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之光▪P7

  ..续本文上一页共相,如「入息,生灭,无常」与「出息,生灭,无常」。因为在这阶段的入息与出息,还是属于概念 (pabbatti)。概念并非修习观禅(vipassana)之法(Dhamma),只有究竟法 (paramattha)才是观禅的所缘(目标)。任何依靠心所依处(hadaya vatthu)生起的心识都有能力导致入息与出息,想要转观究竟法的人,必须辨别这些心生色法(即出入息)的四界,它们是非常微细的色聚。入息是许多非常微细的色聚(rupa kalapa),出息也是许多非常微细的色聚。在每一粒色聚里有八个色法,即地、水、火、风、色、香、味及食素。当一粒色聚中的地,跟另一粒色聚中的地,互相撞击时就会产生声音,它就是呼吸的声音。所以,一共有九种色法。对于能够有系统地辨别这八种色法的禅修者,他是可以观它们生灭的无常相,观它们不断受到生灭压迫的苦相,及观它们没有不坏实质的无我相。在还未到这阶段时,若禅修者观照概念的无常相,那并不是修安般念的方法。因此,欲以安般念来培育定力的禅修者,不应该注意四界的自性相及生灭的共相,现阶段只是以出入息这个概念,作为禅修目标来培育定力而已。

  禅修指导

   开始修安般念时,你可以专注接触于鼻孔或人中的出入息。有人可能会问:应该专注于「息」或是「接触点」呢?应该是专注于接触到鼻孔或人中最明显之处的「息」。「触」是属于另一种禅(即「名」业处)的目标。它是属于辨别名法 — 即依靠触界的名法。因此,应该只是专注于接触点的息,而不是触。这两者是不同的。专注于接触点的息是安般念,专注于触是另一种业处。因此它需要很强的念(sati)与慧(pabba)。

   所以禅修者应该如此专注于出入息,在一或两次的坐禅后,若觉得还是不能好好地专注,那么他应该采用数息的方法,这会有助于培育定力。他应在每个(入、出)息的末端数,如「入息、出息,一。入息、出息,二。入息、出息,三。……入息、八。」他应该至少数到五,但不超过十。鼓励你数到八,以作为你向正在尝试培育的八正道表示尊敬。你应该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心在每一组的八个息里四处飘荡,你应该只是知道息。由于对每一组八个息持续不断所培育的定力,心会变得更为平静。若能在心平静下来之后,再至少专注于息一小时,以便令定力更为稳定,那就会更好。

   你能够做到这一点时,应该舍掉数息而换下一个步骤:当你吸气长时,你知道入息长;或当你呼气长时,你知道出息长。同样的,当你吸气短时,你知道入息短;或当你呼气短时,你知道出息短。在此所谓的长或短是指什么呢?是时间的长短。若长时间呼吸即是出入息长,短时间呼吸则是出入息短。正常地呼吸,不要刻意把呼吸弄成长或短,也不需要在心中默念「长」或「短」。若觉得有必要默念的话,只要在心中默念「入息,出息」或「吸,呼」。只需要知道息是长或短,而专注力仍然放在与鼻孔或人中接触的息,不要跟随息进入身体或出去体外。若禅修者的注意力跟随息进入身体或出去体外,他将无法圆满其定力。所以,能够只专注于与鼻孔或人中接触的息,一至二小时,乃至三小时是更好的。

   若如此平静地专注,而禅相仍未出现,禅修者应该换下一个步骤:他应该持续不断地从头到尾知道整个息,但不要在中心默念「始、中、末」;然而,若觉得必须要默念的话,你可以在心中默念「入息、出息」或「吸,呼」,而同时从头到尾地知道那与鼻孔或人中接触的息,亦没跟随息进出身体,若禅修者能够如此专注一或二小时,禅相即会出现。

   无论如何,不管禅相是否已经出现你都应该换下一个步骤:在此阶段应该在心中发愿:「愿我粗重的息能够平静下来」,那息将会渐渐地自己变得顺畅、微细及平静。不要刻意令息变得平静或微细,若你刻意令息变得平静,慢慢地你就会感到呼吸辛苦及疲倦。若息自己变得微细,而心中又能平静地专注它时,由于禅修的力量,大多数的禅修者都不会感觉到自己的头、鼻子或身体(存在),有的只是那息与观想的心。这时候,找不到「我」或「他」,只剩下专注于息的心。若心能够平静地专注于息一小时,那么那段期间里,心不是脱离世俗了吗?是的,它是更高层次的善法,此善法已很接近于近行定(upacara samadhi)了。

   由于今生修定的努力及过去世的波罗蜜,禅相可能会在这阶段出现。对于不同的人,禅相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它可能看起来像是一缕白线,或一道长白光,或一颗星星,或一朵云,或白棉花。对于某些人,它像是罩住他们的脸,或像太阳,或月亮,或珍珠,或宝石。对于不同的人,它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是因为它是由想(sabba)造成的。即使安般念只是一种业处,但禅相却因人的想而有所不同。

   开始时,那息可能变成灰色;若保持心平静地专注于息,那么息与灰色就可能融成一体而无差别。过后,若心能够(继续)平静地专注于息,它就会变成白色。虽然它是白色的,但若只是注意于息,那息就会变成禅相,而禅相也变成了息。当息与禅相接合成一体时,当你专注于息即专注于禅相,专注于禅相时亦是专注于息。若是如此,你的禅修是好且正确的。如果禅相变得稳定,而你又只是注意安般念的禅相(Anapana nimitta),并非注意于息,那么心将投入专注于禅相。当禅修者到达这个阶段时,千万不要去玩弄禅相,不要使他远离自己,也不要刻意地改变它的形状。若你这么做,你的定力将不会提升,而且禅相也很有可能因此消失。

   如果禅相出现距离鼻孔很远,是不会到达安止定(appana jhana samadhi)的。为什么?因为这是(修习)安般念业处的一个重要规则。《注释》里有提到:只当修习念(bhavana sati)能够注意于接触点的息时,安般念的定力才能圆满成就。若注意在外而不专注于接触点的息,那是非常难以证得禅那的。所以,当禅相远离于息时,禅修者不应该去注意(这外在的)禅相,而应该只专注于一处 — 清楚的息,随后息与禅相就可能会成为一体。当禅相是灰色时,它是遍作定的「遍作相」。若它变得白如棉花,那即是「取相」,这已是相当深的定力。若这白色的取相是稳定的话,禅修者应该尝试令心平静地专注于它,这时候不应该注意禅相的颜色,而只是注意它为禅相而已。

   比如把一粒珍珠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同样的,只是让心投进去禅相里不要探究;不必要去探究它为无常、苦及无我的;也不必要去辨明它是热或冷,硬或软;及不须去分辨禅相的颜色,只需要令心平静地专注于禅相而已。如此用功,禅相将从白色变成非常明亮,就好像金星,这即是「似相」。在获得似相后,再尝试令心专注于它,若心能够平静地专注于禅相一或两小时,大多数的禅修者在此时此刻皆能非常轻易地省察到禅支。

   这是针对大部分的禅修者而言。然而,也有某些禅修者是以猜测来省察(禅支)的。因此,正确的方法是根据佛陀所教导的《阿毘达磨论》,或是禅修者对此的亲身体验,即:此心是依靠于心脏中的「心所依处」而生起的。依靠心所依处的心是如何生起的呢?当「心路过程心」(vithi citta)没有生起时,生起的是有分心(bhavavga citta),这有分心的本质是一旦在心路过程心生起时,它即刻会停止。若心路过程心没有生起,则有分心就再次生起。有一些哲学家把「有分心」译作潜意识或无意识。《阿毘达磨论》则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 catubhumaka cittabhi no vijananalakkhanam nama natthi ──凡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界这四界中所出现的心识里,没有任何一个(心识)是没有认知目标(所缘)的;一切心识都会认知某个目标。然而,对于有分心又是怎么一回事?它不取今生的任何目标,它只取前一生的临终速行心(maranasanna javana)所取的目标,这目标只可能是业(kamma)、业相(kamma nimitta)或趣相(gati nimitta)三者之一。它是有认知一个目标的,我们不能因为它不知今生的目标就称为无意识。且不管人们怎么称呼它,若禅修者能够令心平静专注于安般似相一至两小时或更久,那么此时禅相的光就会很明亮。安般似相是非常明亮的。由于禅修之心,那光就会发亮照向身体四周。这时候的光可以是很强的。若以这光的助力去辨明在心脏中的心所依处──pabhassaramidam bhikkhave cittam (《增支部一集》),就可以看到明亮的有分心。

   在这时候,或有人将会问到:「尊者,若是如此,心中也是有光的吗?」并不是如此的。修止之心(samatha bhavana citta)和修观之心(vipassana bhavana citta)是「胜妙心」(panita citta),它们是更高层次的心。不只是高层次的心能够产生心生色(cittaja rupa),低层次的不善心也是能够产生心生色的。每一个依靠心所依处生起的心识都有能力制造心生色,在这时候这些心生色就会遍布全身,再根据与修止之心或修观之心相应的慧力,名为颜色界(vanna dhatu)的色所缘就会非常明亮。若再进一步地去辨别,每一粒心生色聚(cittaja kalapa)里都有地、水、火及风四界。在这四界之中,火界又名为「时节」(utu)。这时节能够再制造新的色聚。在辨别之下,(发现)每一粒时节生色聚里都有八个色法,即地、水、火、风、颜色、香、味及食素,而每一粒时节生色聚皆有名为色界的色所缘,此…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提资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