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比丘,于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舍棄者,則不得盡苦。……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曉了、離欲、舍棄者,則善能盡苦。」(六處相應‧一切品‧曉了經第一) 。
本經的注釋書更進一步解其內容指是「叁遍知」,它說:Iti imasmim sutte tissopi paribba kathita honti. abhijabananti hi vacanena bataparibba kathita , parijananti, vacena, tiranaparibba, virajayam pajahanti dvihi pahanaparibbati .「知解是指知遍知(bata paribba),曉了是指審察遍知(tirana paribba,亦作度遍知),而在後面的離欲與舍棄二者則指斷遍知(pahana paribba)。」
因此,只有以這叁遍知透徹地了解五取蘊的一切名色法,我們才能夠斷除對名色法的愛而滅苦。再者,《清淨道論疏鈔》中提到:Tavhi anavasesato paribbeyyam ekamsati virajitabbam. (Maha-tika, 2, p.358)「必須先透徹與毫無遺漏地辨明這作爲觀禅目標的五取蘊。」然後,爲了斷除對這些名色愛著,它指示禅修者觀照一切名色法的叁相(即無常、苦、無我)作爲觀禅目標。
根據這些經論的指示:一、禅修者必須先有能力各別地辨明組成五取蘊的一切名色法。在修習時,各別地辨明一切色法的智慧名爲「色分別智」(rupa pariccheda bana);各別地辨明一切名法的智慧名爲「名分別智」(nama pariccheda bana);辨明名與色爲二種各別組合的智能名爲「名色分別智」(nama rupa pariccheda bana)。
叁智的另一名稱是「色攝受智」(rupa pariggaha bana)、「非色攝受智」(arupa pariggaha bana)和「名色攝受智」(nama rupa pariggaha bana)。再者,在此階段了解到「無人、無有情及無我的存在,只有色法與名法而已。」此智慧亦名爲「名色差別智」(nama rupa vavatthana bana)。
在辨明一切名色法時,若禅修者還未證得禅那,可省略與禅那有關的名色法。然而,若他能夠證得禅那,他應辨明並以觀智觀照他所證得的禅那名色。
二、他必須正確、如實知道這些名色法的因,這智慧是「緣攝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由于名色分別智與緣攝受智,能夠清楚、明顯及正確知道作爲觀禅目標的諸法,此二者亦名爲「知遍知」(bata paribba)。
叁、他必須徹見一切色法、名法及其諸因之無常、苦與無我叁相。在觀智的階段,即從「思惟智」(sammasana bana)開始,觀照每一色法、名法及其諸因叁相。
在這些觀智當中,「思惟智」和「生滅隨觀智」的作用是審察與辨明一切名色法及其諸因的無常、苦與無我叁相。此二智亦被稱爲「審察遍知」(tirana paribba)。
從「壞滅隨觀智」(bhavga bana)開始的觀智,只看到一切名色法及其諸因的壞滅,和這些法的無常、苦與無我叁相。由于應斷的煩惱于此暫時受到觀智斷除,所以它們亦名爲「斷遍知」(pahana paribba)。
四種聖道智徹底根除蒙蔽心的無明(avijja)與癡(moha)。他知道一切名色是苦谛,名色的因是集谛,以及苦谛與集谛的無常、苦與無我叁相。由于聖道能令遍知、審察這些法爲無常、苦、無我的功用圓滿,所以它們稱爲「知遍知」和「審察遍知」。因爲能徹底根除煩惱,故名爲「斷遍知」。
二十八種色法
禅修者必須培育叁遍知,徹底地明了組成五取蘊的一切名色法。由此緣故,禅修者應知道、學習和記住一切色法與名法,以下是對色法的說明:
(1~4)、大種(maha bhuta)=四界(四大)
1‧地界(pathavi dhatu):
重地(garupathavi):硬、粗、重
輕地(lahupathavi):軟、滑、輕
2‧水界(apo dhatu):流動、粘
3‧火界(tejo dhatu):熱、冷
4‧風界(vayo dhatu):支持、推動
(5~9)、淨色(pasada rupa):
1‧眼淨色(cakkhu pasada)
2‧耳淨色(sota pasada)
3‧鼻淨色(ghana pasada)
4‧舌淨色(jivha pasada)
5‧身淨色(kaya pasada)
(10~13)、境色(gocara rupa):
1‧顔色(vanna)
2‧聲(sadda)
3‧香(gandha)
4‧味(rasa)
5‧觸(photthabba)(地、火、風)
地、火、風叁界組成觸境,若把它們列成叁境,計有七境色。當計算二十八種色法中不包括觸,因爲觸境色的地、火、風界早已各自被列入四界內。
(14、15)、性根色(bhava rupa)有兩種:
1‧女根色(itthi bhava rupa)
2‧男根色(purisa bhava rupa)
每人只有其中一個性根色,女性只有女根色,男性則只有男根色,性根色是遍布于全身的。
(16)、心色(hadaya rupa)
心色是意界和意識界所依靠的色法,它是在心色十法聚裏面,這種色聚散置于心髒裏邊的血。由于它是意界或意識界的住處,它被稱爲心所依處。
(17)、命根色(jivita rupa , jivitindriya)
此色法遍布于全身,它維持業生色(kammaja rupa)的生命。
(18)、食色(ahara rupa)
段食(kabalinkara ahara)是食物裏的食素(oja)。一切色聚裏都有食素色(oja rupa),即使業生、心生或時節生的色聚都有。那些食素各自被稱爲業生食素(kammaja oja)、心生食素(cittaja oja)或時節生食素(utuja oja)。爲了避免禅修者産生混淆而要說明:只有食物的「食素」,製造的食素八法聚裏的食素,才是食生食素(aharaja oja)。或更明確地說,剛吃下尚留在胃裏的食物,在還未被消化運送到全身時,其食素還只是時節生食素(utuja oja)。
在胃裏的消化之火(火界)助力下,食物被消化了,製造了新的食素八法聚,這些新色聚是食生食素八法聚,而這些食生食素八法聚裏的食素即是食生食素。
一、以上十八種色法名爲「自性色」(sabhava rupa),因爲它們每個都擁有自性相,即硬等等。
二、這十八種色法亦名爲「有相色」(salakkhana rupa),因爲它們都擁有一切名色法的共相:由于生滅而無常,由于受到生滅的壓迫而苦,以及由于沒有永恒穩定的質素或我而無我。
叁、由于這十八色是以業,或心,或時節,或食爲因而生,它們亦名爲「完色」(nipphanna rupa)。
四、由于這十八色的強度不斷地變化,從熱至冷,從硬至軟等等,因此它們亦名爲「色色」(rupa rupa,真實色)。
五、由于這十八色適于作爲觀禅的目標,以觀照它們爲無常、苦與無我,因此它們亦名爲「思惟色」(sammasana rupa)。
隨後將列出的剩余十種色法與上述十八色不一樣,相反地它們是:
(一)、無自性色(asabhava rupa)
(二)、無相色(alakkhana rupa)
(叁)、不完色(anipphanna rupa)
(四)、非色色=非真實色(arupa rupa)
(五)、非思惟色(asammasana rupa)
(19)、限製色(pariccheda rupa)=空界(akasa dhatu)
每一個色法不與其它色法混爲一體,每個色法有各自爲界限的色法,以及在色聚之間的空間名爲限製色。
(20、21)、表色(vibbatti rupa)有兩種:
1‧身表(kayavibbatti),即作爲溝通的身體動作。
2‧語表(vaci vibbatti),即說話的動作。
能使他人懂得我們念頭的動作名爲表色,身表是以身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念頭,如向人招手。
語表是以話來表達自己的念頭,如呼喚人時說:「請來這裏」。由于身表和語表是由心造,所以這兩個色法不能放進沒有心的無生命物裏(如錄音帶),它們只存在于有情的語音和身體動作裏。
(22~24)、變化色(vikara rupa)有五種:
1‧色輕快性(lahuta):心生、時節生及食生真實色的輕快性。
2‧色柔軟性(muduta):心生、時節生及食生真實色的柔軟性。
3‧色適應性(kammabbata):心生、時節生及食生真實色的適應性。
色輕快性、色柔軟性和色適應性叁色,再加上之前的身表…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