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更高层次的清净(visuddhi),如见清净(ditthi visuddhi)等等。所以若禅修者已修习白骨观、白遍及四护卫禅至禅那的阶段,他应辨别的名法如下:
(1) 白骨观──初禅。
(2) 白遍───初、第二、第三及第四禅。
(3) 慈心禅──初、第二及第三禅。
(4) 不净观──初禅。
依照图表所列出的去辨别这些禅那名法。《阿毗达摩论注》里有提及在较高禅那(即第二禅和第三禅)里的遍作、近行、随顺与种姓,寻与伺会与它们相应。至于在四禅之前,它们则是没有喜俱的。
若人想要辨别初禅的名法,他应先进入初禅。从初禅出定后,辨明五禅支至能够看到它们生起许多次。若不满意就再次进入初禅。(若是白遍)过后:
(1)辨明有分意界;
(2)辨明白遍似相。其时只是刚从禅那出定,白遍似相还会存在,不会很快就消失;
(3)当那白遍似相撞击有分意界时,再次辨明五禅支。
若如此重复的修习,由于一起辨明依处及所缘,禅修者将会看到五禅支生起许多次。过后他必须从识,或受,或触开始去辨别名法。若是始于识,就修习至能够看到识生起许多次(单只看识)。(注:始于受或触的辨别法也是如此。)若成功的话,就修习到能够同时看到识与受两者生起许多次。若成功的话,就辨别三个名法,再辨别四个名法,渐次的增加。最后修习至能够连续地看到许多次:十二个名法在意门转向里生起,三十四个名法在速行里生起。若成功的话:Pariggahetva sabbampetam arammanabhimukhaj namato namanatthena namanti vavatthapetabbaj(《清净道论》第十八章,段三)
(《清净道论》Þ当禅修者能够以智同时辨明意门转向里生起的十二个名法,以及遍作、近行、随顺、种姓和禅那速行每一个剎那里生起的三十四个名, 法许多次时,由于这一切名法都倾向或朝向所缘(即白遍似相),因此再辨别它们为「名法」,即辨别它们为具有倾向所缘本性的名法。
《清净道论》进一步指示如何如何修习:
Tato yatha nama puriso anto gehe sappaj disva taj anubandhamano tassa asayaj passati, evameva ayampi yogavacaro taj namaj upaparikkhanto . “Idaj namaj kij nissaya pavattati”ti pariyesamano tassa nisayaj hadayarupaj passati. Tato hadayarupassa nissayabhutani , bhutanissitani ca sesupadaya rupaniti rupaj parigganhati. So sabbampetaj ruppanato rupanti vavatthapeti . Tato namanalakkhanaj namaj ruppanalakkhanaj rupanti savkhepato namarupaj vavatthapeti.(《清净道论》第十八章,段四).
辨别名法后,就如有一人在屋子里看到一条蛇,若他跟随那蛇的话,他将会找出蛇的住处。同样的,若禅修者审察与追寻:「这些名法是依靠什么而生起?」他将能以智找出名法所依靠的心所依处色。过后他再辨明心脏里的四界,以及其它依靠这四界而生起的所造色。由于这些色法都是不断受到变化的压迫(恼坏),他再辨别这一切色法为「色法」。然后他再辨别名色法,如下:
(1)拥有倾向或朝向所缘的自性相之法是名法。
(2)拥有恼坏的自性相之法是色法。(《清净道论》)
根据上述的定义,已辨别禅那名法的禅修者必须辨别名色法,及心脏里的四界与所造色。注意:在辨别五门---意门心路过程里的欲界名法后,禅修者必须辨别名色法,辨别那些名法所依靠的处门里的色法。(见「色业处」手册里的六门图表。编按:已收录于本书第十章。)
已经辨别禅那名法(法所缘组的部分)的禅修者,必须继续更进一步地辨别取色法为所缘的名法。在这些作为所缘的色法当中,先辨别取法所缘的色法(即五净色与十六微细色)为所缘的意门心路过程会比较容易。在这些属于法所缘的色法当中,有十一个是真实色法和十个非真实色法。取每一种色法为所缘的名法都应被辨明。若意门转向的确定是有如理作意,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就会生起。反之若是不如理作意,意门不善速行心路过程就会生起。以下的例子是,辨别取眼净色为所缘的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
辨别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的方法
(1)辨明有分意界。
(2)取眼净色为所缘。
当眼净色撞击有分意界,或清晰地出现在有分意界,或来到有分意界时,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若心路过程里的意门转向:
(i)确定它为眼净色
(ii)或确定眼净色为只是色法,
(iii)或确定它为无常,取眼净色的生灭为所缘,
(iv)或确定它为苦,取眼净色不断受到生灭压迫的相为所缘,
(v)或确定它为无我,取眼净色里并无不坏灭的实质存在为所缘,
(vi)或确定它为不净,取眼净色的不净(如 与臭味相混在一起)为所缘,
由于这是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善速行就会生起。在这六个如理作意当中,禅修者应辨别第一项,即辨别认知眼净色为眼净色的意门心路过程。可以从识、或触、或受开始辨别。
若人先辨别识,他应修习至能够多次的看到识出现于意门转向、速行(七次)和彼所缘(两次)。当眼净色清晰地出现在有分意界时,修习至能够看到依靠心所依处和缘于有分意界而生起的心路过程。若成功的话,就辨别这些名法,逐一渐次增加,直到能够同时看到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有十二个名法出现在意门转向,三十四个名法出现在速行心,三十四个名法出现在彼所缘。对其余的如理作意,也以同样的方法去辨别。如此辨别时,在速行和彼所缘里:
(1)有时智(bana)与喜(piti)两者都有在内,是喜俱与智相应。
(2)有时是有智无喜,是舍俱与智相应。
(3)有时是有喜无智,是喜俱与智不相应。
(4)有时是无喜无智,是舍俱与智不相应。
一共有四种。
在确定眼净色为眼净色时,逐一地辨别以上四种,即是否有喜与智。同样的,在确定眼净色为色法、无常、苦、无我及不净时,亦逐一地辨别以上四种。由于无论是有行或无行(sasavkharika, asavkharika),这些心与心所的数量都不变,所以在这本手册里只列出这四种。上述四种若是有行,就已有四种;若是无行,就有另外四种。所以一共有八种大善心。(在阿罗汉的名相续流里生起的大唯作心亦是如此。)彼所缘有时会生起,有时则不会生起。若所缘是明显的,彼所缘就会生起;若所缘是不明显的,彼所缘就不会生起。
有一种教法提及,若在还未成熟的观禅阶段,彼所缘可以在观善速行(vipassana kusala javana,即观照无常、苦、无我、及不净的速行心)之后生起。另一种教法则提及彼所缘不会在观速行之后生起,这只是对在强力观智(balava vipassana bana)的阶段而言。
法所缘组----纯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
心依处色 54 54 54
意门转向 速行(7x) 彼所缘(2x) 辨别四种
(1) 视所缘 为眼净色 12 34 34 喜俱智相应
12 33 33 舍俱智相应
12 33 33 喜俱智不相应
12 32 32 舍俱智不相应
(2)视为色法 12 34(33-33-32) 34(33-33-32) 辨别四种
(3) 视为无常 12 34(33-33-32) 34(33-33-32) -‥-
(4) 视为苦 12 34(33-33-32) 34(33-33-32) -‥-
(5) 视为无我 12 34(33-33-32) 34(33-33-32) -‥-
(6) 视为不净 12 34(33-33-32) 34(33-33-32) -‥-
在此应明白:
(1)= 视所缘(眼净色)为眼净色的心与心所。
(2)= 视它为色法的心与心所。
(3)= 视它为无常的心与心所。
(4)= 视它为苦的心与心所。
(5)= 视它为无我的心与心所。
(6)= 视它为不净的心与心所。
以相同方法修习其余法所缘组的真实色法
(1)耳净色 (6)女根色
(2)鼻净色 (7)男根色
(3)舌净色 (8)心所依处色
(4)身净色 (9)命根色
(5)水界 (10)食素色
(注:包括眼净色,一共有十一种属于法所缘组成的真实色法。在决定要修哪一种色法后,禅修者应选一粒有关的色聚来辨别。在修内观(ajjhata)性根色时,男禅修者应只辨别男根色;女禅修者则只辨别女根色。在修外观时,他们可以辨别男根色及女根色两者。)
不可观十种非真实法的三相(即无常、苦、无我)。若观非真实色法为无常,视它为无常的观速行心路过程(vipassana javana vithi)并不会生起。对于苦及无我亦是如此。因此应只以两种方式去辨别每一种非真实色法。如:
(1)对于空界(akasa dhatu),视它为只是空界。再辨别四种视它为空界的心与心所,即是否有喜与智(piti-b…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