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之光▪P6

  ..續本文上一頁力太強,慧根就不明顯,而其余諸根如精進根、念根及定根的力量也將會削弱,例如:精進根不能實行其策勵諸根于似相的作用;念根不能實行其建立于似相的知見作用;定根不能實行使心不散亂于似相的作用;而慧根的知見于似相的作用也不能實行。這將導致減弱信根之力,因爲慧不能知見于似相,及支持和延續信根力。

   如果精進根過強,其余諸根如信、念、定、慧根,就不能實行勝解、專注、不散亂和知見的作用。這過強的精進,使心不能安靜的專注于似相,及促使七覺支的輕安、定和舍覺支無法生起。同樣的,當其它諸根如定根、慧根過于強烈,也將會有不利的後果。

   信與慧,定與精進的平衡是諸聖者所贊歎。假使信強慧弱,則爲迷信;迷信于不當的信仰及無意義之事。舉例說,他們信仰、尊敬佛教以的外道,例如信仰護法鬼神。然而,慧強信弱將會使人向于邪黠,例如自己缺乏真修實驗卻隨意批判或評論,他們猶如吃過多的藥而引生難于治療的疾病相似。

   信慧均等才能信于當信之事,他們相信叁寶、業報,他們確信如果根據佛陀的教法修習,將會獲得似相或證得禅定。如果以此信心修習及運用智慧覺察似相,這時信根與慧根才能均等。

   再者,假如定強而精進弱則傾向于定的怠惰,而使怠惰心增長。若精進強而定弱會傾向于精進的掉舉,令掉舉之心增長。所以,當定根與精進根均等時,才不墮入怠惰或掉舉,及將證得安止定。

   若欲修習止業處者,堅強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若有人想:「如果我以似相修習定,我一定能獲得安止定。」然後由于信根之力和專注于似相上,他確實能獲得禅定。因爲禅那的主要基礎在于專注。

   對于修習毘婆舍那者,慧力強是非常適合的,因爲當慧力強時他能知見叁相(無常、苦、無我)以及能證悟叁相開啓智慧。

   當定慧平等時,世間禅(lokiya jhana)會生起。因爲佛陀已教導修習定慧兩者,當定慧兩者均等時出世間禅(lokuttara jhana)也會生起。

   平衡信與慧、定與精進、定與慧是永遠需要念力。念力在任何狀況都適合,因爲念可以保護由于信、精進、慧的傾向于掉舉而陷于掉舉;念也可以保護由于定的傾向于怠惰而陷于怠惰的心。

   所以念是適合于一切狀況,就像調味料的鹽適合于一切調味品,也像大臣處理一切政務相似。因此,在疏鈔裏:「世尊說:念在任何業處都需要的。」何以故?因爲念可以守護心。念是守護,因爲它能策勵心趣向不可思議的境界,沒有正念是不可能證入不可思議的境界。正念可以守護心及抑製心不離于所緣境。爲何說:正念呈現在以智慧覺察的禅修者,就能保護業處及禅修者的心。缺少了正念,禅修者就不能策勵及抑製于心。因此,爲什麼佛陀說念能應用于一切處。

  

  平衡七覺支

   爲了依安般念而獲得安止者,平衡七覺支是非常重要的。

  (1) 念覺支:是正念于似相及持續不斷的覺照于似相。

  (2) 擇法覺支:是知見于似相。

  (3) 精進覺支:是策勵及平衡諸禅支于似相,尤其是精進發展擇法覺支和喜覺支。

  (4) 喜覺支:是令心歡喜于似相。

  (5) 輕安覺支:是令身心輕安于似相。

  (6) 定覺支:是心一境性于似相。

  (7) 舍覺支:是令心平等,不使它興奮或退出所緣的似相上。

   禅修者必需修習與平衡這七覺支。如果精進減少,禅修者的心將會遠離業處(似相)。其時,他不應修習輕安、定和舍這叁覺支,應該改換修習擇法、精進和喜覺支,這樣心才能再度振作起來。

  當過于精進而心生掉舉和散亂時,就不適合修習擇法、精進和喜覺支,應該改換修習輕安、定和舍覺支。這樣才能抑製和平靜掉舉及散亂的心。

  這就是如何平衡五根及七覺支。

   當五根──信、精進、念、慧得到充分發展,則定力將超越近行定而達到安止定。當你達到禅那時,心將持續地、不間斷地覺知「似相」,這情況可能維持數小時,甚至整夜或一整天。

   疏鈔解釋說,有分識明亮和燦爛時那就是意門(Manodvara)。

   當心持續專注在似相一小時,或兩小時而不受幹擾,應該嘗試覺察在心髒裏,以心所依處爲依靠的有分識(意門)。持續再嘗試,將會覺照到以心所依處爲依靠的有分識和呈現在意門的似相。當你能覺照有分識時,應該開始嘗試同時覺察五禅支,尋、伺、喜、樂及心一境性。持續不斷地修習將能覺察五禅支。

   一、尋:把心導向及置于「似相」。

   二、伺:保持心繼續專注于「似相」。

   叁、喜:對「似相」的喜悅。

   四、樂:樂受或體驗「似相」的樂。

   五、一境性:對「似相」的心一境性。

  當你剛開始修習禅那時,你應該以長時間練習進入禅那,而不必花費太多時間觀察禅支(jhanavga)。你應練習初禅的五自在:

   一、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之後觀察諸禅支。

  二、入定自在:能夠于任何的時刻隨心所欲入定。

  叁、住定自在:能夠隨自己意願住定多久。

  四、出定自在:能夠如所預定的時間出定。

  五、省察自在:能夠觀察諸禅支(同第一項)。

   轉向與省察二者出現在相同的意門心路(Manodvaravith)。轉向是由意門轉向心(Manodvaravajjana)操作,以五禅支中的其中一禅支例如「尋」爲所緣,而省察是由意門轉向之後馬上生起的四或五個速行心來操作,也取同樣的所緣。

   當已熟練五自在後,可進而修習第二禅。爲此,首先應入初禅、出初禅,思惟初禅的過患及第二禅的功德。思惟初禅接近于五蓋,也應該思惟初禅中的尋、伺禅支令初禅比無尋、伺的第二禅不寂靜。應有去除此二禅支而只余留喜樂、一境性的意願,再次專注于「似相」。如是可證入第二禅,具喜、樂及一境性。

   接著,應該修習第二禅的五自在。當修習成功且想進修第叁禅時,思惟第二禅過患及第叁禅的功德,第二禅靠近初禅,而第叁禅比第二禅寂靜。也應該思惟第二禅中的喜禅支令第二禅比無喜的第叁禅不寂靜,從第二禅出定後如是思惟,應該培育欲證得第叁禅之心,再次專注于「似相」。如是,將證得擁有樂及一境性的第叁禅。

   進一步,修習第叁禅的五自在。當已修習成功且想進修第四禅時,應該思惟第叁禅的過患及第四禅的功德,第叁禅中的樂禅支令第叁禅比無樂的第四禅不寂靜,從第叁禅出定後如是思惟,應該培育欲證得第四禅之心,再次專注于「似相」。如是,可證入具舍及一境性的第四禅。接著,修習第四禅的五自在。

   證得第四禅,呼吸完全停止。這即完成了安般念的第四階段──「止身行」。

   修習:『我止身行而入息』

   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

   這階段始于禅相生起之前,當定力隨著四禅的修習而增長,呼吸愈來愈寂靜,乃至停止。]

   從安般念至色、無色禅

  帕奧禅師 講

  緬譯英:Bhikkhu Dhammasubho & others ﹙淨法比丘等﹚

  英譯中:Bhikkhu Dhammagavesaka ﹙尋法比丘﹚

   (本章內容主要摘錄緬甸帕奧禅師于毛淡棉大學(Mawlamyine University)開示的《護象本生經》(Hatthipala Jataka),及部分則摘自禅師于其它埸合所開示的《那他經》(Natha sutta)、《阿說示經》(Assaji Sutta)和《安般念經》(Anapanasati sutta)等錄音帶整理而成)

  禅修前的指導說明

   在帕奧禅林的禅修者,可以選擇從安般念入門,或是成功修完四界分別觀後才修習安般念。如果是以四界分別觀爲進路的禅修者,當培育起定力且光很穩定之後,就可以轉修叁十二身分,進而經白骨觀轉白遍處,當修白遍證得第四禅後,他還可以再進修四護衛禅(慈心觀、佛隨念、不淨觀及死隨念)和觀禅(vipassana)等業處。只有在正確地獲得觀智以後,最後他才修安般念。在此階段,大多數的禅修者或于一、兩次的坐禅時間裏,即能成就安般念。對于從白遍第四禅出定後才轉修安般念的禅修者,由于擁有白遍第四禅的近依止力(upanissaya satti),亦由于觀智已令其定力更爲穩定,所以他能夠非常輕易地修成安般念。在《大教誡羅羅經》(Maharahulovada rutta)裏可以看到類此修法的例子:佛陀先教導羅羅尊者六界禅,之後才教安般念。因此,禅修是可以從一種業處轉換到另一種業處的;如果定力穩定,還可以轉修其它禅法。不過,今天要開示的是有關第一種進路,即以安般念作爲入門的禅修法。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裏提到在開始修習階段,或是安般念禅相(Anapana nimitta)剛出現的時候,必須遵守一項重要的原則:Athanena tam nimittam neva vannato manasi katabbam , na lakkhanato paccavekkhitabbam .「而彼(比丘)不于( 似)相的(如綿如星等)色而作意,亦不觀察(粗等的)特相」 。安般念相有叁種,即:「遍作相」(parikamma nimitta)、「取相」(uggaha nimitta)及「似相」(patibhaga nimitta)。開始階段的入息及出息亦包括在遍作相之內。Neva vannato manasi katabbam — 不要注意禅相的顔色。當禅相剛開始出現時,如果禅修者注意它的顔色,則成了修習色遍禅而不再是安般念了。另外一點,若禅修者去注意息裏的四界,尤其是風界的自性相(sabhava lakkahana),那麼它就變成四界分別禅,不再是安般念。因此,禅修者不應該注意它的自性相。

   再者,不要注意它的…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提資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