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色所緣是個很明亮的色法。因此,(這)是有分心所生的色聚有光,而不是有分心發亮,所以是有分心製造的心生色聚,以及時節生色聚裏的色所緣明亮。故有分心不斷地生起,這些心生色聚與時節生色聚亦不斷地生起。所以佛說 pabhassaramidam bhikkhave cittam – 此有分心非常明亮。這只是指它清晰的本質,它看起來就好像一面鏡子。當擁有明亮的安般似相的禅修者,去注意有分心而又能夠辨明它時,那麼安般似相就會出現在像一面鏡子的有分心裏。當安般似相撞擊有分心時,禅修者就能夠清楚辨明五禅支,即尋、伺、喜、樂及一境性。
色界禅
當有能力入禅一或二小時,即可在出定後去觀察心所依處,以辨明五禅支。由于此定是依靠心所依處而起的,所以五禅支是非常明顯的:
一、尋(vitakka):把心投向目標,即安般似相。
二、伺(vicara):保持心緊系于目標,即安般似相。
叁、喜(piti):喜歡那目標,即安般似相。
四、樂(sukha):體驗到與安般似相相應的樂受。
五、一境性(ekaggata):心與安般似相成爲一境。
在開始禅修的時候,應該多多修習入禅,不要花太多時間去省察禅支,只有在禅定深而有力之後,才可省察它們。假如因于初學階段的慧力不強,應該逐一禅支地去省察它們,在多次入定之後,慧力變得猛利,這時候你應該有足夠的能力一次同時省察五支禅支。若能如此觀察時,應該進而修習初禅的五自在,五自在即是:
一、轉向自在(avajjana vasi):有能力在出定後以意門轉向心去省察禅支。
二、入定自在(samapajjana vasi):有能力隨心所欲地在任何時候入定。
叁、住定自在(adhitthana vasi):有能力決定入禅的時間多久。
四、出定自在(vutthana vasi):有能力依照自己決定的時刻出定。
五、省察自在(paccavekkhana vasi):有能力以速行心去省察禅支。
當已掌握了這五自在時,可以嘗試修習第二禅。若欲進入第二禅,就必須先進入初禅,從初禅出來後,再去思惟初禅的過患:初禅是很接近五蓋的,「尋」與「伺」二禅支也是使初禅比無尋、無伺的第二禅更爲不平靜。當欲除去(尋、伺)兩個禅支的心生起之後,再專注于安般似相,如此就能夠證得擁有「喜」、「樂」及「一境性」叁個禅支的第二禅。過後,應該修習第二禅的五自在。
在成功地修證第二禅後,及欲進而修習第叁禅時,應該思惟第二禅的過患及第叁禅的功德:第二禅是很接近初禅,且第叁禅比第二禅更爲平靜;你也應思惟「喜」禅支使第二禅比無喜禅支的第叁禅更爲不平靜。從第二禅出來後應如此思惟,以及培育起欲證得第叁禅之心,然後再專注于安般似相。如此你就會證得擁有樂及一境性兩個禅支的第叁禅。過後,應修習第叁禅的五自在。
在成功地修證第叁禅後,進而欲修習第四禅時,你應該思惟第叁禅的過患及第四禅的功德:你應思惟「樂」禅支能夠使第叁禅比無樂的第四禅更爲不平靜,而且也有執著于樂的可能性。從第叁禅出來後應如此思惟,以及培育起欲證得第四禅之心,然後再專注于安般似相。如此你就會證得擁有「舍」與「一境性」的第四禅。在證入第四禅時,其特點是沒有呼吸。過後,應修習第四禅的五自在。
身至念
在《增支部‧叁集‧(10)5‧掬鹽品.(11)相經》(Avguttara Nikaya,Tika Nipata, (10)5Lonakapallavagga,(11)Nimitta Sutta.) 裏,佛陀有談到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兩者的修習心(bhavana citta)皆有明亮的光。所以,當這光在第四禅極明亮時,禅修者應該做什麼呢?這就是轉修遍禅的好機會。在還未轉修遍禅之前,他們應該先把光修得更強、更穩,然後以此光觀照自身的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等等,這些是身體的叁十二身分。然而,禅修者應先把它們分爲五個一組,再逐組一一觀察。若已成功逐組觀照身體的叁十二身分,那麼應能同時遍觀所有的叁十二身分,即從頭發至尿,再從尿至頭發,然後又再從頭發至尿。當你能夠如此持續不斷正逆向反複地觀察時,那就像從屋子裏去看籬笆的叁十二根柱子,若逐根柱子一一地去數,那將會很花費時間,所以不必去數,只要從左至右,及從右至左地去看,就可以不必計算地看到所有叁十二支柱子。同樣的,迅速地去觀照身體的叁十二身分,你將會變得很熟練。
接著轉觀(在禅堂裏)坐在你前面的禅修者的叁十二身分,迅速地從頭發至尿地觀照。若能夠如此外觀,應再內觀自身的叁十二身分,然後再外觀(即觀照你前面的禅修者),如此不斷地交替觀照。若成功的話,應逐一去觀照在禅堂裏其它禅修者的叁十二身分。然而不可以想象,必須以光去觀照,就好像用手電筒去照東西一樣。若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應逐一地去內觀及外觀。過後,把光照向禅堂外的人及動物的叁十二身分。如此外觀,能把光照得越遠越好。假如能夠成功的話,你可以轉修遍禅。根據對禅修者體驗的研究,從叁十二身分轉去修遍禅比較容易。
十遍處
(一)、白遍
在諸遍之中,佛陀最爲注重白遍,因此禅修者受到指示從白遍開始學習。讓我們舉個禅修者欲從觀外骨轉去修白遍的例子:已經熟練于觀照身體叁十二身分的禅修者,應該觀照于其前面禅修者的全身白骨或只是頭蓋骨,若觀照不到全身白骨,那只需要去觀頭蓋骨,觀取頭蓋骨的白色作爲目標,然後在心中默念「白、白」,它就會變得非常明亮,漸漸地頭蓋骨或白骨的形狀就會消失,圓形的白相也就自然呈現,若繼續觀照圓形的白相,它就會變成非常明亮,(然後)嘗試把心專注于這非常明亮的白色一或兩小時。
對于有良好波羅蜜的人,那白色圓形會自動擴大,不過對于那些波羅蜜(離今生)太遠或較弱的人,那白色的圓形則不變。若是如此,在能夠令心專注于它一或兩小時之後,于心中決意讓它擴大叁吋,如果那白色圓形搖動,那麼就在心中默念「白、白」,使它穩定下來,當它穩定下來後,再漸次地進一步擴大它,向四方擴大一尺、兩尺、兩碼、四碼等等。若在擴大之後,你見到十方以及自己是白色,你應嘗試專注于一處,就好像把帽子挂在白色牆壁的某一處,你應該選擇那白色的某一處作爲心的專注點。若那白色變得更爲明亮,而你又能令心專注于它一或兩小時,五禅支就會現起。先修初禅的五自在,然後以欲除掉「尋」、「伺」之心去專注于白色,這樣「尋」與「伺」即會舍棄,而「喜」、「樂」及「一境性」叁個禅支將會出現。第二禅的五自在之後,接下來除掉「喜」,你就會證得只擁有「樂」與「一境性」的第叁禅。第叁禅的五自在之後,再除掉「樂」,你就會證得擁有「舍」與「一境性」兩個禅支的第四禅。在證得白遍第四禅後,你就可以轉修其余的遍禅。
(二)、褐遍
同樣地,欲轉觀褐遍時,可以觀照你前方坐位的禅修者之頭發,取頭發的顔色作爲禅修的目標。當頭發的形狀消失,且圓形的褐色禅相出現之後,你就可以把它向十方擴大。在擴大後,再觀它以次第地證入禅那直到第四禅。
(叁)、黃遍
至于黃遍,你可以觀取在你前方坐位的禅修者的尿或脂肪,取它黃色作爲禅修目標。當尿或脂肪的形狀消失,只剩下圓形的黃色的禅相時,再嘗試令心專注于相。若你能夠做到這一點,再把相向十方擴大,及觀它直到證得第四禅。
(四)、赤遍
至于赤遍,可以觀取在你前方坐位的禅修者身體任何一個紅色的部位,例如血液。若是觀取血液,你應觀看在心髒四周或裏面的血,取血的紅色作爲禅修的目標,在心中默念「紅、紅」。血的形狀將會消失,只剩下圓形的紅相,把這個紅相向十方擴大,及觀它直到證得第四禅。
(五)、地遍
在成功修完色遍之後,可以轉修地遍。首先選擇一個土色不可黑或太紅,也不要有石頭或雜草的地方(取相),在地上劃一個圓圈,撫平泥土圓形,然後站著取相,取那(泥土的)圓形爲禅修目標,在心中默念「地、地」。不要注意地「硬」的自性相,若你這麼做,可能就會變得全身疆硬。先張開眼睛凝視那圓形,然後閉眼觀想它,那麼遍相就會很快地浮現。若閉上眼時,遍相仍未出現,那就複修曾修過且成功的其中一個色遍,從色遍出定後,再張開眼睛凝視(取相)地上的圓形,過後閉上眼睛去觀想它。這時候,你就可能會在閉著眼睛看到遍相,接下來可以找個地方坐下禅修。取地遍相作爲禅修目標,在心中默念「地、地」。若禅相消失了,再複習已修習過的色遍之一。當定力之光變得強而有力時,把光照向劃有圓形之地,(地)相即因此生起。在這個階段禅修者很少會遇到困難,對于早已修成四種色禅的禅修者而言,更是極其容易的事。當地遍相變得清晰、潔淨及明亮時,再把它向十方不斷擴大。在擴大之後,選一處作爲目標來觀,默念「地、地」。
(六)、水遍
你可以到單運河(緬甸南部毛淡棉的一條河)河邊觀取河水。隨意去觀及注意它以獲取水遍之相,不要注意水「冷」的自性相,否則你會感到全身發冷。如果你只是專注于水的概念,那就會很容易。若有困難的話,你可以去看井裏或壺裏的水。觀想水相,若它變成水遍相就把它向十方擴大,專注于此相直到證得第四禅。
(七)、火遍
欲修火遍的人,可以觀取以往所看過的火作爲禅修目標,例如森林大火、房子火災或任何的火。如何修習呢?首先觀想已修成的遍禅之一,當那光變得強而有力時,把它照向心中所映現以往見過的大火。若這麼做並未成功的話,你可以去看廚房裏的爐火,不要看火的上端及下面…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