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之光▪P13

  ..續本文上一頁感覺牙齒的堅硬。當能感覺到硬後,可以嘗試有系統地從頭到腳遍照全身的硬,就好像在照見推動時一樣,但注意不要故意將身體繃緊。

   如能看到全身硬的特相時,可以再遍照全身的推動。在推動與硬兩者之間的特相交替,從頭到腳遍照全身的推動,然後再遍照全身的硬,不斷重複地修習多次,直到滿意爲止。

   叁、當能夠看到推動與硬之後,可以嘗試去照見「粗」的特相。用舌頭與牙齒互相磨擦,或用手背擦磨另一只手臂的皮膚(表層),這樣就會感覺到粗的特相。現在嘗試有系統地照見全身的粗。如果不能感覺到粗,可再重複地照見推動和硬,就會看到粗與它們(推動、硬)在一起。當能夠看到粗時,應繼續從頭到腳逐一地遍照全身的推動、硬及粗。

   四、修習上述叁種特相感到滿意之後,可以接著照見全身的「重」。首先把雙手重疊放在中間,上面的手就會有重的感覺,或者可把頭往前垂,體會它的重感。繼續有系統地修習,直到能夠遍照全身的重,然後應逐一照見全身的推動、硬、粗及重四種特相。

   五、對照見這四種特相感到滿意之後,進而遍照全身的「支持」。先放松背部使身體稍爲向前傾彎,然後再延直身體及保持它直立,保持身體矗立不動的力量即是支持。繼續有系統地修習,直到能從頭至腳遍照全身的支持,然後逐一照見全身的推動、硬、粗重及支持。

   六、照見這五種特相之後,可用舌頭推嘴唇內部,再感覺「軟」的特相。然後,繼續有系統地修習,直到能遍照全身的軟。現在可以照見全身的推動、硬、粗、重、支持及軟。

   七、接下來先(以唾液)弄濕雙唇,然後用舌頭左右地擦它們,感覺「滑」的特相。繼續有系統地修習,直到遍照全身的滑。然後,應逐一地照見全身的這七種特相。

   八、接著上下地移動一只手指,感覺它「輕」的特相。修習至能夠遍照全身的輕之後,再繼續逐一地去照見全身的這八種特相。

   九、接下來是遍照全身的「熱」(或「暖」),一般上這是非常容易辦到的。

   十、接著在吸氣時感覺息的「冷」,然後再有系統地遍照全身的冷。現在已能夠照見十種特相。

   (注:以上十種特相都是直接地從觸的察覺得知,但流動和粘這最後兩種特相,只能根據其它十種特相的推理而得知,這是爲何要留待最後才教導的原故。)

   十一、觀察口中唾液、或血管裏的血、或肺部的氣、或全身的熱氣在「流動」,從中得知何謂流動,然後再如前述般地修習。

   十二、你可以注意皮膚、肌肉和腱如何圍包著身體,以得知何謂「粘」。血也是被包住的,就好像在一粒氣球裏的水,沒有了粘性,身體將會分裂成粉狀;保持身體粘住地面的地心吸力也是粘。然後,再有如前述般地修習。

   假如不易覺察流動和粘,必須不斷重複逐一地覺察全身其余十個特相。當能熟練修習時,將會發覺到粘的特相會更明顯。如果粘還不明顯,就必須不斷重複地只注意推動和硬的特相。最後,應該會感覺到好像被一匹布包著一樣,這現象就是粘的特相。假如流動的特相不明顯,就一起注意流和熱,或流和冷,或流和推動,如此流動也就會變得明顯。

  重排次序與平衡諸界

   以同一次序不斷重複、清楚地從頭到腳遍身觀察十二特相。對此感到滿意之後,接著需要重排它們的次序,即:硬、粗、重、軟、滑、輕、流動、粘、熱、冷、支持及推動。然後,再以此次序逐一從頭到腳,遍身觀照這十二種特相。應該嘗試修至能夠相當快速地重複照見它們,一分鍾之內至少叁圈。

   修習時,有些禅修者的諸界或會失去平衡的現象,某些界可能會變得太過強烈且難以忍受,尤其是硬、熱和推動。一但有此現象産生,應把較多的注意力放在與其相對的素質上,然後繼續培育定力,諸界可能就此恢複平衡。這即是爲何要先教導十二種特相。當諸界達到平衡時,較容易獲得定力。

   平衡諸界的相對素質是:硬與軟,粗與滑,重與輕,流動與粘,熱與冷,支持與推動。

   如果一對裏的其中一個特相過強,可以多注意相對的素質來平衡它。例如:當流動的特相過強時,可以多注意粘性;或者當支持過強時,可以多注意推動,其余亦以此類推。

   現在已熟練于遍身照見這十二特相,而當這些特相變得清晰時,應同時照見首六種特相爲「地界」,然後同時照見接下來的兩種特相爲「水界」,接著的兩種特相爲「火界」,以及最後兩種特相爲「風界」。你應繼續照見它們爲地、水、火、風,令心平靜及獲取定力,不斷重複地修習百次、千次乃至百萬次。

   在此階段,有一種實用的好方法:同時遍照全身的四界。爲了保持心靜且穩定,不必像之前那樣,把注意力從身體的一個部位移至另一個部位,現應同時遍照全身。一般上,最佳方法是仿佛從雙肩後面遍照全身,也可以采用有如從頭頂上向下遍照全身,但這可能會令某些禅修者感到拉緊及導致諸界失去平衡。

  十種培育定力的方法

   《清淨道論疏鈔》還有提及以十種觀察方法來培育定力,即:有次序,不太快,不太慢,避開幹擾,跨越觀念,去掉不清晰的,辨明諸界,以及依據《增上心經》、《無上清涼經》及《覺支經》的方法修習。

   1‧有次序(anupubbato):次序是指佛陀所教導的次序,即地、水、火、風。

   2‧不太快(natisighato)。

   3‧不太慢(natisanikato):照見得太快,作爲此禅目標的四界即將不清晰;照見得太慢,又不易成功。

   4‧避開幹擾(vikkhepapatibahanato):確保心念只專注于禅修目標──即四界,不讓它四處漂蕩。

   5‧跨越觀念(pabbattisamatikkamanto):不應只是心念地、水、火、風,且要清楚知道它們所代表的真實法,即:硬、粗、重、軟、滑、輕、流動,粘、熱冷、支持與推動。

   6‧除掉不清晰(anupatthanamubcanto):當你能夠照見所有的十二種特相之後,在嘗試培育定力時,可以暫時不理不清晰的特相,然而這將會導致諸界失去平衡且産生痛或緊,因此不被鼓勵采用此法。你應該在每一界裏至少保留一種特相,因爲不能以叁界,或兩界,或一界修習四界分別觀。最佳狀況是所有十二種特相都很清晰,不應少掉其中的任何一個。

   7‧辨明諸相(lakkhanato):在開始修禅及諸界自性特相還不清晰時,也可以注意它們的功用。當定力較佳時,專注于每一界的自性特相,即:地界的硬與粗,水界的流動與粘,火界的熱與冷,以及風界的支持。在這時候你只見諸界,而沒有「人」或「自己」。

   8、9、10是叁部勸導禅修者平衡信、精進、念、定與慧五根(indriya),以及平衡七覺支的經典。請參考(緬文版):

  1.Adhicitta Sutta(Nimitta Sutta)Avguttara Nikaya 1. p.258。

  2.Anattarasitibhava Sutta Avguttara Nikaya 2. p.379 。

  3.Bojjhavga Sutta , Samyutta Nikaya 3.p.71-73。

  朝向近行定

   繼續以四界培育禅定朝向近行定時,就會開始見到不同種類的光。在某些禅修者,開始階段出現的光好像灰色煙一般,若繼續觀照灰光裏的四界,它將會變得白若棉花,過後白亮得有如雲朵。此時,全身會呈現爲一團白色物體,繼續觀照于白色物體裏的四界之後,會發現它變得剔透明亮,如同一塊冰或玻璃。

   這明淨的色法(rupa)是五根,我們稱它們爲「淨色」(pasada),在這五淨色中的身淨色(kaya pasada)遍布全身。在此階段所見的身淨色、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及舌淨色是屬團塊狀的,因爲還未破除叁種「密集」(ghana)(見「色業處」)。

   若繼續觀照透明體裏淨色的四界,將會發現到它發亮與放射光芒。當這光至少持續出現半小時之後,嘗試照見透明體裏的空界,尋找裏邊的小空間,將會發現透明體即刻粉粹成許多名爲「色聚」(rupa kalapa)的極微粒子。當達到這名爲「心清淨」(citta visuddhi)的階段後,可以繼續分別色聚培育「見清淨」(ditthi visuddhi)。然而,如果定力之光還很薄弱,且想修習其它的止禅,那麼最好尚未見到色聚之前換修止禅。在此,你可修習叁十二身分 ,可采用其中一處,以觀其不淨培育定力直到證得初禅,或者可采取其中一處的顔色修習遍禅(kasina)至證四禅,進而修佛隨念、慈心觀、死隨念及不淨觀四種護衛禅。

   若某位禅修者是純觀行者(suddha vipassana yanika),他應該照見四界各自的特相,直到能見透明體以及近行定之光極其明亮,然後繼續修習直到能夠照見色聚(rupa kalapa)。 z

  色業處的基本理論

  帕奧禅師 講

   緬譯英:Bhikkhu Dhamminda﹙法王比丘﹚

   英譯中:Bhikkhu Dhammagavesaka﹙尋法比丘﹚

  修習觀禅者所必須觀照的諸法

   “Sabbam bhikkhave anabhijanam aparijanam avirajayam apajaham abhabbo dukkhakkhayaya. sabbabca kho bhikkhave abhijanam parijanam virajayam pajaham bhabbo dukkhakkhayaya.” (Salayatana Samyutta , Sabbavagga , Parijabana 1 .) 「諸…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提資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