开始。了解功德的含意是必须的,譬如选择此一功德含有五种定义的「阿罗汉」(araham),禅修者就必须清楚、明白在这五种定义之中,而他最喜欢的其中一种定义,例如「他应受到人与天神的尊敬,因为他的戒、定与慧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被称为阿罗汉。」取此功德作为禅修目标(所缘),在心中默念:「阿罗汉、阿罗汉……」,应如何观想呢?
以白遍第四禅培育起定力,当光变得明亮时,把它照向一尊能激起敬意的佛像,这就好像在修慈心观时,把光照向你要散播慈爱者一样,以便能证得禅那。让佛像出现于距离自己六至九尺之处,不太远也不太近。首先把它当作如同真实的佛陀,如此修习时,若禅修者于近期的过去世里,曾遇见活着的佛陀,活生生的佛陀相貌就有可能会浮现出来。若出现的话,他可取那真实的佛相作为目标。下一步骤是修习佛陀的另一种功德。
在此有个问题:不以观佛的色相(rupa)修佛随念,是否是好呢?对此问题是有几种论点的。无论如何,世尊(Bhagava)此项功德有六个定义,具足一切祥瑞(siri)是其中之一。具足一切祥瑞是指祥瑞与可敬的色相,因此以佛陀祥瑞色相作为目标亦是佛随念,它是包括在佛陀的九个功德之内的。禅修者可以从色相转观另一种功德。有人可能会问:若他在过去世根本不曾遇见过活着的佛陀,或是虽曾经遇见但距离今生太远,以致没有过去佛的色相出现于心中,那他该怎么办呢?其实,他同样可取…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