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dhamma)。《清淨道論》指示應如此修習。
如在《泡沫譬喻經注》(Phenapindopama Sutta Comm.)裏提及的,在極短的時間裏,如眨一次眼或閃電間,心就能夠生滅超過一萬億次。在這極短暫的時間裏,許多心路過程也可生起。在這些心路過程當中,禅修者或許可以辨明一些,其余則難以辨明。對于那些他能辨別的心路過程,必須辨別至破除名密集。在後面將會提及四種名密集。
根據所緣(即心路過程)的壽命,心路過程可分爲四種時分(vara),即:
(1)空時分(mogha vara),只有有分識在波動。
(2)只出現到確定(votthapana)的時分。
(3)到諸速行出現的時分。
(4)到彼所緣也出現的時分。
在這四種時分當中,這本手冊多數只是列出彼所緣時分(tadarammana vara)的圖表。在辨明時,禅修者理應能夠明白其余時分。
彼所緣(Tadarammana)
一般上,若是欲界速行取欲界所緣,而生起于欲界有情的心中,彼所緣就會生起。欲界所緣是指名爲欲法(kama dhamma)的欲界心與心所,以及二十八種色法。對于欲界有情,彼所緣可以在取欲界心與心所爲所緣的欲界心路過程裏生起。由于二十八種色法也都是欲法,彼所緣也可以在取這二十八種色法,爲所緣的心路過程裏生起。但只有在五門心路過程的所緣是非常大(atimahanta)及意門心路過程的所緣是明顯(vibhuta)時,彼所緣才能夠生起。所以說是「一般上」而已。
根據這定義,彼所緣是不能夠在取觀念爲所緣的心路過程裏生起的。另一點是,在《分別論注》及《迷惑冰消》裏有提到,在觀禅速行(vipassana javana)之後,彼所緣是不會生起的。但它也提到在未成熟的觀禅速行之後,有時彼所緣是會生起的。
再者,在大善速行(mahakusala javana)之後生起的大異熟彼所緣(maha vipaka tadarammana)可以是(相等地)喜俱或舍俱的。同樣的,無因推度彼所緣(ahetuka santirana tadarammana)也可以生起。在不善速行(akusala javana)之後,大異熟彼所緣或無因推度彼所緣也都可以生起。這本手冊裏的圖表對每一項只舉出一個例子。在辨明時,禅修者理應能夠明白其余的部份。根據一般的規則,在喜俱速行之後生起的是喜俱彼所緣;在舍俱速行和憂俱速行之後生起的是舍俱彼所緣。八種大異熟心(maha vipaka citta)和叁種推度心(santirana citta)可以執行彼所緣的作用,即繼續取速行所取的所緣。在此列出一個彼所緣的圖表,這是專爲叁因凡夫(ti-hetuka puthujjana)而設的。對于須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也是差不多一樣的,只是除去他們已斷除了的煩惱。
叁因凡夫的彼所緣
在八種大善速行之後在八種貪根速行之後在兩種瞋根速行之後在兩種癡根速行之後 所有十一種彼所緣都可生起所有十一種彼所緣都可生起所有六種舍俱彼所緣都可生起所有十一種彼所緣都可生起
異熟如此,速行則可改變
(1)看到自性可喜所緣(sabhava ittharammana)和自性非常可喜所緣(sabhava ati-ittharammana)是因爲過去的善業。當看到中等可喜所緣時,除了轉向與速行之外,其它的心路過程心是大異熟心和無因善異熟心。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會生起。反之,若是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就會生起。
(2)在看到自性非常可喜所緣(如佛陀)時,只有五種喜俱彼所緣可以生起。其時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會生起。若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就會生起。
(3)看到自性不可喜所緣(sabhava anittharammana)是因爲過去的惡業。當看到自性不可喜所緣時,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會生起。若是不如意作意,不善速行就會生起。至于五識(如眼識)、領受、推度及彼所緣則只是無因不善異熟心(ahetuka akusala vipaka citta)。應注意根據這定義,對于不可喜所緣,只有不善異熟舍俱推度彼所緣(akusala vipaka upekkha santirana tadarammana)可以生起。
信慧組(Saddha-Pabba Group)
對于結生識是喜俱的叁因者,在他的速行、彼所緣、結生、有分與死亡識裏生起的叁十四名法被稱爲信慧組。這只是爲了便于稱呼。(譯注:過後會時常提及信慧組這一詞,應明白它是指以下的叁十四個名法。)這叁十四個名法是:
識 1
通一切心所 13
遍一切美心心所 19
慧根心所 1
合計 34
跟色法一樣,名法也是不能夠單獨生起的。它們只能一組組地生起。這些組合被稱爲相應法(sampayutta dhamma)。有時它們也被稱爲名聚(nama kalapa)。名法是依照心定法(citta niyama)生起的,即心路過程。想要辨別名法的禅修者必須根據定法去辨別它們。與六門所緣相符,心路過程亦有六種,即眼門心路過程、耳門心路過程、鼻門心路過程、舌門心路過程、身門心路過程及意門心路過程。在這六種心路過程當中,先辨別意門心路過程對禅修者來說會比較容易,因爲它有比較少種心路過程心。對于止行者,先辨別名爲禅那法的禅那定心路過程(jhana samapatti vithi)的名法會比較容易。其原因是在修習止禅的階段時,他已能夠辨明禅支。
法所緣組──意門禅那定心路過程
心依處色 54 54 54 54 54 54
意門轉向 遍作 近行 隨順 種姓 禅那速行(許多次)
初 禅 12 34 34 34 34 34
第二禅 12 34 34 34 34 32 除尋與伺
第叁禅 12 34 34 34 34 31 再除去喜
第四禅 12 33 33 33 33 31 舍取代樂
意門轉向(manodvaravajjana)= 省察所緣(如白遍似相)之心。
遍作(parikamma)是欲界善心,執行預備工作,以令禅那速行生起。
近行(upacara)是接近禅那速行的大善速行心(maha kusala javana citta)。
隨順(anuloma)是大善速行心,調整以便禅那速行能夠正確地生起。
種姓(gotrabhu)是切斷欲界種姓的大善速行心。
禅那速行(jhana javana)是色界善速行心(rupavacara kusala javana citta)。
注:在辨別名法時,禅修者並不能知道名字觀念,如「遍作」、「近行」、「隨順」、「種姓」,而只知道它們各自是速行心的本性。對于凡夫與學人(sekha puggala,即須陀洹、斯陀含與阿那含),這些遍作、近行、隨順與種姓是大善速行。對于阿羅漢,它們則只是大唯作速行(maha kriya javana)。利慧的禅修者則只有近行、隨順與種姓(即是沒有遍作)。
剛開始要辨別這些名法的人,應進入他想辨別的禅那。從禅那出定後,先辨明禅支。應做到能夠以智持續許多次的辨明每一個心識剎那裏所有的禅支。若成功的話,再采用叁個辨別法之一(即始于辨別識、或受、或觸),漸次地辨明每一個心識剎那裏的所有禅那相應法(jhana sampayutta dhamma)。那些有良好《阿毗達摩論》義理根基的人能夠辨別到這些。但對于那些只有少許《阿毗達摩論》義理根基的人,他們會非常難以明白這些。因此,爲了方便智慧還未成熟的人,以下會再次提及取白遍似相爲所緣的初禅叁十四名法。
尋、伺等禅支被名爲禅那,與此禅那相應的心與心所被名爲禅那相應法。《清淨道論》指示辨明這些禅那與禅那相應法的相、作用(亦作味)、現起及近因(亦作足處)(lakkhana, rasa, paccupatthana, padatthana)。
(白遍)初禅的叁十四個名法
(1) 識 =「擁有」那白遍似相。(根據疏鈔提
的〝jananaj nama upaladdhi〞)
(2)觸 =接觸白遍似相(相)。
=把白遍似相和識「連接」起來(作用)。
(3)受 =體驗白遍似相之可喜。(這是初禅的樂受)。
(以下的名法與前所提的相同,只是所緣是白遍似相而已。)
(4)想 (15)信 (26)身柔軟性
(5)思 (16)念 (27)心柔軟性
(6)一境性 (17)慚 (28)身適應性
(7)命根 (18)愧 (29)心適應性
(8)作意 (19)無貪 (30)身練達性
(9)尋 (20)無瞋 (31)心練達性
(10)伺 (21)中舍性 (32)身正直性
(11)勝解 (22)身輕安 (33)心正直性
(12)精進 (23)心輕安 (34)慧
(13)喜 (24)身輕快性
(14)欲 (25)心輕快性
(注意:意門轉向裏的十二個名法是上述34個的首十二個,即從識到精進。)
辨別法
一般上禅那只是取似相爲所緣。在白骨觀裏,禅那和禅那相應名法取白骨似相爲所緣。在白遍禅裏,禅那和禅那相應名法取白遍似相爲所緣。慈心禅的似相是有情的觀念。不淨觀的似相則是不淨的死屍。
在帕奧禅林裏,已證得白遍第四禅和修完了四護衛禅(即慈心禅、佛隨念、不淨觀及死隨念)的禅修者被教導修習…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