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色所缘是个很明亮的色法。因此,(这)是有分心所生的色聚有光,而不是有分心发亮,所以是有分心制造的心生色聚,以及时节生色聚里的色所缘明亮。故有分心不断地生起,这些心生色聚与时节生色聚亦不断地生起。所以佛说 pabhassaramidam bhikkhave cittam – 此有分心非常明亮。这只是指它清晰的本质,它看起来就好像一面镜子。当拥有明亮的安般似相的禅修者,去注意有分心而又能够辨明它时,那么安般似相就会出现在像一面镜子的有分心里。当安般似相撞击有分心时,禅修者就能够清楚辨明五禅支,即寻、伺、喜、乐及一境性。
色界禅
当有能力入禅一或二小时,即可在出定后去观察心所依处,以辨明五禅支。由于此定是依靠心所依处而起的,所以五禅支是非常明显的:
一、寻(vitakka):把心投向目标,即安般似相。
二、伺(vicara):保持心紧系于目标,即安般似相。
三、喜(piti):喜欢那目标,即安般似相。
四、乐(sukha):体验到与安般似相相应的乐受。
五、一境性(ekaggata):心与安般似相成为一境。
在开始禅修的时候,应该多多修习入禅,不要花太多时间去省察禅支,只有在禅定深而有力之后,才可省察它们。假如因于初学阶段的慧力不强,应该逐一禅支地去省察它们,在多次入定之后,慧力变得猛利,这时候你应该有足够的能力一次同时省察五支禅支。若能如此观察时,应该进而修习初禅的五自在,五自在即是:
一、转向自在(avajjana vasi):有能力在出定后以意门转向心去省察禅支。
二、入定自在(samapajjana vasi):有能力随心所欲地在任何时候入定。
三、住定自在(adhitthana vasi):有能力决定入禅的时间多久。
四、出定自在(vutthana vasi):有能力依照自己决定的时刻出定。
五、省察自在(paccavekkhana vasi):有能力以速行心去省察禅支。
当已掌握了这五自在时,可以尝试修习第二禅。若欲进入第二禅,就必须先进入初禅,从初禅出来后,再去思惟初禅的过患:初禅是很接近五盖的,「寻」与「伺」二禅支也是使初禅比无寻、无伺的第二禅更为不平静。当欲除去(寻、伺)两个禅支的心生起之后,再专注于安般似相,如此就能够证得拥有「喜」、「乐」及「一境性」三个禅支的第二禅。过后,应该修习第二禅的五自在。
在成功地修证第二禅后,及欲进而修习第三禅时,应该思惟第二禅的过患及第三禅的功德:第二禅是很接近初禅,且第三禅比第二禅更为平静;你也应思惟「喜」禅支使第二禅比无喜禅支的第三禅更为不平静。从第二禅出来后应如此思惟,以及培育起欲证得第三禅之心,然后再专注于安般似相。如此你就会证得拥有乐及一境性两个禅支的第三禅。过后,应修习第三禅的五自在。
在成功地修证第三禅后,进而欲修习第四禅时,你应该思惟第三禅的过患及第四禅的功德:你应思惟「乐」禅支能够使第三禅比无乐的第四禅更为不平静,而且也有执着于乐的可能性。从第三禅出来后应如此思惟,以及培育起欲证得第四禅之心,然后再专注于安般似相。如此你就会证得拥有「舍」与「一境性」的第四禅。在证入第四禅时,其特点是没有呼吸。过后,应修习第四禅的五自在。
身至念
在《增支部‧三集‧(10)5‧掬盐品.(11)相经》(Avguttara Nikaya,Tika Nipata, (10)5Lonakapallavagga,(11)Nimitta Sutta.) 里,佛陀有谈到奢摩他和毗婆舍那两者的修习心(bhavana citta)皆有明亮的光。所以,当这光在第四禅极明亮时,禅修者应该做什么呢?这就是转修遍禅的好机会。在还未转修遍禅之前,他们应该先把光修得更强、更稳,然后以此光观照自身的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等等,这些是身体的三十二身分。然而,禅修者应先把它们分为五个一组,再逐组一一观察。若已成功逐组观照身体的三十二身分,那么应能同时遍观所有的三十二身分,即从头发至尿,再从尿至头发,然后又再从头发至尿。当你能够如此持续不断正逆向反复地观察时,那就像从屋子里去看篱笆的三十二根柱子,若逐根柱子一一地去数,那将会很花费时间,所以不必去数,只要从左至右,及从右至左地去看,就可以不必计算地看到所有三十二支柱子。同样的,迅速地去观照身体的三十二身分,你将会变得很熟练。
接着转观(在禅堂里)坐在你前面的禅修者的三十二身分,迅速地从头发至尿地观照。若能够如此外观,应再内观自身的三十二身分,然后再外观(即观照你前面的禅修者),如此不断地交替观照。若成功的话,应逐一去观照在禅堂里其它禅修者的三十二身分。然而不可以想象,必须以光去观照,就好像用手电筒去照东西一样。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应逐一地去内观及外观。过后,把光照向禅堂外的人及动物的三十二身分。如此外观,能把光照得越远越好。假如能够成功的话,你可以转修遍禅。根据对禅修者体验的研究,从三十二身分转去修遍禅比较容易。
十遍处
(一)、白遍
在诸遍之中,佛陀最为注重白遍,因此禅修者受到指示从白遍开始学习。让我们举个禅修者欲从观外骨转去修白遍的例子:已经熟练于观照身体三十二身分的禅修者,应该观照于其前面禅修者的全身白骨或只是头盖骨,若观照不到全身白骨,那只需要去观头盖骨,观取头盖骨的白色作为目标,然后在心中默念「白、白」,它就会变得非常明亮,渐渐地头盖骨或白骨的形状就会消失,圆形的白相也就自然呈现,若继续观照圆形的白相,它就会变成非常明亮,(然后)尝试把心专注于这非常明亮的白色一或两小时。
对于有良好波罗蜜的人,那白色圆形会自动扩大,不过对于那些波罗蜜(离今生)太远或较弱的人,那白色的圆形则不变。若是如此,在能够令心专注于它一或两小时之后,于心中决意让它扩大三吋,如果那白色圆形摇动,那么就在心中默念「白、白」,使它稳定下来,当它稳定下来后,再渐次地进一步扩大它,向四方扩大一尺、两尺、两码、四码等等。若在扩大之后,你见到十方以及自己是白色,你应尝试专注于一处,就好像把帽子挂在白色墙壁的某一处,你应该选择那白色的某一处作为心的专注点。若那白色变得更为明亮,而你又能令心专注于它一或两小时,五禅支就会现起。先修初禅的五自在,然后以欲除掉「寻」、「伺」之心去专注于白色,这样「寻」与「伺」即会舍弃,而「喜」、「乐」及「一境性」三个禅支将会出现。第二禅的五自在之后,接下来除掉「喜」,你就会证得只拥有「乐」与「一境性」的第三禅。第三禅的五自在之后,再除掉「乐」,你就会证得拥有「舍」与「一境性」两个禅支的第四禅。在证得白遍第四禅后,你就可以转修其余的遍禅。
(二)、褐遍
同样地,欲转观褐遍时,可以观照你前方坐位的禅修者之头发,取头发的颜色作为禅修的目标。当头发的形状消失,且圆形的褐色禅相出现之后,你就可以把它向十方扩大。在扩大后,再观它以次第地证入禅那直到第四禅。
(三)、黄遍
至于黄遍,你可以观取在你前方坐位的禅修者的尿或脂肪,取它黄色作为禅修目标。当尿或脂肪的形状消失,只剩下圆形的黄色的禅相时,再尝试令心专注于相。若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再把相向十方扩大,及观它直到证得第四禅。
(四)、赤遍
至于赤遍,可以观取在你前方坐位的禅修者身体任何一个红色的部位,例如血液。若是观取血液,你应观看在心脏四周或里面的血,取血的红色作为禅修的目标,在心中默念「红、红」。血的形状将会消失,只剩下圆形的红相,把这个红相向十方扩大,及观它直到证得第四禅。
(五)、地遍
在成功修完色遍之后,可以转修地遍。首先选择一个土色不可黑或太红,也不要有石头或杂草的地方(取相),在地上划一个圆圈,抚平泥土圆形,然后站着取相,取那(泥土的)圆形为禅修目标,在心中默念「地、地」。不要注意地「硬」的自性相,若你这么做,可能就会变得全身疆硬。先张开眼睛凝视那圆形,然后闭眼观想它,那么遍相就会很快地浮现。若闭上眼时,遍相仍未出现,那就复修曾修过且成功的其中一个色遍,从色遍出定后,再张开眼睛凝视(取相)地上的圆形,过后闭上眼睛去观想它。这时候,你就可能会在闭着眼睛看到遍相,接下来可以找个地方坐下禅修。取地遍相作为禅修目标,在心中默念「地、地」。若禅相消失了,再复习已修习过的色遍之一。当定力之光变得强而有力时,把光照向划有圆形之地,(地)相即因此生起。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很少会遇到困难,对于早已修成四种色禅的禅修者而言,更是极其容易的事。当地遍相变得清晰、洁净及明亮时,再把它向十方不断扩大。在扩大之后,选一处作为目标来观,默念「地、地」。
(六)、水遍
你可以到单运河(缅甸南部毛淡棉的一条河)河边观取河水。随意去观及注意它以获取水遍之相,不要注意水「冷」的自性相,否则你会感到全身发冷。如果你只是专注于水的概念,那就会很容易。若有困难的话,你可以去看井里或壶里的水。观想水相,若它变成水遍相就把它向十方扩大,专注于此相直到证得第四禅。
(七)、火遍
欲修火遍的人,可以观取以往所看过的火作为禅修目标,例如森林大火、房子火灾或任何的火。如何修习呢?首先观想已修成的遍禅之一,当那光变得强而有力时,把它照向心中所映现以往见过的大火。若这么做并未成功的话,你可以去看厨房里的炉火,不要看火的上端及下面…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