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知「依于何法,彼入息与出息生起?」如是观察之后,他发现 vatthum nissita,它们依于所依色﹙vatthu﹚。何谓所依色?所谓所依色,即业生身﹙karaja kaya﹚。何谓业生身?业生身即四大及依四大而起的二十四种所造色﹙upada rupa﹚。观察此四大及二十四种所造色,关于色法的修即圆满。业生身是存在于六根及四十二身分的四大及二十四种所造色。﹙这里的色业处与第十章「色业处」相同,即观察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及食生色。﹚
已观察色法的禅修者,必须进一步观察名法。Tato tadarammane phassapabcamake namanti. evam namarupam pariggavhetva. (缅文版《中部》Mulapannsa-atthakatha, 1, p.254) 他必须进一步观察以二十八种色法为所缘的触五法﹙phassa pabcamaka dhamma﹚。触五法即以触为第五之法——识、受、想、思、触 。观察这些名法。其中的受是受蕴;想是想蕴;触与思是行蕴;识是识蕴。这四种名蕴中,如果提到触与思,即包括了所有行蕴中的心所法。这是疏﹙subcommentary﹚的解释。依此解释,这是在每一心识剎那里,以智破除名法﹙依任何色法为所缘而生起﹚之密集﹙ghana﹚的禅法。依所缘有六种所缘: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及法所缘。禅修者被指导根据心路﹙vithi﹚观察以六所缘中的任何一种为对象的名法。
在这例子,当禅修者已证得安般念的禅那,他必须从初禅出定之后,观察「禅那名法」,把它们作为法所缘。他也必须进一步逐一从诸禅那出定之后,观察第二禅那名法、第三禅那名法及第四禅那名法。
观察名法之后,禅修者进一步如「观察缘起」章 所述,观察因及果的关系。
四 护 卫 禅
帕奥禅师 讲
缅译英:Bhikkhu Dhammasubho& others﹙净法比丘等﹚
英译中:Bhikkhu Dhammagavesaka﹙寻法比丘﹚
一、慈心观(Metta Bhavana )
今晚将为大家讲解四种护卫的禅法。
欲修习慈心观的禅修者,首先必须知道那一类人是适合作为他(或她)的禅修对象,以及那一类人是不适合作为禅修对象。当只取一人作为禅修对象时,是不可以采用异性的,然而在修遍满慈心观时,譬如:「愿一切有情,愿一切有息者,愿一切男人,愿一切女人……」(sabbe satta, sabbe pana, sabbe purisa, sabba itthiyo...),则可以把异性包括在内。所以,女性禅修者不应只取一位男性作为修习慈心观的对象,同样的,男性禅修者亦不应单取一位女性作为修习慈心观的对象。倘若单取一位异性修习,贪欲(raga)就可能会生起,成为禅修的障碍。
死人亦不可作为修习慈心观对象,因为这是不可能证得禅那的。所以绝对不可采用异性和死人作为单一的慈心观对象。
刚开始修习慈心观的阶段,有几种人是不适于作为禅修对象的,即:一、极亲爱的人:因为这有可能会导致伤感(编按:不忍极亲爱者有少许痛苦故)。二、中立或无甚好恶感的人:因为在开始阶段时,以这种人作为对象会有些困难。三、怨敌:因为在开始阶段,是不易对怨敌产生慈心的。所以应该采用同性的可敬爱者,作为第一个修习慈心观的对象。
在《慈爱经》(Metta sutta)里的记载,佛陀教导比丘们先以遍禅作为基础,再修观禅。然而,比丘们却受到某些天神的干扰,当他们回去请示佛陀时,佛陀指示他们把作为「应用业处」(parihariya kammatthana)的遍禅转换成慈心观,应用业处是指时常修习的禅法。遍禅与慈心观有它相似的性质,即遍禅的似相是扩大至十方,而慈心观也是将慈爱的心扩散至十方的一切有情。再者,若禅修者已熟练于白遍第四禅的五自在,他就能轻易地转修慈心观及证得慈心禅那(metta jhana)。这是由于白遍第四禅的近依止力加强了慈心观的效率,所以不同的禅能以近依止力(upanissaya satti)来互相支助。
所以你应当再次进入白遍第四禅,且禅定之光变得明亮时,把它照向你选为修习慈心观对象的同性者,然后观想:(一)、「愿此善者得以脱离厄难(ayam sappuriso avero hotu)」。(二)、「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anigho hotu)」。(三)、「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avyapajjho hotu)」。(四)、「愿他愉快地自珍自重(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以此四句散播慈爱三、四遍后,于四句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其中一句,譬如你最喜欢的方式是:「愿他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那么你就应趁禅定之光照向可敬爱者时,紧接着以此句向他散播慈爱,心中默念:「愿此善者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愿他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修习心(bhavana citta)应注意没有内心痛苦与面带微笑的可敬爱者影像。慈心观的所缘是概念(pabbatti),并非究竟法(paramattha)。因此,心应专注于有情的概念(satta pabbatti)。当心能够极专注于没有内心痛苦及面带微笑的可敬爱者时,已经接进于禅那了。在此有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当禅定之光照向面带微笑者时,无论他(或她)是坐着或站着,都应选择他是正处于快乐状态的姿势。
慈心观的安止定
过后,再如前述般观想:「愿此善者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若心能够专注于有情的概念至少一小时,寻、伺、喜、乐与一境性的五禅支就会很清晰地呈现于心,即证得初禅。这时候,对于曾修习至白遍第四禅的禅修者,是很容易更进一步证得慈心第二禅的,这是拥有白遍第四禅的近依止力的缘故。因此,除去初禅的寻、伺,即能证得第二禅,若再进一步除去第二禅的喜,即能证得只拥有乐与一境性二禅支的第三禅。修慈心观是不能够证得第四禅的,为什么呢?当心在希望别人「得以脱离厄难,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时,它是否能够心住于舍(upekkha)呢?不可能有舍心的。故慈心观的修习只能够证得第三禅。在以「愿他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的方式证得第三禅后,再继续逐一地用其它三个方式来修,直到证得第三禅,即以「愿他得以脱离厄难」的方式修到第三禅,然后以「愿他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的方式修到第三禅,及以「愿他愉快地自珍自重」的方式修到第三禅。
成功之后,再选另一个可敬爱者作为禅修对象,以此四句方式逐一向对方散播慈爱,直到使用每一句的方式皆能证得第三禅,过后再选换另一人作为禅修对象,修习至四、五位,且能向他们每人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第三禅。
然后,转向对同性的亲爱者散播慈爱,如父亲或母亲、兄弟或姐妹,或同性的亲戚。对可敬爱者与亲爱者的慈爱应是平等的。过后,再选用四、五位无甚好恶感的中立者,逐一地对他们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第三禅。成功后,再转向怨敌散播慈爱,这只是对有怨敌的禅修者而言,无怨敌的禅修者则可省略。
对怨敌修习慈心观
如何散播慈爱给予怨敌呢?当散播慈爱给可敬爱者、亲爱者及中立者后,当慈心变得强而有力时,再把禅定之光照向同性怨敌及散播慈爱给他:「愿此善者得以脱离厄难,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愿他愉快地自珍自重。」选任何一种方式修习,直到证得禅那。若无法证得禅那,则应以《清净道论》里所述的种种方法省察。
就如有人用膳时,会从中挑弃不吃的骨头,只剩下他所喜爱吃的肉。同样的,每个人都会有某些可爱或可敬的优点,此时此刻应不予理会怨敌任何丑恶或不良的缺点,(而只是省察他的优点)然后再散播慈爱给他。
若无法证得禅那,那就转用另一种省察:佛陀在《相应部‧无始经》(Anamatagga Samyutta) 里说:在过去漫长的轮回里,一切众生都曾经互相有过如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亲近的关系,没有任何人是不曾与任何一人有过关系的。「现今我们可能会互相憎恨,然而在过去世,他或她可能是我非常亲爱的儿子或女儿,或我是他的儿子或女儿。」如此省察后,再散播慈爱给他,这样就可能会证得慈心禅那。
若运用此省察后还是不能证得禅那,那么禅修者就应该激起对怨敌的悲心。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切众生皆逃不过老、病与死。若某人还是凡夫(puthujjana),那他就还未脱离恶道(apaya),所以一切众生皆极可怜愍,如此省察后再散播慈爱给怨敌,这样就即能证得禅那。
若还是不行的话,另一可实施的方法是分别诸界:「我是生气他的那一个部分?我是生气他的头发吗?还是他的体毛?抑是他的指甲?他的皮肤?肉?腱?骨?骨髓?……等等。」三十二身分都应省察,若还是无法消除怨恨,那么再分别怨敌的四界。这对已经修习过四界分别观的人来说是很容易的:「我是生气他的地界?水界?火界?还是风界?」通过省察四界,怨恨就会平息。若禅修者熟练于辨别名色或五蕴,那以智辨别五蕴之后,他可以省察:「我是生气他的那一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还是识蕴?」如此省察后,怨恨就会平息。
若还是不行,他应省察修习慈心观的十一项益处(功德)。他应以省察这十一项益处来训诫自己,反省:若要通过修慈心观来获取它们的话,自己又怎么可以再对怨敌生气呢?如此省察后,再怀着欲通过证得慈心禅那来…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