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ittanupassana satipatthana)。
(4)在修观禅观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时,若始于触,即是法随观念处(dhammanupassana satipatthana)。
(采用五蕴,或十二处,或十八界等方式修观禅亦是法随观念处。)
在三个辨别名法的方法之中(见第一页),采用辨别受为始的方法是受随观念处,采用辨别识为始的方法是心随观念处;采用辨别触为始的方法是法随观念处。
在此,欲辨别名法的禅修者必须先已辨别了色法(pariggahite rupakammatthane)。他也应依照《中部根本五十经篇注》(Mulapannasa Com., Vl, p.280)里的指示,先辨明取色法为所缘的名法。
始于辨别受
对始于辨别受的指示是:Yassa vedana pakata hoti, so “na kevalaj vedanava uppajjati. taya saddhij tadevarammanaj phusamano phassopi uppajjati, sabjananamana sabbapi, cetayamana cetanapi, vijananamanaj vibbanampi uppajjati”ti phassapabcamakeyeva parigganhati. (Mulapannasa-atthakatha 1, p.280)
「受」明显的禅修者应辨明触五法(Phassapabcamaka,意即以触为主的五法),并非只是注意受在生起,而应同时注意:与受接触同一个所缘的触也在生起;标志同一个所缘的想也在生起;催促相应法朝向那所缘的思也在生起;认知那所缘的识也在生起。(《中部根本五十经篇注》)
始于辨别识
对始于辨别识的指示是:Yassa vibbanaj pakataj hoti , so “na kevalaj vibbanameva uppajjati, tena saddhij tadevarammanaj phusamano phassopi uppajjati, anubhavamana vedanapi, sabjananamana sabbapi, cetayamana cetanapi uppajjati”ti phassapabcamakeyeva parigganhati . (《中部根本五十经篇注》)
「识」明显的禅修者应辨明触五法,并非只是注意识正在生起,而应亦注意:与识接触同一个所缘的触也在生起;体验那所缘的受也在生起;标志那所缘的想也在生起;催促相应法朝向那所缘的思也在生起。(《中部根本五十经篇注》)
始于辨别触
对始于辨别触的指示是:Yassa phasso pakato hoti, so “na kevalaj phasso uppajjati, tena saddhim tadevarammanaj anubhavamana vedanapi uppajjati, sabjananamana sabbapi, cetayamana cetanapi, vijananamanaj vibbanampi uppajjati”ti phassapab-camakeyeva parigganhati. (缅文版分别论注Vibhavga-atthakatha, p.252)
「触」明显的禅修者应辨明触五法,并非只是注意触在生起,而同时应注意:体验那所缘的受也在生起;标志那所缘的想(sabba)也在生起;催促相应法朝向那所缘的思(cetana)也在生起;认知那所缘的识(vibbana)也在生起。
辨明全部
在此,注释举出触五法(phassa pabcamaka),因为它们在一切心里都是最主要的成份。辨明于同一个心识剎那(cittakhana)生起的诸名法中,触思(Phassa Cetana)是最主要的,其余非主要(apadhana)的相应名法亦须辨明。在辨明触思时,必须也辨明一切属于行蕴的究竟法。其原因是在行蕴里,思是最重要的。佛陀在以经分别教行蕴时,亦说思是最主要的。
根据上述注释与疏钞的指示,在各别以触、或受、或识为始去辨明名法时,并非只是辨明在一个心识剎那里的触、或受或识罢了,而是必须辨明所有相应的心与心所。这是根据佛陀在《相应部.六处品.不遍知经》(Sajyutta Salayatana Vagga, Aparijanana Sutta)的开示。
再辨明色法
上述已提及欲辨别名法的禅修者必须先以智辨别了色法。在辨别以触五法为主的名法后,禅修者被指示再辨明色法,如下:
So ime phassa pabcamaka kim nissitati upadharento “vatthuj nissita”ti pajanati. vatthu nama karajakayo… So atthato bhutani ceva upadarupani ca . 禅修者辨别以触五法为主的名法后,再审察这些名法是依何而生起,他就会清楚地明了它们是依靠依处色(vatthu rupa)而生起。依处色是业生身(karaja Kaya)。业生身基本上是种色(bhuta rupa)和所造色(upada rupa)。
根据这注释的指示,即辨别名法所依靠的依处色,但这并非指辨别依处色(如眼净色)而已,是必须也辨明与那依处色一同生起的种色及所造色。这些色法已列在色业处手册的六门图表里。如在眼门里有54个色法,以及某些非真实色法。依照这些色业处阶段的图表去辨明它们。
一起辨明依处色及所缘
根据上述注释与疏钞的指示,欲辨别名法的禅修者必须先已透彻地辨明了色法,过后他必须一起辨明依处色及所缘为:
(1)依处色,名法是依靠它而生起。
(2)名法取为所缘的色法。
在修习名业处时,一起辨明依处色及所缘,是根据《后分五十经篇》(中部Uparipannasa Pali)里的《不断经》(Anupada Sutta)及它的注释与疏钞。《不断经注》里有提及舍利弗尊者以各别法观法(anupadadhamma vipassana)逐一观照禅那法(如初禅)时;vattharammananaj pariggahitataya,他能够逐一的观照名法,是因为他已一起辨明了依处色及所缘。
简要辨明六组的方法
色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色所缘(色尘)为所缘的名法,换言之,即是取色所缘为目标的眼门心路过程、彼随起意门心路过程和纯意门心路过程,他必须:
(1)同时辨明眼净色与有分意界两者。
(2)辨明一粒或许多粒色聚的颜色,那颜色可能是可喜(ittha)或是不可喜(anittha)的。
如此同时辨明两门(即名为依处的眼净色及有分意界),当辨明色所缘的颜色时,那颜色就会同时撞击眼净色及有分意界。其时,取色所缘为目标的眼门心路过程和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若这些心路过程里的确定(Votthapana)及意门转向的确定(作用)是具有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的话,它们即是拥有善速行的心路过程。若它们的确定(作用)是具有不如理作意,生起的是不善速行心路过程。
如理作意与不如理作意
若确定(Votthapana)与意门转向(manodvaravajjana)确定那色所缘为(1)色所缘的颜色,或(2)色法,或(3)无常,或(4)苦,或(5)无我,或(6)不净,它是如理作意,善速行也就生起。
然若确定与意门转向确定那色所缘为常、乐、我、净等等,不善速行心路过程就会生起。(随后会解释不如理作意如何生起。)请注意耳门、意门心路过程等等亦是如此。
声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声所缘(声尘)为所缘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耳净色与有分意界。
(2)及辨明声所缘。
香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香所缘(香尘)为所缘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鼻净色与有分意界。
(2)以及香所缘。
味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味所缘(味尘)为所缘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舌净色与有分意界。
(2)以及味所缘。
触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触所缘(触尘)为所缘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身净色与有分意界。
(2)以及一粒或许多粒色聚里的地界、或火界,或风界(即触所缘)。
法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名为法所缘的色法为所缘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有分意界,及
(2)任何一个在法所缘组里的色法。
再者,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概念(如遍之概念)为所缘的法所缘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有分意界,及
(2)概念(如遍的概念,Kasina pabbatti)。
对于前面提及一起辨明依处及所缘的指示,请注意依处是指六门,即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想要辨别名法的禅修者应先懂得这些。
重要的知识
在取色所缘为目标的名法之中,眼门心路过程生起一次,彼随起意门心路过程也只生起一次,有分识会在这两个心路过程之间生起。过后纯意门心路过程会生起许多次。请注意耳门心路过程等等亦是如此。禅修者必须辨明这些心路过程里,每一个心识剎那的所有名法。在图表里有列出相应的名法(sampayutta…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