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之光▪P15

  ..續本文上一頁和語表兩色,合共有五種變化色。

  (25~28)、相色(lakkhana rupa)有四種:

   1‧色積集(upacaya):其相發生于一個生命初期的真實色,它導致諸根成長、完成,及適當的色法達到足夠的程度與繼續成長。

   2‧色相續(santati):在諸根完成後,它確保真實色在一生中相續不斷。

   佛陀把一生分爲兩種時期,即從投胎至眼、耳等諸根成長爲第一時期,另一時期是從諸根完成後開始。在第一時期裏,色法的生起名爲「色積集」。第二時期,色法的生起名爲「色相續」。這兩種色是爲真實色的生起(upada,生時)。

   3‧色老性(jarata):真實色的成熟或老化,它是真實色的住時(thita)。

   4‧色無常性(aniccata):真實色的壞滅,它屬于真實色的壞滅時(bhavga)。

   十八個真實色加上十個非真實色,一共有二十八色。在這二十八色當中,地、水、火與風名爲界(dhatu),或大界(maha dhatu),或種色(bhuta rupa)。其它二十四色名爲所造色(upada rupa),因爲它們是依靠四大界而生的。

  色法的本質

   這二十八色是不能夠獨自或單獨存在的,而只能以色聚的組合形態出現,最小的色法組合名爲「密集」(ghana)。在同一粒色聚裏的諸色是:

   同時生起(ekuppada),

   同時滅(ekanirodha),

   同住于一處(ekanissaya)。

   在一粒色聚裏的所造色(upada rupa)是來自或依靠同一粒色聚裏的四大而有。另者,同一粒色聚裏的四大是互相依靠的。四大和所造色都不依靠另一粒色聚裏的四大。

   爲了能以智如實知見究竟色、所造色如何依靠四大,以及見到四大如何互相依靠,首先就必須能夠看到色聚。當禅修者能夠看到色聚後,他也就能夠看到每粒色聚裏的究竟色法有八個、或九個、或十個、或更多。過後,他亦須以智辨明每個色法的自性相與本質。只有如此,他才能得知究竟色法,這辨明色聚的方法名爲「界分別」。

   在《中部‧根本五十經篇‧雙大品‧牧牛者大經》中,佛陀說:「諸比丘,具足十一支之比丘,不能在此教法裏有成長、提升或成就。」對于所舉十一支當中之一,佛說:「諸比丘,雲何比丘不知色?」對于這點,佛陀進一步解釋:「諸比丘,言是比丘不如實知無論何色,所有之色皆是四大、及依四大所造之色。諸比丘,如是比丘謂不知色」 。

   本經注釋書說:什麼是「不知道色法」?對于四大,他不知道兩點,即它們的「數目」與「起因」。不知道它們的數目即是不知道巴利文經典所列下的二十五色: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女根、男根、命根、身表、語表、空界、水界、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應性、色積集、色相續、色老性、色無常性與食素。

   如同不知道其牛有多少只的牧牛者一樣,不知道色法有多少的比丘沒有能力辨明色法、非色法(名)、名色法和它們的起因,以及觀照它們的叁相,而達到禅修的目的。

   就像其牛群不會增加的牧牛者一樣,于佛法中,該比丘不會增長其戒、定、觀、道、果或涅槃。如不能得享五種牛産品的牧牛者一樣,該比丘不能得享五法,即戒、定、慧、解脫與阿羅漢的解脫知見。

   不知道色法的起因,是指不知道「這些色法有一個起因、兩個起因、叁個起因、及四個起因」。如同不知牛的顔色或形狀的牧牛者一樣,不知道色法起因的比丘是沒有能力辨明色法、非色法(名)……與阿羅漢的解脫知見。

   欲證得道、果與涅槃的禅修者,必須特別注意佛陀這一番叮咛。如果要知道色法的數目與它們的起因,你就必須能夠各別地辨明與分別諸色聚,因爲不能分別色聚就無法分辨何種色法是業生、心生、時節生與食生。因此,不能分別色聚者不能說他已見究竟法。

  色法的叁種密集

   若欲見究竟色,禅修者就必須破除叁種密集(rupa ghana,或色厚)。《大疏鈔》解釋色法有叁種密集,它說:Ghanavinibbhogan”ti santati samuha kicca ghabanam vinibbhujanam vivecanam. ( Maha-tika . 1. p365 )「識別密集是指分別,簡別密集的『相續』、『組合』與『功用』」。

   一、「相續密集」(santati ghana):無論是業生、心生、時節或食生,一切色聚裏肯定有火界(tejo dhatu),火界亦名爲時節(utu)。這火界或時節能夠製造與增加新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此色聚裏有地、水、火、風、顔色、香、味與食素。

   舉眼十法聚來說,若分別此色聚,我們將會看到十個色法,即上述八個加上命根與眼淨色。在這十個色法裏,其中一個是火界,這火界能夠製造與增加新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

   如此,每當色法到了住時,眼十法聚裏的火界就能製造四或五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在這一系列的最後一粒色聚裏的火界不能再製造時節生色聚,其它種類的色聚亦是如此。

   有些色聚裏的火界可製造四或五代的色聚,有些則能製造更多代。一切類此生起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都名爲時節生色。

   所吃下的食物是由含有食素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聚組成的。當這些食素還未被吸收進入體內時,它還是屬于胃中物。在業生的消化之火(在命根九法聚裏的火界)的助力之下,這些時節生食素被消化了,然後被吸收與變爲食素八法聚散播至全身。這些食素八法聚名爲食生食素八法聚。在此食生食素的助力下,業生色聚、心生色聚和時節生色聚裏的食素能夠製造一系列十至十二代的食素八法聚。若所吃的食物含有高等營養的食素,那可根據它的強度而製造許多代的食素八法聚。

   當禅修者能夠清晰和各別見到這些過程,及能夠辨明這些過程裏的每一粒色聚,他即已破除了相續密集。

   二、「組合密集」(samuha ghana):當能夠分別究竟色(paramattha rupa)時,即已破除了組合密集。這即是以智(bana)看清色聚裏每一究竟色(八,九或十個)的自性相。

   叁、「功用密集」(kicca ghana):當能夠以智(bana)看清在色聚裏的每個究竟色的作用時,即已破除了功用密集。

   所以爲了破除所有叁個密集,禅修者必須能夠辨明每一種色聚裏的每一究竟色之相、味(作用)、現起與足處(近因)。如果想要見到這些,禅修者就必須培育定力至近行定或安止定。]

   色 業 處

  帕奧禅師 講

   緬譯英:Bhikkhu Dhamminda﹙法王比丘﹚

   英譯中:Bhikkhu Dhammagavesaka﹙尋法比丘﹚

   色聚有「明淨」與「非明淨」兩種,僅只含有「淨色」(pasada rupa)的色聚才是明淨,其余色聚皆非明淨。

   首先,應該辨明各別明淨與非明淨色聚裏的地、水、火、風四界,大有可能會發現到它生滅得非常迅速。在這階段你還沒有能力分別諸色聚,所見的色聚是仍有體積的極微粒子,由于你還未破除叁種密集(亦作厚),即相續密集(santati ghana)、組合密集(samuha ghana)與功用密集(kicca ghana),所以還屬停留于概念(pabbatti),而未到達究竟法(paramattha)的境地。

   所以尚未破除組合與形狀的概念之前,仍然會有「小粒」或「小塊」(極微)的概念存在。若不更進一步地分別諸界(dhatu),反而觀照這些極微小粒子的生滅修習觀禅,那你只是在嘗試以概念爲根基來修觀禅而已。所以你必須更進一步分別諸界,以便得見究竟色法。

   若因色聚極度迅速生滅,而未能辨明單一粒色聚裏的四界,就不應該觀察它們的生滅。這就好像遇到不想見的人一樣視若無睹,不予理會它的生滅,而只是專注和知道單一粒色聚裏的四界。

   若還不成功,你應當交替地同時注意全身的地界,再單看一粒色聚裏的地界;然後同時注意全身的水界,再單看一粒色聚裏的水界;同時注意全身的火界,再單看一粒色聚裏的火界;同時注意全身的風界,再單看一粒色聚裏的風界。如此修習,你將能辨明明淨與非明淨色聚裏的四界。

   當你已能如此修習時,即可逐一地辨明眼、耳、鼻、舌、身與意處門裏諸色聚的四界,進而辨明六處門裏的明淨與非明淨色聚的四界。

  二十八色

   色(顔色,vanna):這是每一粒色聚裏都有的,它是色所緣(ruparammana,即看的目標)。這個色法是非常易于辨明的。

   香(氣味,gandha):這是每一粒色聚裏都有的。你應先辨明鼻淨色與有分意界(bhavavga manodhatu)兩者。爲了看到這些,應先辨明鼻子裏的四界,你將會很容易地看到鼻淨色。必須在鼻子正確的色聚裏才能看到鼻淨色,若已能成功地辨明六處門的明淨與非明淨色聚裏的四界,就能很容易地看到明亮的有分意界。它是在心髒裏以心所依處(hadayavatthu)爲依靠。心所依處是由名爲心色十法聚(hadaya dasaka kalapa)的非明淨色聚組成的。在辨明鼻淨色與有分意界之後,你可選一粒色聚來辨明它的香,香是一種可由鼻識或意識認知的法(dhamma)。鼻識依靠鼻淨色而生起,意識在有分意界裏生起,而有分意界與意識都必須依靠心所依處。這是爲何在你想要辨明色聚裏的香時,必須先觀察與這過程有關的鼻淨色和有分意界。

   味(味道,rasa):這也是每一粒色聚裏皆具有的。在看舌淨色與有分意界的時候,再選一粒色聚來辨明它的…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提資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