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獲取這十一個益處的心,他散播慈愛給怨敵,這樣他就會成功證得慈心禅那。
因此在修慈心觀時,禅修者應先散播慈愛給自己。根據次序,一共有四種人,即:(一)、自己,(二)、喜愛者,(叁)、中立者及(四)、怨敵。在這四者之中,散播慈愛給第一者(即自己)是不可能證得禅那的。對于已證得白遍第四禅的禅修者,若欲證得慈心禅那,他可依靠白遍第四禅的助力,再散播慈愛給可敬愛者,直到證得慈心禅那,成功後再散播慈愛給親愛者。這兩種人都是屬于喜愛者(piya),以這兩種人作爲禅修對象並成功修證慈心禅那後,再散播慈愛給同性的中立者,直到證得禅那。只有在慈心變得強而有力之後,再散播慈愛給怨敵,以證入禅那;至于無怨敵者則無須修習,因爲這只是適用于有怨敵者。對于有怨敵者,又應先以那一種怨敵作爲對象來散播慈愛呢?應先散播慈愛給自己對他只有少許瞋念的怨敵,把極恨者留在最後。如前述般省察瞋恨的過失及慈愛的益處之後,再散播慈愛給怨敵,直到以四句中的每一句都能夠證得第叁禅。
破除界限
逐一地更換慈心觀的對象,直到能夠成功地對極恨的人散播慈愛。過後,禅修者應更進一步修習破除界限(sima sambheda)。sima是指界限,sambheda則是破除。什麼是界限?若能散播慈愛給某個人,但對另一人卻又不能,那麼即是還有界限的存在,必須修至心境平等與無分別心。
在這個(欲破除界限的)階段,禅修者應輪流地散播慈愛給四種人,即:自己、喜愛者、中立者及怨敵,散播慈愛給自己是不可能證得禅那的,這只是用來作個標准而已。先觀想「願我得以脫離厄難,得以脫離內心的痛苦,得以脫離身體上的痛苦,願我愉快地自珍自重」叁、四次,以這作爲標准再觀想「如我願自己得以脫離厄難,他人亦希望他們自己得以脫離厄難。如我願自己得以脫離內心的痛苦,他人亦希望他們自己得以脫離內心的痛苦。」如此省察叁、四次後,再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愛給喜愛者,直到以每一句的方式都能夠證得第叁禅,然後再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愛給中立者,直到以每一句的方式都能夠證得第叁禅。只有如此之後,才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愛給怨敵,直到以每一句的方式都能夠證得第叁禅。
接著,再重新散播慈愛給自己,給另一個不同的喜愛者,中立者及怨敵。嘗試散播慈愛給每一種人直到證得禅那。成功之後,再散播慈愛給自己,另一個喜愛者,中立者及怨敵。如此修習直到慈心極強的當下會有什麼事發生呢?慈心將會變成對自己、喜愛者、中立者及怨敵四者都平等,而不會再對任何一種人有偏愛。此時,他即已破除了界限。在《清淨道論》中有提及一個比喻:若有人叫他從這四者之中選出一人來殺掉(中譯注:以便保全其它叁人的性命),而他又還會選出來的話,那麼他的慈心還未平等。然而,若他對每個人的慈愛都平等,而無欲選出任何人,那麼他已破除了界限。
無製限與有製限遍滿慈
只有在破除界限之後,禅修者才可轉修五項「無製限遍滿慈」(anodhiso pharana metta)及七個「有製限遍滿慈」(odhiso pharana metta)。在還未破除界限時,若禅修者以「願一切有情…」的方式來散播慈愛是不能證得(遍滿)慈心禅那的。五項無製限遍滿慈是: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人及一切有生命者(sabbe satta , sabbe pana , sabbe bhuta , sabbe puggala , sabbe attabhavapariyapanna)。(中譯注:以上五項雖有不同的名稱,卻都是指一切衆生。)「願一切有情得以脫離厄難,得以脫離內心的痛苦,得以脫離身體上的痛苦,愉快地自珍自重。」注釋有提及一個如何熟練于慈心觀的比喻:當農夫要耕田時,他會先犁中間的一小塊地,然後再漸漸地越犁越闊,直到犁了整片田地。同樣的,應先向附近的地區散播五項無製限遍滿慈及七項有製限遍滿慈,然後才慢慢地擴大它的範圍。譬如可先從一間寺院開始,取這範圍裏的十二組衆生爲禅修對象。
在這十二組當中,先取屬于「無製限遍滿慈」的首五組作爲禅修對象。把白遍第四禅的光照向整座寺院,以便能夠看到在它範圍裏的衆生,天神、動物、人類及惡道的衆生都包括在內。以光照見他們,再向他們散播慈愛,如「願一切有情得以脫離厄難……」直到證得第叁禅。對于已成功破除界限的禅修者,此時是很容易證得慈心禅那的。以「得以脫離厄難」的方式修到第叁禅後,再以「得以脫離內心的痛苦」的方式修到第叁禅,成功之後再以「得以脫離身體上的痛苦」的方式修到第叁禅,最後再以「愉快地自珍自重 」的方式修到第叁禅。禅修者必須逐一地用四句的方式散播慈愛給一切有情,再各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愛給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人及一切有生命者,它們名爲「無製限慈」是因爲它們沒指定的衆生作爲禅修對象。
成功修完這五組之後,再進一步修習七項有製限遍滿慈。「製限」(odhiso)在此是謂有「指定」,如何指定那一類衆生呢?
(一)、一切女人(sabba itthiyo):前面曾提到不適合單選一位異性作爲散播慈愛的對象,但以整體異性作爲一組來散播慈愛是可以的。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愛給一切女人,直到證得第叁禅,然後再各以四句的式散播慈愛給:(二)、一切男人(sabbe purisa),(叁)、一切聖者(sabbe ariya),(四)、一切凡夫(sabbe anariya,一切非聖者),(五)、一切天神(sabbe deva)(若選用寺院的範圍,禅修者就必須看到這範圍裏的天神,以光照見他們後,再散播慈愛給他們),(六)、一切人類(sabbe manussa)及(七)、一切惡道衆生(sabbe vinipatika),這包括一切動物、阿修羅與惡鬼。往範圍裏的地底裏觀,若有地獄的衆生存在,他們也包括在內。以四句的方式向這些組別的衆生散播慈愛,直到證得禅那。
現在一共已有十二組散播慈愛的方法,即七個有製限慈(odhiso metta)與五個無製限慈(anodhiso metta)。在每一組裏,禅修者皆以四句的方式來散播慈愛,直到證得禅那。因此,對這寺院的範圍,一共有四十八個散播慈愛的方式,成功取這寺院的範圍來散播慈愛後,你可以把範圍擴大至二或叁間寺院(在這寺院的附進還有其它寺院),再以四十八個方式來散播慈愛。成功後,再漸次地把範圍擴大至一個村子,兩個村子,一個市鎮,兩個市鎮,叁個市鎮等等。之後再擴大至整個國家,整個地球,叁十一界(亦即一個世界,cakkavala)。以四十八個方式成功散播慈愛至一個世界後,再把範圍擴大至無邊世界(ananta cakkavala)。一組的叁十一界即是一個世界,世界是有許多的,即有許多組的叁十一界,所以應以四十八個方式把慈愛散播至無邊世界。
這遍布廣遠且強而有力的慈心稱爲「遍滿」(vipphara)。這遍滿無邊世界一切有情的慈心又名爲「無量」(aparimana),即慈無量心。「他對此有情有慈愛,對彼有情卻無慈愛」的界限已被破除。若禅修者常住于這極強的無量慈,如毗舍佉尊者一般,人與天神都喜愛他。這是對時常進入慈心禅那者而言,把慈愛散播至無邊世界後,再修習把慈愛散播至十方,即方遍滿慈(disa pharana metta)。把光照向東方的無邊世界,以四十八個方式把慈愛散播至東方的無邊世界。同樣的,再各以四十八個方式把慈愛散播至西方、南方、北方、東北方、西北方、東南方、西南方、上方與下方的無邊世界,一共有四百八十個散播慈愛的方式。前面已提及四十八個把慈愛散播至無邊世界的方式(即無指定的方向),所以一共有五百二十八個散播慈愛的方式。對于能夠有系統地修習五百二十八遍滿慈的禅修者,若他要更進一步地根據《慈愛經》的方法修習慈心觀,他是會成功的。以上是四護衛禅之一的慈心觀修法 。
二、佛隨念(Buddhanussati)
禅修者成功修完慈心觀之後,能夠輕易地轉修下一步驟的佛隨念。于佛陀九種功德中,選擇最喜歡的一種開始。了解功德的含意是必須的,譬如選擇此一功德含有五種定義的「阿羅漢」(araham),禅修者就必須清楚、明白在這五種定義之中,而他最喜歡的其中一種定義,例如「他應受到人與天神的尊敬,因爲他的戒、定與慧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他被稱爲阿羅漢。」取此功德作爲禅修目標(所緣),在心中默念:「阿羅漢、阿羅漢……」,應如何觀想呢?
以白遍第四禅培育起定力,當光變得明亮時,把它照向一尊能激起敬意的佛像,這就好像在修慈心觀時,把光照向你要散播慈愛者一樣,以便能證得禅那。讓佛像出現于距離自己六至九尺之處,不太遠也不太近。首先把它當作如同真實的佛陀,如此修習時,若禅修者于近期的過去世裏,曾遇見活著的佛陀,活生生的佛陀相貌就有可能會浮現出來。若出現的話,他可取那真實的佛相作爲目標。下一步驟是修習佛陀的另一種功德。
在此有個問題:不以觀佛的色相(rupa)修佛隨念,是否是好呢?對此問題是有幾種論點的。無論如何,世尊(Bhagava)此項功德有六個定義,具足一切祥瑞(siri)是其中之一。具足一切祥瑞是指祥瑞與可敬的色相,因此以佛陀祥瑞色相作爲目標亦是佛隨念,它是包括在佛陀的九個功德之內的。禅修者可以從色相轉觀另一種功德。有人可能會問:若他在過去世根本不曾遇見過活著的佛陀,或是雖曾經遇見但距離今生太遠,以致沒有過去佛的色相出現于心中,那他該怎麼辦呢?其實,他同樣可取…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