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dhamma)。《清净道论》指示应如此修习。
如在《泡沫譬喻经注》(Phenapindopama Sutta Comm.)里提及的,在极短的时间里,如眨一次眼或闪电间,心就能够生灭超过一万亿次。在这极短暂的时间里,许多心路过程也可生起。在这些心路过程当中,禅修者或许可以辨明一些,其余则难以辨明。对于那些他能辨别的心路过程,必须辨别至破除名密集。在后面将会提及四种名密集。
根据所缘(即心路过程)的寿命,心路过程可分为四种时分(vara),即:
(1)空时分(mogha vara),只有有分识在波动。
(2)只出现到确定(votthapana)的时分。
(3)到诸速行出现的时分。
(4)到彼所缘也出现的时分。
在这四种时分当中,这本手册多数只是列出彼所缘时分(tadarammana vara)的图表。在辨明时,禅修者理应能够明白其余时分。
彼所缘(Tadarammana)
一般上,若是欲界速行取欲界所缘,而生起于欲界有情的心中,彼所缘就会生起。欲界所缘是指名为欲法(kama dhamma)的欲界心与心所,以及二十八种色法。对于欲界有情,彼所缘可以在取欲界心与心所为所缘的欲界心路过程里生起。由于二十八种色法也都是欲法,彼所缘也可以在取这二十八种色法,为所缘的心路过程里生起。但只有在五门心路过程的所缘是非常大(atimahanta)及意门心路过程的所缘是明显(vibhuta)时,彼所缘才能够生起。所以说是「一般上」而已。
根据这定义,彼所缘是不能够在取观念为所缘的心路过程里生起的。另一点是,在《分别论注》及《迷惑冰消》里有提到,在观禅速行(vipassana javana)之后,彼所缘是不会生起的。但它也提到在未成熟的观禅速行之后,有时彼所缘是会生起的。
再者,在大善速行(mahakusala javana)之后生起的大异熟彼所缘(maha vipaka tadarammana)可以是(相等地)喜俱或舍俱的。同样的,无因推度彼所缘(ahetuka santirana tadarammana)也可以生起。在不善速行(akusala javana)之后,大异熟彼所缘或无因推度彼所缘也都可以生起。这本手册里的图表对每一项只举出一个例子。在辨明时,禅修者理应能够明白其余的部份。根据一般的规则,在喜俱速行之后生起的是喜俱彼所缘;在舍俱速行和忧俱速行之后生起的是舍俱彼所缘。八种大异熟心(maha vipaka citta)和三种推度心(santirana citta)可以执行彼所缘的作用,即继续取速行所取的所缘。在此列出一个彼所缘的图表,这是专为三因凡夫(ti-hetuka puthujjana)而设的。对于须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也是差不多一样的,只是除去他们已断除了的烦恼。
三因凡夫的彼所缘
在八种大善速行之后在八种贪根速行之后在两种瞋根速行之后在两种痴根速行之后 所有十一种彼所缘都可生起所有十一种彼所缘都可生起所有六种舍俱彼所缘都可生起所有十一种彼所缘都可生起
异熟如此,速行则可改变
(1)看到自性可喜所缘(sabhava ittharammana)和自性非常可喜所缘(sabhava ati-ittharammana)是因为过去的善业。当看到中等可喜所缘时,除了转向与速行之外,其它的心路过程心是大异熟心和无因善异熟心。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会生起。反之,若是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就会生起。
(2)在看到自性非常可喜所缘(如佛陀)时,只有五种喜俱彼所缘可以生起。其时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会生起。若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就会生起。
(3)看到自性不可喜所缘(sabhava anittharammana)是因为过去的恶业。当看到自性不可喜所缘时,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会生起。若是不如意作意,不善速行就会生起。至于五识(如眼识)、领受、推度及彼所缘则只是无因不善异熟心(ahetuka akusala vipaka citta)。应注意根据这定义,对于不可喜所缘,只有不善异熟舍俱推度彼所缘(akusala vipaka upekkha santirana tadarammana)可以生起。
信慧组(Saddha-Pabba Group)
对于结生识是喜俱的三因者,在他的速行、彼所缘、结生、有分与死亡识里生起的三十四名法被称为信慧组。这只是为了便于称呼。(译注:过后会时常提及信慧组这一词,应明白它是指以下的三十四个名法。)这三十四个名法是:
识 1
通一切心所 13
遍一切美心心所 19
慧根心所 1
合计 34
跟色法一样,名法也是不能够单独生起的。它们只能一组组地生起。这些组合被称为相应法(sampayutta dhamma)。有时它们也被称为名聚(nama kalapa)。名法是依照心定法(citta niyama)生起的,即心路过程。想要辨别名法的禅修者必须根据定法去辨别它们。与六门所缘相符,心路过程亦有六种,即眼门心路过程、耳门心路过程、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身门心路过程及意门心路过程。在这六种心路过程当中,先辨别意门心路过程对禅修者来说会比较容易,因为它有比较少种心路过程心。对于止行者,先辨别名为禅那法的禅那定心路过程(jhana samapatti vithi)的名法会比较容易。其原因是在修习止禅的阶段时,他已能够辨明禅支。
法所缘组──意门禅那定心路过程
心依处色 54 54 54 54 54 54
意门转向 遍作 近行 随顺 种姓 禅那速行(许多次)
初 禅 12 34 34 34 34 34
第二禅 12 34 34 34 34 32 除寻与伺
第三禅 12 34 34 34 34 31 再除去喜
第四禅 12 33 33 33 33 31 舍取代乐
意门转向(manodvaravajjana)= 省察所缘(如白遍似相)之心。
遍作(parikamma)是欲界善心,执行预备工作,以令禅那速行生起。
近行(upacara)是接近禅那速行的大善速行心(maha kusala javana citta)。
随顺(anuloma)是大善速行心,调整以便禅那速行能够正确地生起。
种姓(gotrabhu)是切断欲界种姓的大善速行心。
禅那速行(jhana javana)是色界善速行心(rupavacara kusala javana citta)。
注:在辨别名法时,禅修者并不能知道名字观念,如「遍作」、「近行」、「随顺」、「种姓」,而只知道它们各自是速行心的本性。对于凡夫与学人(sekha puggala,即须陀洹、斯陀含与阿那含),这些遍作、近行、随顺与种姓是大善速行。对于阿罗汉,它们则只是大唯作速行(maha kriya javana)。利慧的禅修者则只有近行、随顺与种姓(即是没有遍作)。
刚开始要辨别这些名法的人,应进入他想辨别的禅那。从禅那出定后,先辨明禅支。应做到能够以智持续许多次的辨明每一个心识剎那里所有的禅支。若成功的话,再采用三个辨别法之一(即始于辨别识、或受、或触),渐次地辨明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所有禅那相应法(jhana sampayutta dhamma)。那些有良好《阿毗达摩论》义理根基的人能够辨别到这些。但对于那些只有少许《阿毗达摩论》义理根基的人,他们会非常难以明白这些。因此,为了方便智慧还未成熟的人,以下会再次提及取白遍似相为所缘的初禅三十四名法。
寻、伺等禅支被名为禅那,与此禅那相应的心与心所被名为禅那相应法。《清净道论》指示辨明这些禅那与禅那相应法的相、作用(亦作味)、现起及近因(亦作足处)(lakkhana, rasa, paccupatthana, padatthana)。
(白遍)初禅的三十四个名法
(1) 识 =「拥有」那白遍似相。(根据疏钞提
的〝jananaj nama upaladdhi〞)
(2)触 =接触白遍似相(相)。
=把白遍似相和识「连接」起来(作用)。
(3)受 =体验白遍似相之可喜。(这是初禅的乐受)。
(以下的名法与前所提的相同,只是所缘是白遍似相而已。)
(4)想 (15)信 (26)身柔软性
(5)思 (16)念 (27)心柔软性
(6)一境性 (17)惭 (28)身适应性
(7)命根 (18)愧 (29)心适应性
(8)作意 (19)无贪 (30)身练达性
(9)寻 (20)无瞋 (31)心练达性
(10)伺 (21)中舍性 (32)身正直性
(11)胜解 (22)身轻安 (33)心正直性
(12)精进 (23)心轻安 (34)慧
(13)喜 (24)身轻快性
(14)欲 (25)心轻快性
(注意:意门转向里的十二个名法是上述34个的首十二个,即从识到精进。)
辨别法
一般上禅那只是取似相为所缘。在白骨观里,禅那和禅那相应名法取白骨似相为所缘。在白遍禅里,禅那和禅那相应名法取白遍似相为所缘。慈心禅的似相是有情的观念。不净观的似相则是不净的死尸。
在帕奥禅林里,已证得白遍第四禅和修完了四护卫禅(即慈心禅、佛随念、不净观及死随念)的禅修者被教导修习…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