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黑色的火柴,只需觀取中間火紅的部分,也不要注意火「熱」的自性相,若這麼做你就可能會感到全身熱得難以忍耐,只是觀火的概念,默念「火、火」。當遍相出現時,把它向十方擴大,再觀它直到證得第四禅。
(八)、風遍
欲修風遍,可以取吹在臉上或身上的風作爲禅修目標,若有困難的話,先觀回已修成功的遍禅之一。出定之後,再注意吹動樹葉的風。當風遍相出現時,把它向十方擴大,再觀它直到證得第四禅。
(九)、光明遍
至今已解說過八種遍禅,剩下的兩項遍禅,對修習某些神通是不必要的。然而,《注釋》中則勸修它們。這兩項即是「光明遍」和「限定虛空遍」。你可以取日光燈之光作爲修習光遍的目標,也可以取日光或月光作爲目標。只觀想那光,當遍相出現時,把它向十方擴大,再觀它直到證得第四禅。
(十)、虛空遍
你可以在金屬缽底弄個洞,做爲修習限定虛空遍觀取(的目標),把它吊起來,洞口朝向無樹葉、樹枝或雲的天空,只是注視那圓形的洞口,取那空間爲目標,再選個地方坐下來修觀。當遍相出現時,把它向十方擴大,再嘗試觀它直到證得第四禅。
無色禅
成功修完十遍禅之後,若欲修習神通(abhibba)的話,那就必須修十四行相調心。然而在這之前,必須先證得無色禅(亦名爲離色欲禅 , rupa viraga bhavana)完成八定(samapatti)。你應先對色感到厭離,如何對色感到厭離呢?你可以思惟有九十六種疾病在身體生起,如眼疾、耳疾等,而且身體也會遭受到不幸、刑罰等等。爲什麼人們會遭受到這些痛苦呢?是因爲有色(rupa)的緣故。人類的互相爭吵與怨恨,各國之間的互相交戰,這是爲什麼呢?是因爲有色的緣故。因此當無色時,人們就可免除遭受這一切痛苦。了解這點的人,就會想要得證無色禅及厭惡充滿過失之色。如何修無色禅呢?
先從地遍開始,首先擴大遍相,再專注于遍相的中央,如果你只是注意(地)遍相裏的空間,那麼空間就會出現,當空間出現時,再專注與擴大它。當它漸漸擴大時,地就會消失,當它向十方擴大後,整個地遍都會消失,只剩下空間而已。嘗試去專注于那空間一或兩小時,在心中默念「空、空」或「空無邊、空無邊」。如此你就會證得擁有「一境性」與「舍」兩個禅支的空無邊處禅(akasanabcayatana jhana)。空無邊處禅是指依據空間的禅那。
在成功修完此禅的五自在後,觀空無邊處禅心,在心中默念「識、識」。此時禅修的目標是空無邊處禅的心或識,觀此識爲「識、識」或「識無邊、識無邊」。如此另一個觀與專注于空無邊處禅心的心識即會生起,此識名爲識無邊處禅心。如此稱它是因爲它以空無邊處禅心作爲依據。
修完識無邊處禅(vibbanabcayatana jhana)的五自在後,欲轉修無所有處禅的人,應觀想識無邊處禅心。在修觀的當下是不可能有兩個心識同時存在于一個剎那生起的心識裏,空無邊處禅心是識無邊處禅心的目標(所緣),識無邊處禅心是正在觀想的心識。當空無邊處禅心存在時,識無邊處禅心是不會存在的,當識無邊處禅心不斷生起時,空無邊處禅心是不會生起的。取空無邊處禅心的不存在爲目標,在心中默念「無所有、無所有」,這時候將會有另一個專注于空無邊處禅心不存在的心識生起,此識名爲無所有處禅心。修完無所有處禅(akibcabbayatana jhana)的五自在後,若欲證得非想非非想處禅(nevasabbanasabbayatana jhana),你就必須取無所有處禅心作爲禅修目標。心的本質是只有在認知一個目標時才能平靜,而無所有處禅心則在認知無所有(空無邊處禅心的不存在)時才會平靜,取此心識作爲目標來觀想,在心中默念「此心平靜,此心至上」。如此另一個專注于無所有處禅心的心識即會生起。此識名爲非想非非想處禅心,這是一個非常微細的心境。
最後的勸修
至今已解說完了所有的八定,以上所舉的四無色禅是以地遍入門,禅修者應以其余七遍入門證得八定。如果能以所有的九遍(除了限定虛空遍之外)入門修證八定則會更好。
如此修習後,你應該再做些什麼呢?你應該從地遍至白遍修習十四行相調心,比如以順禅、以跳禅等等。根據《護象本生經》的記載,護象能夠只是看著恒河即證得禅那,爲什麼他能辦到這一點呢?那是因爲他過去世波羅蜜的支持,所以他能夠只是看著河水即證得禅那。因此,你也應該不斷以禅修來培育自己的波羅蜜,它有支持你在今生證得道果智的力量,若能證得果智就更加殊勝了。]
從安般念至毗婆舍那﹙節錄﹚
帕奧禅師 講
緬譯英:Bhikkhu Dhammasubho & others ﹙淨法比丘等﹚
英譯中:Bhikkhu Kai Hong(開弘比丘﹚
Passambhayam kayasavkharam assasissamiti sikkhati.
Passambhayam kayasavkharam passasissamiti sikkhati.
「止息身行我入息」彼如是修習,
「止息身行我出息」彼如是修習。
修行者應如何如是修習呢?如果有人依次第修習安般念,當安般念的似相﹙anapanasati patibhaga nimitta﹚生起,心甯靜地專注于似相,那麼入息與出息將變得微細。之後,當證入第四禅時,入息與出息完全停止。
如果已獲得第四禅者欲轉修毗婆舍那,或欲證阿羅漢果,他應如何修?該禅修者所應修的禅法述于《中部首五十經注》﹙Mulapannasa commentary﹚。So jhana vutthahitva assasa passase va pariganhati jhanavgani va.「彼出禅那已,取入息、出息或諸禅支。」 禅修者必須進入安般念的禅那,從初禅逐一進入至第四禅。只有在從禅那出定之後,禅修者被指導依自己的選擇,觀察入出息或諸禅支。欲觀察色法的禅修者以入出息開始觀察,彼名爲「入出息作業者」﹙assasa-passasa kammika puggala﹚。以觀察諸禅支開始的禅修者名爲「禅那作業者」﹙jhana kammika puggala﹚。如果禅修者屬于「入出息作業者」,即他是以觀察色法——入息與出息爲始者,他應該如何轉向毗婆舍那呢?Tattha assasa-passasakammiko ““ime assasa-passasa kim nissita. vatthum nissita. vatthu nama karajakayo, karajakayo nama cattari mahabhutani upadarupabca””ti. evam rupam parigavhati.「入出息作業者應如是取色法:依于何法此入息、出息?依于所依色。所謂所依色,即業生身。所謂業生身即四大及所造色。」該禅修者必須觀察以知「緣于何法故入息與出息生起?」在這例子,因爲禅修者必須轉向勝義法﹙paramattha﹚,所以他必須從第四禅出定已,觀察入息與出息的四界。爲甚麼他必須觀察四界呢?修習止禅的業處有四十種,修毗婆舍那的業處則只有兩種,即色業處﹙rupa kammatthana﹚及名業處﹙nama kammatthana﹚。佛陀如何教導觀察兩種業處之一的色業處呢? Tattha Bhagava rupakammatthanam kathento savkhepa manasikaravasena va vittharamanasikara vasena va catudhatu vavatthanam kathesi.「爾時,佛陀教導色業處:以簡略或詳細的方法思惟四界差別。」 這經文見于《中部首五十經注》第一冊第二八○頁。關于色業處,佛陀教導簡略或詳細的界業處﹙dhatu kammatthana﹚﹙四界分別觀﹚。因此,若禅修者欲觀察色法,他必須選擇以簡略或詳細的方法修習界業處。
禅修者必須觀察入息與出息的四界。首先觀察風界﹙vayo dhatu﹚。此時不再以呼吸的假想法爲所緣,而是以「推」的性質爲所緣,因而轉觀勝義法。吸入的空氣之推性質,及呼出的空氣之推性質。其次,以推性質爲基礎,硬、軟、粗、滑、重、輕將呈現于其智。此後,再進一步觀察熱及冷。一般而言,出息時會發現熱,入息時發現冷。以智清楚地觀察它們。接著觀察支持。之後,觀察流動及粘。
如果禅修者無法觀察到入息與出息的四界,他應該觀察全身的四界。在這個階段,就諸禅者的經驗而言,如果以風界的推動性質開始觀察,將易于修習。
Sakalampi attano rupakayam avajjetva. 「轉向自己全身的色身已。」四界分別觀是觀察全身四界的禅法。而安般念則專注于一觸處的呼吸。因此,這兩種業處是不同的。
修習四界分別觀至看到色聚時,應進而觀察色聚的四界之十二性質。
當禅修者能夠觀察到每一色聚的十二性質,他應該做甚麼?再次觀察入息與出息。當他一觀察到入息與出息的四界,它即成爲色聚。如果觀察這些色聚,每一色聚有八種色法:地、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當一色聚的地界之硬撞擊另一色聚的地界,聲音,謂呼吸的聲音就會生起。加上聲音,即有九種色法,稱爲「入出息身」﹙assasa passasa kaya﹚。
再者,已觀察到「入出息身」之後,他進一步應如何修?他必須觀察…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