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感觉牙齿的坚硬。当能感觉到硬后,可以尝试有系统地从头到脚遍照全身的硬,就好像在照见推动时一样,但注意不要故意将身体绷紧。
如能看到全身硬的特相时,可以再遍照全身的推动。在推动与硬两者之间的特相交替,从头到脚遍照全身的推动,然后再遍照全身的硬,不断重复地修习多次,直到满意为止。
三、当能够看到推动与硬之后,可以尝试去照见「粗」的特相。用舌头与牙齿互相磨擦,或用手背擦磨另一只手臂的皮肤(表层),这样就会感觉到粗的特相。现在尝试有系统地照见全身的粗。如果不能感觉到粗,可再重复地照见推动和硬,就会看到粗与它们(推动、硬)在一起。当能够看到粗时,应继续从头到脚逐一地遍照全身的推动、硬及粗。
四、修习上述三种特相感到满意之后,可以接着照见全身的「重」。首先把双手重迭放在中间,上面的手就会有重的感觉,或者可把头往前垂,体会它的重感。继续有系统地修习,直到能够遍照全身的重,然后应逐一照见全身的推动、硬、粗及重四种特相。
五、对照见这四种特相感到满意之后,进而遍照全身的「支持」。先放松背部使身体稍为向前倾弯,然后再延直身体及保持它直立,保持身体矗立不动的力量即是支持。继续有系统地修习,直到能从头至脚遍照全身的支持,然后逐一照见全身的推动、硬、粗重及支持。
六、照见这五种特相之后,可用舌头推嘴唇内部,再感觉「软」的特相。然后,继续有系统地修习,直到能遍照全身的软。现在可以照见全身的推动、硬、粗、重、支持及软。
七、接下来先(以唾液)弄湿双唇,然后用舌头左右地擦它们,感觉「滑」的特相。继续有系统地修习,直到遍照全身的滑。然后,应逐一地照见全身的这七种特相。
八、接着上下地移动一只手指,感觉它「轻」的特相。修习至能够遍照全身的轻之后,再继续逐一地去照见全身的这八种特相。
九、接下来是遍照全身的「热」(或「暖」),一般上这是非常容易办到的。
十、接着在吸气时感觉息的「冷」,然后再有系统地遍照全身的冷。现在已能够照见十种特相。
(注:以上十种特相都是直接地从触的察觉得知,但流动和粘这最后两种特相,只能根据其它十种特相的推理而得知,这是为何要留待最后才教导的原故。)
十一、观察口中唾液、或血管里的血、或肺部的气、或全身的热气在「流动」,从中得知何谓流动,然后再如前述般地修习。
十二、你可以注意皮肤、肌肉和腱如何围包着身体,以得知何谓「粘」。血也是被包住的,就好像在一粒气球里的水,没有了粘性,身体将会分裂成粉状;保持身体粘住地面的地心吸力也是粘。然后,再有如前述般地修习。
假如不易觉察流动和粘,必须不断重复逐一地觉察全身其余十个特相。当能熟练修习时,将会发觉到粘的特相会更明显。如果粘还不明显,就必须不断重复地只注意推动和硬的特相。最后,应该会感觉到好像被一匹布包着一样,这现象就是粘的特相。假如流动的特相不明显,就一起注意流和热,或流和冷,或流和推动,如此流动也就会变得明显。
重排次序与平衡诸界
以同一次序不断重复、清楚地从头到脚遍身观察十二特相。对此感到满意之后,接着需要重排它们的次序,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粘、热、冷、支持及推动。然后,再以此次序逐一从头到脚,遍身观照这十二种特相。应该尝试修至能够相当快速地重复照见它们,一分钟之内至少三圈。
修习时,有些禅修者的诸界或会失去平衡的现象,某些界可能会变得太过强烈且难以忍受,尤其是硬、热和推动。一但有此现象产生,应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在与其相对的素质上,然后继续培育定力,诸界可能就此恢复平衡。这即是为何要先教导十二种特相。当诸界达到平衡时,较容易获得定力。
平衡诸界的相对素质是:硬与软,粗与滑,重与轻,流动与粘,热与冷,支持与推动。
如果一对里的其中一个特相过强,可以多注意相对的素质来平衡它。例如:当流动的特相过强时,可以多注意粘性;或者当支持过强时,可以多注意推动,其余亦以此类推。
现在已熟练于遍身照见这十二特相,而当这些特相变得清晰时,应同时照见首六种特相为「地界」,然后同时照见接下来的两种特相为「水界」,接着的两种特相为「火界」,以及最后两种特相为「风界」。你应继续照见它们为地、水、火、风,令心平静及获取定力,不断重复地修习百次、千次乃至百万次。
在此阶段,有一种实用的好方法:同时遍照全身的四界。为了保持心静且稳定,不必像之前那样,把注意力从身体的一个部位移至另一个部位,现应同时遍照全身。一般上,最佳方法是仿佛从双肩后面遍照全身,也可以采用有如从头顶上向下遍照全身,但这可能会令某些禅修者感到拉紧及导致诸界失去平衡。
十种培育定力的方法
《清净道论疏钞》还有提及以十种观察方法来培育定力,即:有次序,不太快,不太慢,避开干扰,跨越观念,去掉不清晰的,辨明诸界,以及依据《增上心经》、《无上清凉经》及《觉支经》的方法修习。
1‧有次序(anupubbato):次序是指佛陀所教导的次序,即地、水、火、风。
2‧不太快(natisighato)。
3‧不太慢(natisanikato):照见得太快,作为此禅目标的四界即将不清晰;照见得太慢,又不易成功。
4‧避开干扰(vikkhepapatibahanato):确保心念只专注于禅修目标──即四界,不让它四处漂荡。
5‧跨越观念(pabbattisamatikkamanto):不应只是心念地、水、火、风,且要清楚知道它们所代表的真实法,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粘、热冷、支持与推动。
6‧除掉不清晰(anupatthanamubcanto):当你能够照见所有的十二种特相之后,在尝试培育定力时,可以暂时不理不清晰的特相,然而这将会导致诸界失去平衡且产生痛或紧,因此不被鼓励采用此法。你应该在每一界里至少保留一种特相,因为不能以三界,或两界,或一界修习四界分别观。最佳状况是所有十二种特相都很清晰,不应少掉其中的任何一个。
7‧辨明诸相(lakkhanato):在开始修禅及诸界自性特相还不清晰时,也可以注意它们的功用。当定力较佳时,专注于每一界的自性特相,即:地界的硬与粗,水界的流动与粘,火界的热与冷,以及风界的支持。在这时候你只见诸界,而没有「人」或「自己」。
8、9、10是三部劝导禅修者平衡信、精进、念、定与慧五根(indriya),以及平衡七觉支的经典。请参考(缅文版):
1.Adhicitta Sutta(Nimitta Sutta)Avguttara Nikaya 1. p.258。
2.Anattarasitibhava Sutta Avguttara Nikaya 2. p.379 。
3.Bojjhavga Sutta , Samyutta Nikaya 3.p.71-73。
朝向近行定
继续以四界培育禅定朝向近行定时,就会开始见到不同种类的光。在某些禅修者,开始阶段出现的光好像灰色烟一般,若继续观照灰光里的四界,它将会变得白若棉花,过后白亮得有如云朵。此时,全身会呈现为一团白色物体,继续观照于白色物体里的四界之后,会发现它变得剔透明亮,如同一块冰或玻璃。
这明净的色法(rupa)是五根,我们称它们为「净色」(pasada),在这五净色中的身净色(kaya pasada)遍布全身。在此阶段所见的身净色、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及舌净色是属团块状的,因为还未破除三种「密集」(ghana)(见「色业处」)。
若继续观照透明体里净色的四界,将会发现到它发亮与放射光芒。当这光至少持续出现半小时之后,尝试照见透明体里的空界,寻找里边的小空间,将会发现透明体即刻粉粹成许多名为「色聚」(rupa kalapa)的极微粒子。当达到这名为「心清净」(citta visuddhi)的阶段后,可以继续分别色聚培育「见清净」(ditthi visuddhi)。然而,如果定力之光还很薄弱,且想修习其它的止禅,那么最好尚未见到色聚之前换修止禅。在此,你可修习三十二身分 ,可采用其中一处,以观其不净培育定力直到证得初禅,或者可采取其中一处的颜色修习遍禅(kasina)至证四禅,进而修佛随念、慈心观、死随念及不净观四种护卫禅。
若某位禅修者是纯观行者(suddha vipassana yanika),他应该照见四界各自的特相,直到能见透明体以及近行定之光极其明亮,然后继续修习直到能够照见色聚(rupa kalapa)。 z
色业处的基本理论
帕奥禅师 讲
缅译英:Bhikkhu Dhamminda﹙法王比丘﹚
英译中:Bhikkhu Dhammagavesaka﹙寻法比丘﹚
修习观禅者所必须观照的诸法
“Sabbam bhikkhave anabhijanam aparijanam avirajayam apajaham abhabbo dukkhakkhayaya. sabbabca kho bhikkhave abhijanam parijanam virajayam pajaham bhabbo dukkhakkhayaya.” (Salayatana Samyutta , Sabbavagga , Parijabana 1 .) 「诸…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