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之光▪P25

  ..续本文上一页ana)。

  (2)视空界为色法。再辨别四种视它为色法的心与心所,即是否有喜与智。

  取非真实色法为所缘的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

  (法所缘组)

  心脏里的依处色 54 54 54

   意门转向 速行(7×) 彼所缘(2×)

  (1)视为空界 12 34(33-33-32) 34(33-33-32)

  (2)视为色法 12 34(33-33-32) 34(33-33-32)

  以相同方法修习其余九种非真实色法

  (1)身表(kayavibbati)(6)色积集(upacaya)

   (2)语表(vacivibbatti)(7)色相续(santati)

   (3)色轻快性(lahuta)(8)色老性(jarata)

   (4)色柔软性(muduta)(9)色无常(aniccata)

  (5)色适应性(kammabbata)

  (注:当禅修者能够辨明第一期的胎儿名色法时,才可辨别取色积集为所缘的名法。在修习非真实色法时,禅修者应先辨明在同一粒色聚里生起的心生色,或时节生色、或食生色至得见究竟法后,才可取非真实色法为所缘。其原因是色法必然成组(即色聚)地生起。

   因此,先辨别色聚至到见究竟色法,若有八个就见到八个,九个就见九个,十个就见十个等等。只有在如此辨别之后,才选一个你要修习的真实色法或非真实色法。当那色法撞击有分意界时,再辨别取那色法为所缘的名法。)

   为了方便智慧未成熟者,在此特列举善名法三十四个取眼净色为所缘中的几个。

  三十四个取眼净色为所缘的善名法

  (1)识 =「拥有」眼净色。

  (2)触 = 接触眼净色(相)。

  = 把眼净色和识「连接」起来(作用)。

  (3)受 = 感受眼净色的可喜(乐受)。

  (4)慧 = 透彻地知见眼净色。

   至此,禅修者应能明白取眼净色为所缘的名法。对于取其它真实色法和非真实色法的名法,禅修者应明白它们也是如此的。在辨别取法所缘组的真实及非真实色法为所缘的名法后,禅修者应进一步辨别取五门所缘(如色所缘)为所缘的名法。应修习至能透彻地明白眼门心路过程里的七种心路过程心(即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及彼所缘)和意门心路过程里的三种心路过程心(即意门转向、速行及彼所缘)的含意。只有如此才能明白此辨别法。(见图表一)

  辨别之法

  (1)同时辨明眼净色与有分意界。

  (2)辨明色所缘 = 一粒或许多粒色聚的颜色。

  (3)当色所缘同时撞击眼净色与有分意界时(=同时出现于眼净色与有分意界),眼门心路过程和继续取该色所缘为所缘的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

  (4)若在心路过程里的转向、确定或意门转向(Avajjana ,Votthapana, Manodvaravajjana)确定它为色所缘,即是有如理作意,善速行也就会生起。那些有34个名法的速行及彼所缘是属于信慧组名法。

  若禅修者想要先从识开始辨别这些心路过程的名法,他应先修习至能够看到心路过程里,每一个心识剎那的识。

   重复多次同时辨明两门(即眼净色与有分意界)和色所缘,直到能够看到每一个心路过程心的识生起为五门转向、眼、领受、推度、确定、速行(7×)、彼所缘(2×),过后许多次的有分,然后是意门转向、速行(7×)和彼所缘(2×)。在此应修习至能够看到眼门心路过程生起一次后,继续取色所缘为目标的意门心路过程生起许多次(在心路过程之间会有许多个有分识)。能相续地看到每一个心路过程心后,再渐次地增加同时辨别的名法数量,如一个名法,然后两个名法,然后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等等。直到能够同时看到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所有名法(依照图表),慢慢你就会成功。请注意:始于触或受的辨别法也是一样的。若不成功的话,就重复的辨明色法。如此名法就会自动变得明显。这是《清净道论》所指示的。

   在这些心路过程里,眼识依靠眼依处色(cakkhu vatthu rupa,也即是眼净色)而生起,其余眼门及意门心路过程的名法都依靠心所依处色而生起。因此依处色亦被列在图表里。根据《经藏》的方法,必须辨别色法直到破除密集,所以在提及「依处色」时,并非是指依处色,而是包括了其处的种色及所造色。这种辨别法在《根本五十经篇注》(Mulapannasa Comm.1st Vol, p.281)里有提及:Vatthu nama karajakayo-u-atthato bhutaniceva upadarupani ca…。然而在图表里只列出真实色法。在名色分别智的阶段,也尽量辨别可看到的非真实色法。只有在观禅的阶段才舍掉非真实色法。

   另一点,在有分识里所列出的34个名法,是对结生识喜俱的三因者(tihetuka)而言。若禅修者是结生识舍俱的三因者,其有分识的名法只有33个。有分识的所缘是前一世临死速行心(marana-sanna javana)的所缘,即是业、业相及趣相三者之一。只有在能够正确地辨明有分识的过去所缘时(指前世临死时),他才可以辨别出现在心路过程之间的有分识。在开始辨别名法的阶段,若不能正确地辨明有分识的所缘,可以暂时把它置之一边。

  如理作意

  (1)视色所缘为色所缘,认知它为色所缘的眼门、彼随起意门及纯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辨别之法在前面已提及。)

  (2)视色所缘为色法,辨别认知它为色法的意门心路过程。

  (3)视色所缘为无常,辨别认知它为无常的意门心路过程。

  (4)视色所缘为苦,辨别认知它为苦的意门心路过程。

  (5)视色所缘为无我,辨别认知它为无我的意门心路过程。

  (6)视色所缘为不净,辨别认知它为不净的意门心路过程。

  眼门心路过程只能认知色所缘为色所缘。它并不能认知色所缘为色法,或无常、或苦、或无我、或不净。

  指导禅修者以六种方式辨别认知色法的名法,其中一个原因:让他明白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会生起。

   再者,在坏灭随观智(bhanga bana)时,batabca banabca ubhopi vipassati。根据上述古代论师的指示,在修观禅时应观照(i)及(ii):

   (i)名为知(bata)的苦谛与集谛。

   (ii)名为智(bana)的修观禅意门观速行心路过程(manodvarika vipassana vithi)。意即意门观速行心路过程亦是观禅的目标。

   因此,这是另一个原因,即预先修习观照修观之智。基于这两个原因,所以才要以六个方式去辨别名法。

   《迷惑冰消》(Sammohavinodani)里有提及,在取行法(savkhara dhamma)的三相(即无常、苦、无我)为所缘的相所缘观速行心(lakkhanarammanika vipassana javana)之后,彼所缘是不能生起的。但根据所说,彼所缘可以在未成熟观速行(taruna vipassana javana)之后生起。所以禅修者必须亲自体验彼所缘是否能够在观速行(vipassana javana)之后生起。

  心与心所的数量

   五门转向 眼识 领受 推度 确定

   11 8 11 12(11) 12

  1 识 识 识 识 识

  2 触 触 触 触 触

  3 受 受 受 受 受

  4 想 想 想 想 想

  5 思 思 思 思 思

  6 一境性 一境性 一境性 一境性 一境性

  7 命根 命根 命根 命根 命根

  8 作意 作意 作意 作意 作意

  9 寻 寻 寻 寻

  10 伺 伺 伺 伺

  11 胜解 胜解 胜解 胜解

  12 喜* 精进

  解释

  五门转向(pabcadvaravajjana)=一定是有十一个名法,一定是舍俱(舍受)。

  眼识(cakkhu vibbana)= 一定是有八个名法,一定是舍俱。

  领受(sampaticchana)= 一定是有十一个名法,一定是舍俱。

  推度(santirana)= 若是喜俱就有十二个名法,若是舍俱就只有十一个名法(无喜)。

  确定(votthapana)= 一定是有十二个名法,一定是舍俱。

  速行(javana)= 若是信慧组,即有三十四个名法。

  (1)若是喜俱智相应,就有三十四个名法(有乐受)。

  (2)若是舍俱智相应,就有三十三个名法(除去喜)。

  (3)若是喜俱智不相应,就有三十三个名法。

  (4)若是舍俱智不相应,就有三十二个名法。

  彼所缘(tadarammana)= 跟速行相同,有四种。

  意门转向(manodvaravajjana)= 跟确定一样,一定是舍俱。

  (注:在推度、速行及彼所缘里的受(vedana)多数是一样的。若速行里是有乐受,多数推度和彼所缘里也是有乐受的。若速行里是有舍受,多数推度和彼所缘里也是有舍受的。)

   以下会简要地解释辨别声所缘组的方法。

  声所缘组

   若要辨别取声所缘为目标的名法:

  (1)同时辨明耳净色和有分意界,

  (2)以及声音。以六个方式观那声音:

  (i)视它为声,

  (ii)视它为只是色法,

  (iii)视它为无常,

  (iv)视它为苦,

  (v)视它为无我,

  (vi)视它为不净。

   跟色所缘组一样,辨别四种心,即是否有喜与智。

  香所缘组

   若要辨别取香所缘为目标的名法:

   (i)同时辨明鼻净色和有分意界,

  (ii)以及一粒或许多粒色聚的气味。辨别法如上。

  味所缘组

   若要辨别取味所缘为目标的名法:

   (i)同时辨明舌净色和有分意界,

  (ii)以及一粒或许多粒色聚的味道。辨别法如上。

  触所…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提资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