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之光▪P9

  ..续本文上一页黑色的火柴,只需观取中间火红的部分,也不要注意火「热」的自性相,若这么做你就可能会感到全身热得难以忍耐,只是观火的概念,默念「火、火」。当遍相出现时,把它向十方扩大,再观它直到证得第四禅。

  (八)、风遍

   欲修风遍,可以取吹在脸上或身上的风作为禅修目标,若有困难的话,先观回已修成功的遍禅之一。出定之后,再注意吹动树叶的风。当风遍相出现时,把它向十方扩大,再观它直到证得第四禅。

  (九)、光明遍

   至今已解说过八种遍禅,剩下的两项遍禅,对修习某些神通是不必要的。然而,《注释》中则劝修它们。这两项即是「光明遍」和「限定虚空遍」。你可以取日光灯之光作为修习光遍的目标,也可以取日光或月光作为目标。只观想那光,当遍相出现时,把它向十方扩大,再观它直到证得第四禅。

  (十)、虚空遍

   你可以在金属钵底弄个洞,做为修习限定虚空遍观取(的目标),把它吊起来,洞口朝向无树叶、树枝或云的天空,只是注视那圆形的洞口,取那空间为目标,再选个地方坐下来修观。当遍相出现时,把它向十方扩大,再尝试观它直到证得第四禅。

  无色禅

   成功修完十遍禅之后,若欲修习神通(abhibba)的话,那就必须修十四行相调心。然而在这之前,必须先证得无色禅(亦名为离色欲禅 , rupa viraga bhavana)完成八定(samapatti)。你应先对色感到厌离,如何对色感到厌离呢?你可以思惟有九十六种疾病在身体生起,如眼疾、耳疾等,而且身体也会遭受到不幸、刑罚等等。为什么人们会遭受到这些痛苦呢?是因为有色(rupa)的缘故。人类的互相争吵与怨恨,各国之间的互相交战,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有色的缘故。因此当无色时,人们就可免除遭受这一切痛苦。了解这点的人,就会想要得证无色禅及厌恶充满过失之色。如何修无色禅呢?

   先从地遍开始,首先扩大遍相,再专注于遍相的中央,如果你只是注意(地)遍相里的空间,那么空间就会出现,当空间出现时,再专注与扩大它。当它渐渐扩大时,地就会消失,当它向十方扩大后,整个地遍都会消失,只剩下空间而已。尝试去专注于那空间一或两小时,在心中默念「空、空」或「空无边、空无边」。如此你就会证得拥有「一境性」与「舍」两个禅支的空无边处禅(akasanabcayatana jhana)。空无边处禅是指依据空间的禅那。

   在成功修完此禅的五自在后,观空无边处禅心,在心中默念「识、识」。此时禅修的目标是空无边处禅的心或识,观此识为「识、识」或「识无边、识无边」。如此另一个观与专注于空无边处禅心的心识即会生起,此识名为识无边处禅心。如此称它是因为它以空无边处禅心作为依据。

   修完识无边处禅(vibbanabcayatana jhana)的五自在后,欲转修无所有处禅的人,应观想识无边处禅心。在修观的当下是不可能有两个心识同时存在于一个剎那生起的心识里,空无边处禅心是识无边处禅心的目标(所缘),识无边处禅心是正在观想的心识。当空无边处禅心存在时,识无边处禅心是不会存在的,当识无边处禅心不断生起时,空无边处禅心是不会生起的。取空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为目标,在心中默念「无所有、无所有」,这时候将会有另一个专注于空无边处禅心不存在的心识生起,此识名为无所有处禅心。修完无所有处禅(akibcabbayatana jhana)的五自在后,若欲证得非想非非想处禅(nevasabbanasabbayatana jhana),你就必须取无所有处禅心作为禅修目标。心的本质是只有在认知一个目标时才能平静,而无所有处禅心则在认知无所有(空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时才会平静,取此心识作为目标来观想,在心中默念「此心平静,此心至上」。如此另一个专注于无所有处禅心的心识即会生起。此识名为非想非非想处禅心,这是一个非常微细的心境。

  最后的劝修

   至今已解说完了所有的八定,以上所举的四无色禅是以地遍入门,禅修者应以其余七遍入门证得八定。如果能以所有的九遍(除了限定虚空遍之外)入门修证八定则会更好。

  如此修习后,你应该再做些什么呢?你应该从地遍至白遍修习十四行相调心,比如以顺禅、以跳禅等等。根据《护象本生经》的记载,护象能够只是看着恒河即证得禅那,为什么他能办到这一点呢?那是因为他过去世波罗蜜的支持,所以他能够只是看着河水即证得禅那。因此,你也应该不断以禅修来培育自己的波罗蜜,它有支持你在今生证得道果智的力量,若能证得果智就更加殊胜了。]

  从安般念至毗婆舍那﹙节录﹚

  帕奥禅师 讲

   缅译英:Bhikkhu Dhammasubho & others ﹙净法比丘等﹚

   英译中:Bhikkhu Kai Hong(开弘比丘﹚

  Passambhayam kayasavkharam assasissamiti sikkhati.

  Passambhayam kayasavkharam passasissamiti sikkhati.

  「止息身行我入息」彼如是修习,

  「止息身行我出息」彼如是修习。

  修行者应如何如是修习呢?如果有人依次第修习安般念,当安般念的似相﹙anapanasati patibhaga nimitta﹚生起,心宁静地专注于似相,那么入息与出息将变得微细。之后,当证入第四禅时,入息与出息完全停止。

  如果已获得第四禅者欲转修毗婆舍那,或欲证阿罗汉果,他应如何修?该禅修者所应修的禅法述于《中部首五十经注》﹙Mulapannasa commentary﹚。So jhana vutthahitva assasa passase va pariganhati jhanavgani va.「彼出禅那已,取入息、出息或诸禅支。」 禅修者必须进入安般念的禅那,从初禅逐一进入至第四禅。只有在从禅那出定之后,禅修者被指导依自己的选择,观察入出息或诸禅支。欲观察色法的禅修者以入出息开始观察,彼名为「入出息作业者」﹙assasa-passasa kammika puggala﹚。以观察诸禅支开始的禅修者名为「禅那作业者」﹙jhana kammika puggala﹚。如果禅修者属于「入出息作业者」,即他是以观察色法——入息与出息为始者,他应该如何转向毗婆舍那呢?Tattha assasa-passasakammiko ““ime assasa-passasa kim nissita. vatthum nissita. vatthu nama karajakayo, karajakayo nama cattari mahabhutani upadarupabca””ti. evam rupam parigavhati.「入出息作业者应如是取色法:依于何法此入息、出息?依于所依色。所谓所依色,即业生身。所谓业生身即四大及所造色。」该禅修者必须观察以知「缘于何法故入息与出息生起?」在这例子,因为禅修者必须转向胜义法﹙paramattha﹚,所以他必须从第四禅出定已,观察入息与出息的四界。为甚么他必须观察四界呢?修习止禅的业处有四十种,修毗婆舍那的业处则只有两种,即色业处﹙rupa kammatthana﹚及名业处﹙nama kammatthana﹚。佛陀如何教导观察两种业处之一的色业处呢? Tattha Bhagava rupakammatthanam kathento savkhepa manasikaravasena va vittharamanasikara vasena va catudhatu vavatthanam kathesi.「尔时,佛陀教导色业处:以简略或详细的方法思惟四界差别。」 这经文见于《中部首五十经注》第一册第二八○页。关于色业处,佛陀教导简略或详细的界业处﹙dhatu kammatthana﹚﹙四界分别观﹚。因此,若禅修者欲观察色法,他必须选择以简略或详细的方法修习界业处。

   禅修者必须观察入息与出息的四界。首先观察风界﹙vayo dhatu﹚。此时不再以呼吸的假想法为所缘,而是以「推」的性质为所缘,因而转观胜义法。吸入的空气之推性质,及呼出的空气之推性质。其次,以推性质为基础,硬、软、粗、滑、重、轻将呈现于其智。此后,再进一步观察热及冷。一般而言,出息时会发现热,入息时发现冷。以智清楚地观察它们。接着观察支持。之后,观察流动及粘。

   如果禅修者无法观察到入息与出息的四界,他应该观察全身的四界。在这个阶段,就诸禅者的经验而言,如果以风界的推动性质开始观察,将易于修习。

   Sakalampi attano rupakayam avajjetva. 「转向自己全身的色身已。」四界分别观是观察全身四界的禅法。而安般念则专注于一触处的呼吸。因此,这两种业处是不同的。

   修习四界分别观至看到色聚时,应进而观察色聚的四界之十二性质。

   当禅修者能够观察到每一色聚的十二性质,他应该做甚么?再次观察入息与出息。当他一观察到入息与出息的四界,它即成为色聚。如果观察这些色聚,每一色聚有八种色法: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当一色聚的地界之硬撞击另一色聚的地界,声音,谓呼吸的声音就会生起。加上声音,即有九种色法,称为「入出息身」﹙assasa passasa kaya﹚。

   再者,已观察到「入出息身」之后,他进一步应如何修?他必须观察…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提资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