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欲則是希望瞋惡作生起。
癡:癡是錯知所緣(眼淨色)爲常、樂、我及淨,錯知爲「他的」眼淨色、「我的」眼淨色等等。
無慚無愧:對惡法(如貪見、貪慢、瞋、瞋嫉、瞋悭、瞋惡作、癡掉舉、疑等等)的生起不感到羞恥與害怕。在修習時,取造惡爲所緣,無慚無愧是對造惡不感到羞恥與害怕。
辨別取法所緣組其余十種真實色法與十種非真實色法爲所緣的不善名法組。
辨別色所緣組不善名法的方法
前面已述及取色所緣爲目標而生起的十結(10 Sajyojana)。在這十結生起時,辨別取色所緣爲目標的眼門不善速行心路過程。以相同的方法修習所有的二十八個色法。以下是法所緣組貪見組的辨別法:
(1)同時辨明眼淨色與有分意界。
(2)取色聚的可喜顔色爲所緣。
(3)當色所緣同時撞擊眼淨色與有分意界時,取那色所緣爲目標的眼門及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若此心路過程裏的確定與意門轉向省察及確定那色所緣爲(i)常,(ii)樂,(iii)我,(iv)淨,,由于這是不如理作意,以貪見爲主的不善速行心路過程就會生起。在八種貪根心之中,有四種是邪見相應的。若是喜俱就有喜。若是舍俱就無喜。若是有行就有昏沈與睡眠。若是無行就沒有昏沈與睡眠。
圖表裏有列出在心路過程裏,每一個心識剎那的心與心所之數量。在此,若速行是喜俱,所列出的也只是喜俱的推度與彼所緣。若速行是舍俱,所列出的也只是舍俱的推度與彼所緣。
雖然一般上速行與彼所緣的受是一樣的,但由于彼所緣是不可能憂俱的,所以當速行是憂俱時,所列出的彼所緣是舍俱的。
五門轉向、眼識、領受、推度及確定裏的名法數量是與善組名法一樣。在善組與不善組之間,只有速行裏的名法數量是不一樣的。
如彼所緣圖表(見第179頁)裏所列出的,在不善速行之後,大異熟彼所緣(maha vipaka tadarammaua)也能夠生起。
在接下來的圖表裏,只有無因異熟彼所緣(ahetuka vipaka tadarammana)被列在不善速行之後。若是大異熟彼所緣生起,禅修者在修禅時理應能夠明白。根據十結的生起,以及采用跟辨別貪見組相同的方法,再辨別其余的不善組。(見圖表二)
(注:在瞋惡作組,取已造的惡業爲所緣,辨別兩種。再取未造的善業爲所緣,辨別另兩種。一共有四種)。
聲所緣、香所緣、味所緣及觸所緣組
這些組的辨別法跟色所緣組的辨別法相同。辨別每一組的善組名法與不善組名法。
聲所緣組:同時辨明耳淨色與有分意界,取可喜或不可喜的聲所緣爲目標。根據如理或不如理作意,善或不善速行的耳門與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
香所緣組:同時辨明鼻淨色與有分意界,再取色聚的可喜或不可喜氣味爲所緣。
味所緣組:同時辨明舌淨色與有分意界,再取色聚的可喜或不可喜味道爲所緣。
觸所緣組:同時辨明身淨色與有分意界,再取色聚的可喜或不可喜之觸爲所緣。在此,辨別取地界爲所緣的善組名法與不善組名法;再辨別取火界爲所緣的善組名法與不善組名法;然後再辨別取風界爲所緣的善組名法與不善組名法。分成叁種觸所緣,辨別叁次。
至此所提及的是對取色爲所緣的名法之簡要辨別法。詳盡的辨別法是:如透徹地辨別每一個取六處門與四十二身分裏每一種色聚的地界爲所緣的名法。對取六處門與四十二身分裏的其余色法,亦是如此辨別。
六組──簡要
(1)色所緣組 善組 不善組
(2)聲所緣組 善組 不善組
(3)香所緣組 善組 不善組
(4)味所緣組 善組 不善組
(5)觸所緣組 善組 不善組
(6)法所緣組:- (A)十一種真實色法 (B)十種非真實色法 善組 不善組
善組 不善組
法所緣組(C)組──善組
意門轉向 速行(7x) 彼所緣(2x)
1 正語 12 35 X
2 正業 12 35 X
3 正命 12 35 X
4 悲 12 35 X
5 喜(Mudita) 12 35 X
6 佛隨念 12 34 34(有時而已)
7 死隨念 12 34 X
法所緣組(D)組──禅那名法
1 白骨觀 初禅
2 白遍 初、第二、第叁及第四禅
3 慈心觀 初、第二、及第叁禅
4 不淨觀 初禅
(注意:若連續不斷地辨別六組的不善組名法,光就可能會變暗。因此在修習每一組或每一種色法時,都辨別善與不善組名法。)
辨別爲「名法」
So sabbepi te arupadhamme namana lakkhanena ekato katva etaj namanti passati .(《清淨道論》)。根據上述的指示,必須也整體的辨別所有的名法爲「名法」。
根據處門(ayatana dvara)辨別名法。先一個一個地看,如識、或觸、或受,然後漸次的增加名法的數量。當能夠同時很清楚地看到,每一個心識剎那裏的所有名法時,取名法傾向或朝向所緣之相爲所緣,辨別它們整體爲:
(1)「這是名法」,或
(2)「名法、名法」。
然而,若還不能同時辨明每一個心識剎那裏的所有名法,就不應該以整體的方式辨別。只有在能夠同時辨明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裏的所有名法後,才可以如此辨別它們。
分別名色法
Tato namanalakkhanaj namam, ruppanalakkhanaj rupanti savkhepato namarupaj vavatthapeti [Vsm, 2, p.222]… Iti idabca namaj, idabca rupaj, idaj vuccati namarupanti savkhepato namarupaj vavatthapeti [Vsm, 2, p.225].
根據上述的指示,禅修者必須更進一步嘗試去辨別名法與色法,即分別名法與色法,亦即差別名法與色法。
由于已經根據處門辨別了名法,因此,接著根據處門去分別名法與色法會比較恰當。在此,(依照處門色法圖表)先辨明真實色法,辨明非真實色法,再分別名色法。(在圖表裏只列出適于作爲觀禅目標的真實色法。)如,在眼門心路過程每一個心識剎那裏,透徹地分別:
(1)五門轉向:
在心髒裏的五十四種色法及色所緣是色法;一心十心所是名法。
(2)眼識:
在眼睛裏的五十四種色法及色所緣是色法;一心七心所是名法。‥‥等等。
名色差別法(Namarupavavatthana)
當能夠同時分別六組裏,每一個心識剎那的名色法時,再取這些名色法爲所緣,以智差別它們,直到能夠知見這些名色法是無人、無有情及無我的,而只是一組名法與色法罷了。
四種名密集(Nama Ghana)
Ghana 是密集。色密集是rupa ghana,名密集是nama ghana。在色業處的階段已解釋了叁種色密集,接著解釋四種名密集:即(1)相續密集(santati ghana),(2)組合密集(samuha ghana),(3)作用密集(kicca ghana),及(4)所緣密集(arammana ghana)。
Tattha sarammanadhammanaj satipi arammana-karanabhede ekato gayhamana arammana ghanataca .(《大疏鈔》Mahatika, 2, p.437)
根據上述疏鈔的定義,只有名爲有所緣法(能取所緣之法,sarammana dhamma)的名法才有所緣密集。佛陀教示究竟法(paramattha dhamma)可分爲兩組:
(1)屬于有所緣法的心與心所。
(2)屬于無所緣法(anarammana dhamma)的色法與無爲涅槃界(asavkhata nibbana dhatu)。
能夠取所緣之法是有所緣法。不能取所緣之法是無所緣法。在這些法之中,色法是無所緣法。疏鈔論師提及只有在有所緣法裏,才有所緣密集(arammana ghana)。因此請注意:在色法裏是沒有所緣密集的。
(1)名相續密集(Santati Ghana)
舉眼門心路過程作爲例子。(禅修者應明白其它心路過程亦是同樣的,因爲這些名法都是根據心定法一組組(被稱爲名聚,nama kalapa)地出現于心路過程。)
當眼門心路過程生起時,若禅修者不能辨別它們每一個爲:「這是五門轉向」、「這是眼識」、「這是領受」、「這是推度」等等,它們即是被名相續密集掩蓋住。若能夠以智辨別心路過程裏的每一個心識剎那爲:「這是五門轉向」、「這是眼識」、「這是領受」、「這是推度」、「這是……」等等,即已破除了名相續密集。禅修者必須辨別它們至破除了相續密集。
(2)名組合密集(Samuha Ghana)
名法根據心定法(citta niyama)而生起。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裏,它們都出現爲一組的心與心所。這些組合被稱爲相應法(sampayutta dhamma),有時亦被稱爲名聚(nama kalapa)。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裏,最少須有八個名法才能生起。如一個眼識與七個遍一切心心所,一共八個名法(心與心所)。沒有一組名法是少過八個的。若人不能夠辨別在一個心識剎那裏的每一個名法爲:「這是觸」、「這是受」、「這是想」、「這是思」、「這是識」等等,它們即是被名組合密集掩蓋住。若人能夠以智辨別在一個心識剎那裏的每一個名法爲:「這是觸」、「這是受」、「這是想」、「這是思」、「這是識」等等,它已破除了名組合…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