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na)。
(2)視空界爲色法。再辨別四種視它爲色法的心與心所,即是否有喜與智。
取非真實色法爲所緣的意門善速行心路過程
(法所緣組)
心髒裏的依處色 54 54 54
意門轉向 速行(7×) 彼所緣(2×)
(1)視爲空界 12 34(33-33-32) 34(33-33-32)
(2)視爲色法 12 34(33-33-32) 34(33-33-32)
以相同方法修習其余九種非真實色法
(1)身表(kayavibbati)(6)色積集(upacaya)
(2)語表(vacivibbatti)(7)色相續(santati)
(3)色輕快性(lahuta)(8)色老性(jarata)
(4)色柔軟性(muduta)(9)色無常(aniccata)
(5)色適應性(kammabbata)
(注:當禅修者能夠辨明第一期的胎兒名色法時,才可辨別取色積集爲所緣的名法。在修習非真實色法時,禅修者應先辨明在同一粒色聚裏生起的心生色,或時節生色、或食生色至得見究竟法後,才可取非真實色法爲所緣。其原因是色法必然成組(即色聚)地生起。
因此,先辨別色聚至到見究竟色法,若有八個就見到八個,九個就見九個,十個就見十個等等。只有在如此辨別之後,才選一個你要修習的真實色法或非真實色法。當那色法撞擊有分意界時,再辨別取那色法爲所緣的名法。)
爲了方便智慧未成熟者,在此特列舉善名法叁十四個取眼淨色爲所緣中的幾個。
叁十四個取眼淨色爲所緣的善名法
(1)識 =「擁有」眼淨色。
(2)觸 = 接觸眼淨色(相)。
= 把眼淨色和識「連接」起來(作用)。
(3)受 = 感受眼淨色的可喜(樂受)。
(4)慧 = 透徹地知見眼淨色。
至此,禅修者應能明白取眼淨色爲所緣的名法。對于取其它真實色法和非真實色法的名法,禅修者應明白它們也是如此的。在辨別取法所緣組的真實及非真實色法爲所緣的名法後,禅修者應進一步辨別取五門所緣(如色所緣)爲所緣的名法。應修習至能透徹地明白眼門心路過程裏的七種心路過程心(即五門轉向、眼識、領受、推度、確定、速行及彼所緣)和意門心路過程裏的叁種心路過程心(即意門轉向、速行及彼所緣)的含意。只有如此才能明白此辨別法。(見圖表一)
辨別之法
(1)同時辨明眼淨色與有分意界。
(2)辨明色所緣 = 一粒或許多粒色聚的顔色。
(3)當色所緣同時撞擊眼淨色與有分意界時(=同時出現于眼淨色與有分意界),眼門心路過程和繼續取該色所緣爲所緣的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
(4)若在心路過程裏的轉向、確定或意門轉向(Avajjana ,Votthapana, Manodvaravajjana)確定它爲色所緣,即是有如理作意,善速行也就會生起。那些有34個名法的速行及彼所緣是屬于信慧組名法。
若禅修者想要先從識開始辨別這些心路過程的名法,他應先修習至能夠看到心路過程裏,每一個心識剎那的識。
重複多次同時辨明兩門(即眼淨色與有分意界)和色所緣,直到能夠看到每一個心路過程心的識生起爲五門轉向、眼、領受、推度、確定、速行(7×)、彼所緣(2×),過後許多次的有分,然後是意門轉向、速行(7×)和彼所緣(2×)。在此應修習至能夠看到眼門心路過程生起一次後,繼續取色所緣爲目標的意門心路過程生起許多次(在心路過程之間會有許多個有分識)。能相續地看到每一個心路過程心後,再漸次地增加同時辨別的名法數量,如一個名法,然後兩個名法,然後叁個、四個、五個、六個、七個、八個等等。直到能夠同時看到每一個心識剎那裏的所有名法(依照圖表),慢慢你就會成功。請注意:始于觸或受的辨別法也是一樣的。若不成功的話,就重複的辨明色法。如此名法就會自動變得明顯。這是《清淨道論》所指示的。
在這些心路過程裏,眼識依靠眼依處色(cakkhu vatthu rupa,也即是眼淨色)而生起,其余眼門及意門心路過程的名法都依靠心所依處色而生起。因此依處色亦被列在圖表裏。根據《經藏》的方法,必須辨別色法直到破除密集,所以在提及「依處色」時,並非是指依處色,而是包括了其處的種色及所造色。這種辨別法在《根本五十經篇注》(Mulapannasa Comm.1st Vol, p.281)裏有提及:Vatthu nama karajakayo-u-atthato bhutaniceva upadarupani ca…。然而在圖表裏只列出真實色法。在名色分別智的階段,也盡量辨別可看到的非真實色法。只有在觀禅的階段才舍掉非真實色法。
另一點,在有分識裏所列出的34個名法,是對結生識喜俱的叁因者(tihetuka)而言。若禅修者是結生識舍俱的叁因者,其有分識的名法只有33個。有分識的所緣是前一世臨死速行心(marana-sanna javana)的所緣,即是業、業相及趣相叁者之一。只有在能夠正確地辨明有分識的過去所緣時(指前世臨死時),他才可以辨別出現在心路過程之間的有分識。在開始辨別名法的階段,若不能正確地辨明有分識的所緣,可以暫時把它置之一邊。
如理作意
(1)視色所緣爲色所緣,認知它爲色所緣的眼門、彼隨起意門及純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辨別之法在前面已提及。)
(2)視色所緣爲色法,辨別認知它爲色法的意門心路過程。
(3)視色所緣爲無常,辨別認知它爲無常的意門心路過程。
(4)視色所緣爲苦,辨別認知它爲苦的意門心路過程。
(5)視色所緣爲無我,辨別認知它爲無我的意門心路過程。
(6)視色所緣爲不淨,辨別認知它爲不淨的意門心路過程。
眼門心路過程只能認知色所緣爲色所緣。它並不能認知色所緣爲色法,或無常、或苦、或無我、或不淨。
指導禅修者以六種方式辨別認知色法的名法,其中一個原因:讓他明白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會生起。
再者,在壞滅隨觀智(bhanga bana)時,batabca banabca ubhopi vipassati。根據上述古代論師的指示,在修觀禅時應觀照(i)及(ii):
(i)名爲知(bata)的苦谛與集谛。
(ii)名爲智(bana)的修觀禅意門觀速行心路過程(manodvarika vipassana vithi)。意即意門觀速行心路過程亦是觀禅的目標。
因此,這是另一個原因,即預先修習觀照修觀之智。基于這兩個原因,所以才要以六個方式去辨別名法。
《迷惑冰消》(Sammohavinodani)裏有提及,在取行法(savkhara dhamma)的叁相(即無常、苦、無我)爲所緣的相所緣觀速行心(lakkhanarammanika vipassana javana)之後,彼所緣是不能生起的。但根據所說,彼所緣可以在未成熟觀速行(taruna vipassana javana)之後生起。所以禅修者必須親自體驗彼所緣是否能夠在觀速行(vipassana javana)之後生起。
心與心所的數量
五門轉向 眼識 領受 推度 確定
11 8 11 12(11) 12
1 識 識 識 識 識
2 觸 觸 觸 觸 觸
3 受 受 受 受 受
4 想 想 想 想 想
5 思 思 思 思 思
6 一境性 一境性 一境性 一境性 一境性
7 命根 命根 命根 命根 命根
8 作意 作意 作意 作意 作意
9 尋 尋 尋 尋
10 伺 伺 伺 伺
11 勝解 勝解 勝解 勝解
12 喜* 精進
解釋
五門轉向(pabcadvaravajjana)=一定是有十一個名法,一定是舍俱(舍受)。
眼識(cakkhu vibbana)= 一定是有八個名法,一定是舍俱。
領受(sampaticchana)= 一定是有十一個名法,一定是舍俱。
推度(santirana)= 若是喜俱就有十二個名法,若是舍俱就只有十一個名法(無喜)。
確定(votthapana)= 一定是有十二個名法,一定是舍俱。
速行(javana)= 若是信慧組,即有叁十四個名法。
(1)若是喜俱智相應,就有叁十四個名法(有樂受)。
(2)若是舍俱智相應,就有叁十叁個名法(除去喜)。
(3)若是喜俱智不相應,就有叁十叁個名法。
(4)若是舍俱智不相應,就有叁十二個名法。
彼所緣(tadarammana)= 跟速行相同,有四種。
意門轉向(manodvaravajjana)= 跟確定一樣,一定是舍俱。
(注:在推度、速行及彼所緣裏的受(vedana)多數是一樣的。若速行裏是有樂受,多數推度和彼所緣裏也是有樂受的。若速行裏是有舍受,多數推度和彼所緣裏也是有舍受的。)
以下會簡要地解釋辨別聲所緣組的方法。
聲所緣組
若要辨別取聲所緣爲目標的名法:
(1)同時辨明耳淨色和有分意界,
(2)以及聲音。以六個方式觀那聲音:
(i)視它爲聲,
(ii)視它爲只是色法,
(iii)視它爲無常,
(iv)視它爲苦,
(v)視它爲無我,
(vi)視它爲不淨。
跟色所緣組一樣,辨別四種心,即是否有喜與智。
香所緣組
若要辨別取香所緣爲目標的名法:
(i)同時辨明鼻淨色和有分意界,
(ii)以及一粒或許多粒色聚的氣味。辨別法如上。
味所緣組
若要辨別取味所緣爲目標的名法:
(i)同時辨明舌淨色和有分意界,
(ii)以及一粒或許多粒色聚的味道。辨別法如上。
觸所…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