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力太强,慧根就不明显,而其余诸根如精进根、念根及定根的力量也将会削弱,例如:精进根不能实行其策励诸根于似相的作用;念根不能实行其建立于似相的知见作用;定根不能实行使心不散乱于似相的作用;而慧根的知见于似相的作用也不能实行。这将导致减弱信根之力,因为慧不能知见于似相,及支持和延续信根力。
如果精进根过强,其余诸根如信、念、定、慧根,就不能实行胜解、专注、不散乱和知见的作用。这过强的精进,使心不能安静的专注于似相,及促使七觉支的轻安、定和舍觉支无法生起。同样的,当其它诸根如定根、慧根过于强烈,也将会有不利的后果。
信与慧,定与精进的平衡是诸圣者所赞叹。假使信强慧弱,则为迷信;迷信于不当的信仰及无意义之事。举例说,他们信仰、尊敬佛教以的外道,例如信仰护法鬼神。然而,慧强信弱将会使人向于邪黠,例如自己缺乏真修实验却随意批判或评论,他们犹如吃过多的药而引生难于治疗的疾病相似。
信慧均等才能信于当信之事,他们相信三宝、业报,他们确信如果根据佛陀的教法修习,将会获得似相或证得禅定。如果以此信心修习及运用智慧觉察似相,这时信根与慧根才能均等。
再者,假如定强而精进弱则倾向于定的怠惰,而使怠惰心增长。若精进强而定弱会倾向于精进的掉举,令掉举之心增长。所以,当定根与精进根均等时,才不堕入怠惰或掉举,及将证得安止定。
若欲修习止业处者,坚强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若有人想:「如果我以似相修习定,我一定能获得安止定。」然后由于信根之力和专注于似相上,他确实能获得禅定。因为禅那的主要基础在于专注。
对于修习毘婆舍那者,慧力强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当慧力强时他能知见三相(无常、苦、无我)以及能证悟三相开启智慧。
当定慧平等时,世间禅(lokiya jhana)会生起。因为佛陀已教导修习定慧两者,当定慧两者均等时出世间禅(lokuttara jhana)也会生起。
平衡信与慧、定与精进、定与慧是永远需要念力。念力在任何状况都适合,因为念可以保护由于信、精进、慧的倾向于掉举而陷于掉举;念也可以保护由于定的倾向于怠惰而陷于怠惰的心。
所以念是适合于一切状况,就像调味料的盐适合于一切调味品,也像大臣处理一切政务相似。因此,在疏钞里:「世尊说:念在任何业处都需要的。」何以故?因为念可以守护心。念是守护,因为它能策励心趣向不可思议的境界,没有正念是不可能证入不可思议的境界。正念可以守护心及抑制心不离于所缘境。为何说:正念呈现在以智慧觉察的禅修者,就能保护业处及禅修者的心。缺少了正念,禅修者就不能策励及抑制于心。因此,为什么佛陀说念能应用于一切处。
平衡七觉支
为了依安般念而获得安止者,平衡七觉支是非常重要的。
(1) 念觉支:是正念于似相及持续不断的觉照于似相。
(2) 择法觉支:是知见于似相。
(3) 精进觉支:是策励及平衡诸禅支于似相,尤其是精进发展择法觉支和喜觉支。
(4) 喜觉支:是令心欢喜于似相。
(5) 轻安觉支:是令身心轻安于似相。
(6) 定觉支:是心一境性于似相。
(7) 舍觉支:是令心平等,不使它兴奋或退出所缘的似相上。
禅修者必需修习与平衡这七觉支。如果精进减少,禅修者的心将会远离业处(似相)。其时,他不应修习轻安、定和舍这三觉支,应该改换修习择法、精进和喜觉支,这样心才能再度振作起来。
当过于精进而心生掉举和散乱时,就不适合修习择法、精进和喜觉支,应该改换修习轻安、定和舍觉支。这样才能抑制和平静掉举及散乱的心。
这就是如何平衡五根及七觉支。
当五根──信、精进、念、慧得到充分发展,则定力将超越近行定而达到安止定。当你达到禅那时,心将持续地、不间断地觉知「似相」,这情况可能维持数小时,甚至整夜或一整天。
疏钞解释说,有分识明亮和灿烂时那就是意门(Manodvara)。
当心持续专注在似相一小时,或两小时而不受干扰,应该尝试觉察在心脏里,以心所依处为依靠的有分识(意门)。持续再尝试,将会觉照到以心所依处为依靠的有分识和呈现在意门的似相。当你能觉照有分识时,应该开始尝试同时觉察五禅支,寻、伺、喜、乐及心一境性。持续不断地修习将能觉察五禅支。
一、寻:把心导向及置于「似相」。
二、伺:保持心继续专注于「似相」。
三、喜:对「似相」的喜悦。
四、乐:乐受或体验「似相」的乐。
五、一境性:对「似相」的心一境性。
当你刚开始修习禅那时,你应该以长时间练习进入禅那,而不必花费太多时间观察禅支(jhanavga)。你应练习初禅的五自在:
一、转向自在:能够在出定之后观察诸禅支。
二、入定自在:能够于任何的时刻随心所欲入定。
三、住定自在:能够随自己意愿住定多久。
四、出定自在:能够如所预定的时间出定。
五、省察自在:能够观察诸禅支(同第一项)。
转向与省察二者出现在相同的意门心路(Manodvaravith)。转向是由意门转向心(Manodvaravajjana)操作,以五禅支中的其中一禅支例如「寻」为所缘,而省察是由意门转向之后马上生起的四或五个速行心来操作,也取同样的所缘。
当已熟练五自在后,可进而修习第二禅。为此,首先应入初禅、出初禅,思惟初禅的过患及第二禅的功德。思惟初禅接近于五盖,也应该思惟初禅中的寻、伺禅支令初禅比无寻、伺的第二禅不寂静。应有去除此二禅支而只余留喜乐、一境性的意愿,再次专注于「似相」。如是可证入第二禅,具喜、乐及一境性。
接着,应该修习第二禅的五自在。当修习成功且想进修第三禅时,思惟第二禅过患及第三禅的功德,第二禅靠近初禅,而第三禅比第二禅寂静。也应该思惟第二禅中的喜禅支令第二禅比无喜的第三禅不寂静,从第二禅出定后如是思惟,应该培育欲证得第三禅之心,再次专注于「似相」。如是,将证得拥有乐及一境性的第三禅。
进一步,修习第三禅的五自在。当已修习成功且想进修第四禅时,应该思惟第三禅的过患及第四禅的功德,第三禅中的乐禅支令第三禅比无乐的第四禅不寂静,从第三禅出定后如是思惟,应该培育欲证得第四禅之心,再次专注于「似相」。如是,可证入具舍及一境性的第四禅。接着,修习第四禅的五自在。
证得第四禅,呼吸完全停止。这即完成了安般念的第四阶段──「止身行」。
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
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这阶段始于禅相生起之前,当定力随着四禅的修习而增长,呼吸愈来愈寂静,乃至停止。]
从安般念至色、无色禅
帕奥禅师 讲
缅译英:Bhikkhu Dhammasubho & others ﹙净法比丘等﹚
英译中:Bhikkhu Dhammagavesaka ﹙寻法比丘﹚
(本章内容主要摘录缅甸帕奥禅师于毛淡棉大学(Mawlamyine University)开示的《护象本生经》(Hatthipala Jataka),及部分则摘自禅师于其它埸合所开示的《那他经》(Natha sutta)、《阿说示经》(Assaji Sutta)和《安般念经》(Anapanasati sutta)等录音带整理而成)
禅修前的指导说明
在帕奥禅林的禅修者,可以选择从安般念入门,或是成功修完四界分别观后才修习安般念。如果是以四界分别观为进路的禅修者,当培育起定力且光很稳定之后,就可以转修三十二身分,进而经白骨观转白遍处,当修白遍证得第四禅后,他还可以再进修四护卫禅(慈心观、佛随念、不净观及死随念)和观禅(vipassana)等业处。只有在正确地获得观智以后,最后他才修安般念。在此阶段,大多数的禅修者或于一、两次的坐禅时间里,即能成就安般念。对于从白遍第四禅出定后才转修安般念的禅修者,由于拥有白遍第四禅的近依止力(upanissaya satti),亦由于观智已令其定力更为稳定,所以他能够非常轻易地修成安般念。在《大教诫罗罗经》(Maharahulovada rutta)里可以看到类此修法的例子:佛陀先教导罗罗尊者六界禅,之后才教安般念。因此,禅修是可以从一种业处转换到另一种业处的;如果定力稳定,还可以转修其它禅法。不过,今天要开示的是有关第一种进路,即以安般念作为入门的禅修法。
《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里提到在开始修习阶段,或是安般念禅相(Anapana nimitta)刚出现的时候,必须遵守一项重要的原则:Athanena tam nimittam neva vannato manasi katabbam , na lakkhanato paccavekkhitabbam .「而彼(比丘)不于( 似)相的(如绵如星等)色而作意,亦不观察(粗等的)特相」 。安般念相有三种,即:「遍作相」(parikamma nimitta)、「取相」(uggaha nimitta)及「似相」(patibhaga nimitta)。开始阶段的入息及出息亦包括在遍作相之内。Neva vannato manasi katabbam — 不要注意禅相的颜色。当禅相刚开始出现时,如果禅修者注意它的颜色,则成了修习色遍禅而不再是安般念了。另外一点,若禅修者去注意息里的四界,尤其是风界的自性相(sabhava lakkahana),那么它就变成四界分别禅,不再是安般念。因此,禅修者不应该注意它的自性相。
再者,不要注意它的…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