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之光▪P24

  ..續本文上一頁更高層次的清淨(visuddhi),如見清淨(ditthi visuddhi)等等。所以若禅修者已修習白骨觀、白遍及四護衛禅至禅那的階段,他應辨別的名法如下:

  (1) 白骨觀──初禅。

  (2) 白遍───初、第二、第叁及第四禅。

  (3) 慈心禅──初、第二及第叁禅。

  (4) 不淨觀──初禅。

  依照圖表所列出的去辨別這些禅那名法。《阿毗達摩論注》裏有提及在較高禅那(即第二禅和第叁禅)裏的遍作、近行、隨順與種姓,尋與伺會與它們相應。至于在四禅之前,它們則是沒有喜俱的。

   若人想要辨別初禅的名法,他應先進入初禅。從初禅出定後,辨明五禅支至能夠看到它們生起許多次。若不滿意就再次進入初禅。(若是白遍)過後:

  (1)辨明有分意界;

  (2)辨明白遍似相。其時只是剛從禅那出定,白遍似相還會存在,不會很快就消失;

  (3)當那白遍似相撞擊有分意界時,再次辨明五禅支。

  若如此重複的修習,由于一起辨明依處及所緣,禅修者將會看到五禅支生起許多次。過後他必須從識,或受,或觸開始去辨別名法。若是始于識,就修習至能夠看到識生起許多次(單只看識)。(注:始于受或觸的辨別法也是如此。)若成功的話,就修習到能夠同時看到識與受兩者生起許多次。若成功的話,就辨別叁個名法,再辨別四個名法,漸次的增加。最後修習至能夠連續地看到許多次:十二個名法在意門轉向裏生起,叁十四個名法在速行裏生起。若成功的話:Pariggahetva sabbampetam arammanabhimukhaj namato namanatthena namanti vavatthapetabbaj(《清淨道論》第十八章,段叁)

  (《清淨道論》Þ當禅修者能夠以智同時辨明意門轉向裏生起的十二個名法,以及遍作、近行、隨順、種姓和禅那速行每一個剎那裏生起的叁十四個名, 法許多次時,由于這一切名法都傾向或朝向所緣(即白遍似相),因此再辨別它們爲「名法」,即辨別它們爲具有傾向所緣本性的名法。

   《清淨道論》進一步指示如何如何修習:

   Tato yatha nama puriso anto gehe sappaj disva taj anubandhamano tassa asayaj passati, evameva ayampi yogavacaro taj namaj upaparikkhanto . “Idaj namaj kij nissaya pavattati”ti pariyesamano tassa nisayaj hadayarupaj passati. Tato hadayarupassa nissayabhutani , bhutanissitani ca sesupadaya rupaniti rupaj parigganhati. So sabbampetaj ruppanato rupanti vavatthapeti . Tato namanalakkhanaj namaj ruppanalakkhanaj rupanti savkhepato namarupaj vavatthapeti.(《清淨道論》第十八章,段四).

  辨別名法後,就如有一人在屋子裏看到一條蛇,若他跟隨那蛇的話,他將會找出蛇的住處。同樣的,若禅修者審察與追尋:「這些名法是依靠什麼而生起?」他將能以智找出名法所依靠的心所依處色。過後他再辨明心髒裏的四界,以及其它依靠這四界而生起的所造色。由于這些色法都是不斷受到變化的壓迫(惱壞),他再辨別這一切色法爲「色法」。然後他再辨別名色法,如下:

  (1)擁有傾向或朝向所緣的自性相之法是名法。

  (2)擁有惱壞的自性相之法是色法。(《清淨道論》)

  根據上述的定義,已辨別禅那名法的禅修者必須辨別名色法,及心髒裏的四界與所造色。注意:在辨別五門---意門心路過程裏的欲界名法後,禅修者必須辨別名色法,辨別那些名法所依靠的處門裏的色法。(見「色業處」手冊裏的六門圖表。編按:已收錄于本書第十章。)

   已經辨別禅那名法(法所緣組的部分)的禅修者,必須繼續更進一步地辨別取色法爲所緣的名法。在這些作爲所緣的色法當中,先辨別取法所緣的色法(即五淨色與十六微細色)爲所緣的意門心路過程會比較容易。在這些屬于法所緣的色法當中,有十一個是真實色法和十個非真實色法。取每一種色法爲所緣的名法都應被辨明。若意門轉向的確定是有如理作意,意門善速行心路過程就會生起。反之若是不如理作意,意門不善速行心路過程就會生起。以下的例子是,辨別取眼淨色爲所緣的意門善速行心路過程。

  辨別意門善速行心路過程的方法

  (1)辨明有分意界。

  (2)取眼淨色爲所緣。

  當眼淨色撞擊有分意界,或清晰地出現在有分意界,或來到有分意界時,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若心路過程裏的意門轉向:

  (i)確定它爲眼淨色

  (ii)或確定眼淨色爲只是色法,

  (iii)或確定它爲無常,取眼淨色的生滅爲所緣,

  (iv)或確定它爲苦,取眼淨色不斷受到生滅壓迫的相爲所緣,

  (v)或確定它爲無我,取眼淨色裏並無不壞滅的實質存在爲所緣,

  (vi)或確定它爲不淨,取眼淨色的不淨(如 與臭味相混在一起)爲所緣,

   由于這是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善速行就會生起。在這六個如理作意當中,禅修者應辨別第一項,即辨別認知眼淨色爲眼淨色的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從識、或觸、或受開始辨別。

   若人先辨別識,他應修習至能夠多次的看到識出現于意門轉向、速行(七次)和彼所緣(兩次)。當眼淨色清晰地出現在有分意界時,修習至能夠看到依靠心所依處和緣于有分意界而生起的心路過程。若成功的話,就辨別這些名法,逐一漸次增加,直到能夠同時看到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裏,有十二個名法出現在意門轉向,叁十四個名法出現在速行心,叁十四個名法出現在彼所緣。對其余的如理作意,也以同樣的方法去辨別。如此辨別時,在速行和彼所緣裏:

  (1)有時智(bana)與喜(piti)兩者都有在內,是喜俱與智相應。

  (2)有時是有智無喜,是舍俱與智相應。

  (3)有時是有喜無智,是喜俱與智不相應。

  (4)有時是無喜無智,是舍俱與智不相應。

   一共有四種。

  在確定眼淨色爲眼淨色時,逐一地辨別以上四種,即是否有喜與智。同樣的,在確定眼淨色爲色法、無常、苦、無我及不淨時,亦逐一地辨別以上四種。由于無論是有行或無行(sasavkharika, asavkharika),這些心與心所的數量都不變,所以在這本手冊裏只列出這四種。上述四種若是有行,就已有四種;若是無行,就有另外四種。所以一共有八種大善心。(在阿羅漢的名相續流裏生起的大唯作心亦是如此。)彼所緣有時會生起,有時則不會生起。若所緣是明顯的,彼所緣就會生起;若所緣是不明顯的,彼所緣就不會生起。

   有一種教法提及,若在還未成熟的觀禅階段,彼所緣可以在觀善速行(vipassana kusala javana,即觀照無常、苦、無我、及不淨的速行心)之後生起。另一種教法則提及彼所緣不會在觀速行之後生起,這只是對在強力觀智(balava vipassana bana)的階段而言。

   法所緣組----純意門善速行心路過程

  心依處色 54 54 54

   意門轉向 速行(7x) 彼所緣(2x) 辨別四種

  (1) 視所緣 爲眼淨色 12 34 34 喜俱智相應

   12 33 33 舍俱智相應

   12 33 33 喜俱智不相應

   12 32 32 舍俱智不相應

  (2)視爲色法 12 34(33-33-32) 34(33-33-32) 辨別四種

  (3) 視爲無常 12 34(33-33-32) 34(33-33-32) -‥-

  (4) 視爲苦 12 34(33-33-32) 34(33-33-32) -‥-

  (5) 視爲無我 12 34(33-33-32) 34(33-33-32) -‥-

  (6) 視爲不淨 12 34(33-33-32) 34(33-33-32) -‥-

   在此應明白:

   (1)= 視所緣(眼淨色)爲眼淨色的心與心所。

   (2)= 視它爲色法的心與心所。

   (3)= 視它爲無常的心與心所。

   (4)= 視它爲苦的心與心所。

   (5)= 視它爲無我的心與心所。

   (6)= 視它爲不淨的心與心所。

  以相同方法修習其余法所緣組的真實色法

   (1)耳淨色 (6)女根色

   (2)鼻淨色 (7)男根色

   (3)舌淨色 (8)心所依處色

   (4)身淨色 (9)命根色

   (5)水界 (10)食素色

  (注:包括眼淨色,一共有十一種屬于法所緣組成的真實色法。在決定要修哪一種色法後,禅修者應選一粒有關的色聚來辨別。在修內觀(ajjhata)性根色時,男禅修者應只辨別男根色;女禅修者則只辨別女根色。在修外觀時,他們可以辨別男根色及女根色兩者。)

   不可觀十種非真實法的叁相(即無常、苦、無我)。若觀非真實色法爲無常,視它爲無常的觀速行心路過程(vipassana javana vithi)並不會生起。對于苦及無我亦是如此。因此應只以兩種方式去辨別每一種非真實色法。如:

  (1)對于空界(akasa dhatu),視它爲只是空界。再辨別四種視它爲空界的心與心所,即是否有喜與智(piti-b…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提資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