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之光▪P7

  ..續本文上一頁共相,如「入息,生滅,無常」與「出息,生滅,無常」。因爲在這階段的入息與出息,還是屬于概念 (pabbatti)。概念並非修習觀禅(vipassana)之法(Dhamma),只有究竟法 (paramattha)才是觀禅的所緣(目標)。任何依靠心所依處(hadaya vatthu)生起的心識都有能力導致入息與出息,想要轉觀究竟法的人,必須辨別這些心生色法(即出入息)的四界,它們是非常微細的色聚。入息是許多非常微細的色聚(rupa kalapa),出息也是許多非常微細的色聚。在每一粒色聚裏有八個色法,即地、水、火、風、色、香、味及食素。當一粒色聚中的地,跟另一粒色聚中的地,互相撞擊時就會産生聲音,它就是呼吸的聲音。所以,一共有九種色法。對于能夠有系統地辨別這八種色法的禅修者,他是可以觀它們生滅的無常相,觀它們不斷受到生滅壓迫的苦相,及觀它們沒有不壞實質的無我相。在還未到這階段時,若禅修者觀照概念的無常相,那並不是修安般念的方法。因此,欲以安般念來培育定力的禅修者,不應該注意四界的自性相及生滅的共相,現階段只是以出入息這個概念,作爲禅修目標來培育定力而已。

  禅修指導

   開始修安般念時,你可以專注接觸于鼻孔或人中的出入息。有人可能會問:應該專注于「息」或是「接觸點」呢?應該是專注于接觸到鼻孔或人中最明顯之處的「息」。「觸」是屬于另一種禅(即「名」業處)的目標。它是屬于辨別名法 — 即依靠觸界的名法。因此,應該只是專注于接觸點的息,而不是觸。這兩者是不同的。專注于接觸點的息是安般念,專注于觸是另一種業處。因此它需要很強的念(sati)與慧(pabba)。

   所以禅修者應該如此專注于出入息,在一或兩次的坐禅後,若覺得還是不能好好地專注,那麼他應該采用數息的方法,這會有助于培育定力。他應在每個(入、出)息的末端數,如「入息、出息,一。入息、出息,二。入息、出息,叁。……入息、八。」他應該至少數到五,但不超過十。鼓勵你數到八,以作爲你向正在嘗試培育的八正道表示尊敬。你應該下定決心,不讓自己的心在每一組的八個息裏四處飄蕩,你應該只是知道息。由于對每一組八個息持續不斷所培育的定力,心會變得更爲平靜。若能在心平靜下來之後,再至少專注于息一小時,以便令定力更爲穩定,那就會更好。

   你能夠做到這一點時,應該舍掉數息而換下一個步驟:當你吸氣長時,你知道入息長;或當你呼氣長時,你知道出息長。同樣的,當你吸氣短時,你知道入息短;或當你呼氣短時,你知道出息短。在此所謂的長或短是指什麼呢?是時間的長短。若長時間呼吸即是出入息長,短時間呼吸則是出入息短。正常地呼吸,不要刻意把呼吸弄成長或短,也不需要在心中默念「長」或「短」。若覺得有必要默念的話,只要在心中默念「入息,出息」或「吸,呼」。只需要知道息是長或短,而專注力仍然放在與鼻孔或人中接觸的息,不要跟隨息進入身體或出去體外。若禅修者的注意力跟隨息進入身體或出去體外,他將無法圓滿其定力。所以,能夠只專注于與鼻孔或人中接觸的息,一至二小時,乃至叁小時是更好的。

   若如此平靜地專注,而禅相仍未出現,禅修者應該換下一個步驟:他應該持續不斷地從頭到尾知道整個息,但不要在中心默念「始、中、末」;然而,若覺得必須要默念的話,你可以在心中默念「入息、出息」或「吸,呼」,而同時從頭到尾地知道那與鼻孔或人中接觸的息,亦沒跟隨息進出身體,若禅修者能夠如此專注一或二小時,禅相即會出現。

   無論如何,不管禅相是否已經出現你都應該換下一個步驟:在此階段應該在心中發願:「願我粗重的息能夠平靜下來」,那息將會漸漸地自己變得順暢、微細及平靜。不要刻意令息變得平靜或微細,若你刻意令息變得平靜,慢慢地你就會感到呼吸辛苦及疲倦。若息自己變得微細,而心中又能平靜地專注它時,由于禅修的力量,大多數的禅修者都不會感覺到自己的頭、鼻子或身體(存在),有的只是那息與觀想的心。這時候,找不到「我」或「他」,只剩下專注于息的心。若心能夠平靜地專注于息一小時,那麼那段期間裏,心不是脫離世俗了嗎?是的,它是更高層次的善法,此善法已很接近于近行定(upacara samadhi)了。

   由于今生修定的努力及過去世的波羅蜜,禅相可能會在這階段出現。對于不同的人,禅相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它可能看起來像是一縷白線,或一道長白光,或一顆星星,或一朵雲,或白棉花。對于某些人,它像是罩住他們的臉,或像太陽,或月亮,或珍珠,或寶石。對于不同的人,它會以不同的方式出現,是因爲它是由想(sabba)造成的。即使安般念只是一種業處,但禅相卻因人的想而有所不同。

   開始時,那息可能變成灰色;若保持心平靜地專注于息,那麼息與灰色就可能融成一體而無差別。過後,若心能夠(繼續)平靜地專注于息,它就會變成白色。雖然它是白色的,但若只是注意于息,那息就會變成禅相,而禅相也變成了息。當息與禅相接合成一體時,當你專注于息即專注于禅相,專注于禅相時亦是專注于息。若是如此,你的禅修是好且正確的。如果禅相變得穩定,而你又只是注意安般念的禅相(Anapana nimitta),並非注意于息,那麼心將投入專注于禅相。當禅修者到達這個階段時,千萬不要去玩弄禅相,不要使他遠離自己,也不要刻意地改變它的形狀。若你這麼做,你的定力將不會提升,而且禅相也很有可能因此消失。

   如果禅相出現距離鼻孔很遠,是不會到達安止定(appana jhana samadhi)的。爲什麼?因爲這是(修習)安般念業處的一個重要規則。《注釋》裏有提到:只當修習念(bhavana sati)能夠注意于接觸點的息時,安般念的定力才能圓滿成就。若注意在外而不專注于接觸點的息,那是非常難以證得禅那的。所以,當禅相遠離于息時,禅修者不應該去注意(這外在的)禅相,而應該只專注于一處 — 清楚的息,隨後息與禅相就可能會成爲一體。當禅相是灰色時,它是遍作定的「遍作相」。若它變得白如棉花,那即是「取相」,這已是相當深的定力。若這白色的取相是穩定的話,禅修者應該嘗試令心平靜地專注于它,這時候不應該注意禅相的顔色,而只是注意它爲禅相而已。

   比如把一粒珍珠放進一個裝滿水的杯子。同樣的,只是讓心投進去禅相裏不要探究;不必要去探究它爲無常、苦及無我的;也不必要去辨明它是熱或冷,硬或軟;及不須去分辨禅相的顔色,只需要令心平靜地專注于禅相而已。如此用功,禅相將從白色變成非常明亮,就好像金星,這即是「似相」。在獲得似相後,再嘗試令心專注于它,若心能夠平靜地專注于禅相一或兩小時,大多數的禅修者在此時此刻皆能非常輕易地省察到禅支。

   這是針對大部分的禅修者而言。然而,也有某些禅修者是以猜測來省察(禅支)的。因此,正確的方法是根據佛陀所教導的《阿毘達磨論》,或是禅修者對此的親身體驗,即:此心是依靠于心髒中的「心所依處」而生起的。依靠心所依處的心是如何生起的呢?當「心路過程心」(vithi citta)沒有生起時,生起的是有分心(bhavavga citta),這有分心的本質是一旦在心路過程心生起時,它即刻會停止。若心路過程心沒有生起,則有分心就再次生起。有一些哲學家把「有分心」譯作潛意識或無意識。《阿毘達磨論》則不同意這個說法。因爲 catubhumaka cittabhi no vijananalakkhanam nama natthi ──凡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及出世間界這四界中所出現的心識裏,沒有任何一個(心識)是沒有認知目標(所緣)的;一切心識都會認知某個目標。然而,對于有分心又是怎麼一回事?它不取今生的任何目標,它只取前一生的臨終速行心(maranasanna javana)所取的目標,這目標只可能是業(kamma)、業相(kamma nimitta)或趣相(gati nimitta)叁者之一。它是有認知一個目標的,我們不能因爲它不知今生的目標就稱爲無意識。且不管人們怎麼稱呼它,若禅修者能夠令心平靜專注于安般似相一至兩小時或更久,那麼此時禅相的光就會很明亮。安般似相是非常明亮的。由于禅修之心,那光就會發亮照向身體四周。這時候的光可以是很強的。若以這光的助力去辨明在心髒中的心所依處──pabhassaramidam bhikkhave cittam (《增支部一集》),就可以看到明亮的有分心。

   在這時候,或有人將會問到:「尊者,若是如此,心中也是有光的嗎?」並不是如此的。修止之心(samatha bhavana citta)和修觀之心(vipassana bhavana citta)是「勝妙心」(panita citta),它們是更高層次的心。不只是高層次的心能夠産生心生色(cittaja rupa),低層次的不善心也是能夠産生心生色的。每一個依靠心所依處生起的心識都有能力製造心生色,在這時候這些心生色就會遍布全身,再根據與修止之心或修觀之心相應的慧力,名爲顔色界(vanna dhatu)的色所緣就會非常明亮。若再進一步地去辨別,每一粒心生色聚(cittaja kalapa)裏都有地、水、火及風四界。在這四界之中,火界又名爲「時節」(utu)。這時節能夠再製造新的色聚。在辨別之下,(發現)每一粒時節生色聚裏都有八個色法,即地、水、火、風、顔色、香、味及食素,而每一粒時節生色聚皆有名爲色界的色所緣,此…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提資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