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知「依于何法,彼入息與出息生起?」如是觀察之後,他發現 vatthum nissita,它們依于所依色﹙vatthu﹚。何謂所依色?所謂所依色,即業生身﹙karaja kaya﹚。何謂業生身?業生身即四大及依四大而起的二十四種所造色﹙upada rupa﹚。觀察此四大及二十四種所造色,關于色法的修即圓滿。業生身是存在于六根及四十二身分的四大及二十四種所造色。﹙這裏的色業處與第十章「色業處」相同,即觀察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及食生色。﹚
已觀察色法的禅修者,必須進一步觀察名法。Tato tadarammane phassapabcamake namanti. evam namarupam pariggavhetva. (緬文版《中部》Mulapannsa-atthakatha, 1, p.254) 他必須進一步觀察以二十八種色法爲所緣的觸五法﹙phassa pabcamaka dhamma﹚。觸五法即以觸爲第五之法——識、受、想、思、觸 。觀察這些名法。其中的受是受蘊;想是想蘊;觸與思是行蘊;識是識蘊。這四種名蘊中,如果提到觸與思,即包括了所有行蘊中的心所法。這是疏﹙subcommentary﹚的解釋。依此解釋,這是在每一心識剎那裏,以智破除名法﹙依任何色法爲所緣而生起﹚之密集﹙ghana﹚的禅法。依所緣有六種所緣:色所緣、聲所緣、香所緣、味所緣、觸所緣及法所緣。禅修者被指導根據心路﹙vithi﹚觀察以六所緣中的任何一種爲對象的名法。
在這例子,當禅修者已證得安般念的禅那,他必須從初禅出定之後,觀察「禅那名法」,把它們作爲法所緣。他也必須進一步逐一從諸禅那出定之後,觀察第二禅那名法、第叁禅那名法及第四禅那名法。
觀察名法之後,禅修者進一步如「觀察緣起」章 所述,觀察因及果的關系。
四 護 衛 禅
帕奧禅師 講
緬譯英:Bhikkhu Dhammasubho& others﹙淨法比丘等﹚
英譯中:Bhikkhu Dhammagavesaka﹙尋法比丘﹚
一、慈心觀(Metta Bhavana )
今晚將爲大家講解四種護衛的禅法。
欲修習慈心觀的禅修者,首先必須知道那一類人是適合作爲他(或她)的禅修對象,以及那一類人是不適合作爲禅修對象。當只取一人作爲禅修對象時,是不可以采用異性的,然而在修遍滿慈心觀時,譬如:「願一切有情,願一切有息者,願一切男人,願一切女人……」(sabbe satta, sabbe pana, sabbe purisa, sabba itthiyo...),則可以把異性包括在內。所以,女性禅修者不應只取一位男性作爲修習慈心觀的對象,同樣的,男性禅修者亦不應單取一位女性作爲修習慈心觀的對象。倘若單取一位異性修習,貪欲(raga)就可能會生起,成爲禅修的障礙。
死人亦不可作爲修習慈心觀對象,因爲這是不可能證得禅那的。所以絕對不可采用異性和死人作爲單一的慈心觀對象。
剛開始修習慈心觀的階段,有幾種人是不適于作爲禅修對象的,即:一、極親愛的人:因爲這有可能會導致傷感(編按:不忍極親愛者有少許痛苦故)。二、中立或無甚好惡感的人:因爲在開始階段時,以這種人作爲對象會有些困難。叁、怨敵:因爲在開始階段,是不易對怨敵産生慈心的。所以應該采用同性的可敬愛者,作爲第一個修習慈心觀的對象。
在《慈愛經》(Metta sutta)裏的記載,佛陀教導比丘們先以遍禅作爲基礎,再修觀禅。然而,比丘們卻受到某些天神的幹擾,當他們回去請示佛陀時,佛陀指示他們把作爲「應用業處」(parihariya kammatthana)的遍禅轉換成慈心觀,應用業處是指時常修習的禅法。遍禅與慈心觀有它相似的性質,即遍禅的似相是擴大至十方,而慈心觀也是將慈愛的心擴散至十方的一切有情。再者,若禅修者已熟練于白遍第四禅的五自在,他就能輕易地轉修慈心觀及證得慈心禅那(metta jhana)。這是由于白遍第四禅的近依止力加強了慈心觀的效率,所以不同的禅能以近依止力(upanissaya satti)來互相支助。
所以你應當再次進入白遍第四禅,且禅定之光變得明亮時,把它照向你選爲修習慈心觀對象的同性者,然後觀想:(一)、「願此善者得以脫離厄難(ayam sappuriso avero hotu)」。(二)、「得以脫離內心的痛苦(anigho hotu)」。(叁)、「得以脫離身體上的痛苦(avyapajjho hotu)」。(四)、「願他愉快地自珍自重(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以此四句散播慈愛叁、四遍後,于四句中,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其中一句,譬如你最喜歡的方式是:「願他得以脫離內心的痛苦。」那麼你就應趁禅定之光照向可敬愛者時,緊接著以此句向他散播慈愛,心中默念:「願此善者得以脫離內心的痛苦。願他得以脫離內心的痛苦。」修習心(bhavana citta)應注意沒有內心痛苦與面帶微笑的可敬愛者影像。慈心觀的所緣是概念(pabbatti),並非究竟法(paramattha)。因此,心應專注于有情的概念(satta pabbatti)。當心能夠極專注于沒有內心痛苦及面帶微笑的可敬愛者時,已經接進于禅那了。在此有點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當禅定之光照向面帶微笑者時,無論他(或她)是坐著或站著,都應選擇他是正處于快樂狀態的姿勢。
慈心觀的安止定
過後,再如前述般觀想:「願此善者得以脫離內心的痛苦。……」若心能夠專注于有情的概念至少一小時,尋、伺、喜、樂與一境性的五禅支就會很清晰地呈現于心,即證得初禅。這時候,對于曾修習至白遍第四禅的禅修者,是很容易更進一步證得慈心第二禅的,這是擁有白遍第四禅的近依止力的緣故。因此,除去初禅的尋、伺,即能證得第二禅,若再進一步除去第二禅的喜,即能證得只擁有樂與一境性二禅支的第叁禅。修慈心觀是不能夠證得第四禅的,爲什麼呢?當心在希望別人「得以脫離厄難,得以脫離內心的痛苦,得以脫離身體上的痛苦」時,它是否能夠心住于舍(upekkha)呢?不可能有舍心的。故慈心觀的修習只能夠證得第叁禅。在以「願他得以脫離內心的痛苦」的方式證得第叁禅後,再繼續逐一地用其它叁個方式來修,直到證得第叁禅,即以「願他得以脫離厄難」的方式修到第叁禅,然後以「願他得以脫離身體上的痛苦」的方式修到第叁禅,及以「願他愉快地自珍自重」的方式修到第叁禅。
成功之後,再選另一個可敬愛者作爲禅修對象,以此四句方式逐一向對方散播慈愛,直到使用每一句的方式皆能證得第叁禅,過後再選換另一人作爲禅修對象,修習至四、五位,且能向他們每人散播慈愛,直到證得第叁禅。
然後,轉向對同性的親愛者散播慈愛,如父親或母親、兄弟或姐妹,或同性的親戚。對可敬愛者與親愛者的慈愛應是平等的。過後,再選用四、五位無甚好惡感的中立者,逐一地對他們散播慈愛直到證得第叁禅。成功後,再轉向怨敵散播慈愛,這只是對有怨敵的禅修者而言,無怨敵的禅修者則可省略。
對怨敵修習慈心觀
如何散播慈愛給予怨敵呢?當散播慈愛給可敬愛者、親愛者及中立者後,當慈心變得強而有力時,再把禅定之光照向同性怨敵及散播慈愛給他:「願此善者得以脫離厄難,得以脫離內心的痛苦,得以脫離身體上的痛苦,願他愉快地自珍自重。」選任何一種方式修習,直到證得禅那。若無法證得禅那,則應以《清淨道論》裏所述的種種方法省察。
就如有人用膳時,會從中挑棄不吃的骨頭,只剩下他所喜愛吃的肉。同樣的,每個人都會有某些可愛或可敬的優點,此時此刻應不予理會怨敵任何醜惡或不良的缺點,(而只是省察他的優點)然後再散播慈愛給他。
若無法證得禅那,那就轉用另一種省察:佛陀在《相應部‧無始經》(Anamatagga Samyutta) 裏說:在過去漫長的輪回裏,一切衆生都曾經互相有過如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親近的關系,沒有任何人是不曾與任何一人有過關系的。「現今我們可能會互相憎恨,然而在過去世,他或她可能是我非常親愛的兒子或女兒,或我是他的兒子或女兒。」如此省察後,再散播慈愛給他,這樣就可能會證得慈心禅那。
若運用此省察後還是不能證得禅那,那麼禅修者就應該激起對怨敵的悲心。爲什麼呢?這是因爲一切衆生皆逃不過老、病與死。若某人還是凡夫(puthujjana),那他就還未脫離惡道(apaya),所以一切衆生皆極可憐愍,如此省察後再散播慈愛給怨敵,這樣就即能證得禅那。
若還是不行的話,另一可實施的方法是分別諸界:「我是生氣他的那一個部分?我是生氣他的頭發嗎?還是他的體毛?抑是他的指甲?他的皮膚?肉?腱?骨?骨髓?……等等。」叁十二身分都應省察,若還是無法消除怨恨,那麼再分別怨敵的四界。這對已經修習過四界分別觀的人來說是很容易的:「我是生氣他的地界?水界?火界?還是風界?」通過省察四界,怨恨就會平息。若禅修者熟練于辨別名色或五蘊,那以智辨別五蘊之後,他可以省察:「我是生氣他的那一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還是識蘊?」如此省察後,怨恨就會平息。
若還是不行,他應省察修習慈心觀的十一項益處(功德)。他應以省察這十一項益處來訓誡自己,反省:若要通過修慈心觀來獲取它們的話,自己又怎麼可以再對怨敵生氣呢?如此省察後,再懷著欲通過證得慈心禅那來…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