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密集。禅修者應修至如此破除組合密集。
(3)名作用密集(Kicca Ghana)
只破除相續密集和組合密集並未完成破除密集的作用。禅修者必須繼續修習至破除作用密集。在一個心識剎那裏生起每一個名法都有各自的作用,如:
(1)觸有連接所緣與識的作用。
(2)(樂)受有提升相應法的作用。
(3)想的作用是標志所緣;也能再標志它「這是一樣的」。
(4)思有發動組合的作用。
(5)識有……等等。
若沒以智逐一辨別這些作用,而以爲它們只有一個作用,它們即是被作用密集所蓋。若能以智辨別每一種作用,即已破除了作用密集。禅修者必須修習至能夠破除作用密集。
眼門心路過程的名法肯定只取色所緣爲目標。它們是一組只有在取色所緣爲目標時,才能生起的名法。因此它們肯定是有所緣法(sarammana Dhamma)。至此已提及了眼門心路過程的叁種密集,即相續密集,組合密集與作用密集。除此之外,在名法裏還有所緣密集。對于所緣密集,這本手冊解說如下:
(4)、所緣密集(Arammana Ghana)
觀禅裏的名法可分爲兩種:(1)被觀照的名法,(2)以智爲導正在修觀的名法。觀禅裏的有所緣法(sarammana dhamma)是指修觀的名法。對于被觀照的名法,它們的相續密集、組合密集及作用密集也必須被破除。對于修觀之名法,它們的相續密集、組合密集及作用密集也必須被破除。其原因是:batabca banabca ubhopi vipassati (《清淨道論》第二十章,段一叁)。在觀照無色有情(arupasattaka)和在較高層次的觀禅階段(如壞滅隨觀智)時,禅修者被指示以叁相觀照(1)及(2)兩者:
(1)知(bata):這是屬于苦谛的五蘊和集谛的十二因緣。
(2)智(bana):以觀智(vipassana bana)爲導的修觀之名法。
對于凡夫與學人(sekha puggala),以觀智爲導的修觀名法是意門大善速行心路過程(manodvarika maha kusala javana vithi)。在意門轉向裏有12個名法,七次的速行中,每個速行都有34或33或32個名法等等。在還未成熟的觀禅階段,彼所緣可能會生起。但在強力觀智(balava bana, 如壞滅隨觀智)的階段,彼所緣就不能生起。
(列出「33」,是因爲它有時可以是智不相應觀速行(bana vippayutta vipassana javana),有時也會沒有喜(piti)。)
對以觀智爲導的修觀名法:
(1)若人能辨別名法相續流爲:「這是意門轉向,這是第一個速行、這是第二個速行……」即已破除了相續密集。
(2)若人能以智辨別名法相續流每一個心識剎那裏的所有名法爲:「這是觸、這是受、這是想、這是思、這是識……」即已破除了組合密集。
(3)若人能以智辨別每一個心識剎那裏所有名法的各自作用,即已破除了作用密集。
被觀照名法和修觀名法皆各有叁種密集。請注意:被觀名法的叁種密集,被稱爲相續密集、組合密集與作用密集,而修觀名法的叁種密集,則只有一種名稱,即所緣密集。
只在能夠辨別色法與名法,破除色密集與名密集時,才能夠證得究竟智(paramattha bana)。只在證得究竟智後才能證得無我智。只在證得無我智後才能證得道智(magga bana)及果智(phala bana)。Nanadhatuyo vinibbhujitva, ghanavinibbhoge kate anattalakkhanam yathavasarasato upatthati. (Vibhavga-atthakatha, 2, p.47; Vsm, 2, p.276)。
在《清淨道論》(Vsm, 2, p.301)裏有提及,只有在能夠觀照名爲知與智(bata , bana)之行法(savkhara dhamma)的叁相,以及所有無常隨觀智、苦隨觀智與無我隨觀智( aniccanupassana bana, dukkhanupassana bana, anattanupassana bana)完全成熟後,才能夠證得道智。
由于在破除諸密集之後才能證得無我智,因此禅修者必須更進一步辨別色法與名法的相(lakkhana)、味(rasa,亦作作用)、現起(paccupatthana)與足處(padatthana,亦作近因)。
威儀路明覺(Iriyapatha Sampajabba ,行、住 、坐、臥明覺)
在行、住 、坐、臥明覺及行動明覺(如前進、後退、看前、旁視、彎手足、伸手足)裏:
(1)當能夠辨明四大界時,辨明在這些姿勢與行動裏的四大界。
(2)當能夠辨別色法時,辨別在這些姿勢與行動裏的色法。
(3)當能夠辨別名法時,辨別在這些姿勢與行動裏的名法。
(4)當能夠分別名法與色法時,分別在這些姿勢與行動裏的名法與色法。
(5)當能夠差別名法與色法時,差別在這些姿勢與行動裏的名法與色法。
若能如此辨別即是在辨別五蘊。色法是色蘊。若把每一個心識剎那裏的名法分別爲受、想、行與識四組,即有四個名蘊。(除了受和想之外,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裏的其余心所都屬于行蘊,savkhara khandha。)色蘊加四個名蘊,一共有五蘊。
禅修者必須明白辨別五蘊之法,如下:
(1)行走時,只有五蘊。
(2)站立時,只有五蘊。
(3)坐住時,只有五蘊。
(4)躺臥時,只有五蘊。
(5)前進時,只有五蘊。
(6)後退時,只有五蘊。
(7)看前時,只有五蘊。
(8)旁視時,只有五蘊。
(9)彎手足或身時,只有五蘊。
(10)伸手足或身時,只有五蘊。
(11)持缽與袈裟時,只有五蘊。
(12)吃、喝、舐、咀嚼時,只有五蘊。
(13)大、小便時,只有五蘊。
(13)行、住、坐、臥、醒起來、說話及保持沈默時,只有五蘊。
(見《根本五十經篇注大念處經》的威儀路明覺篇。Mulapannasa commentary to Maha satipatthana sutta on.Iriyapatha-sampajabba.)
辨別之法
對已修習了白遍的禅修者,他應站在經行道上,先從四界分別觀培育定力,直到白遍四禅。然後辨明身體裏的四界。當能夠看到色聚時,整體地辨明六處門與四十二身分裏的色法。然後向前走幾步。在行走時,輪流去辨別(1)與(2):
(1)以帶動色法爲主。
(2)以被帶動色法爲主。
主要與非主要色法(Padhana-Appadhana)
在修習行、住 、坐、臥與行動明覺時,禅修者必須知道與辨別兩種色法,即:
(1)主要色法(padhana)。
(2)非主要色法(appadhana)。
(1) 主要色法(Padhana)。
在心生色聚之中,摻有非真實色法的是:
(1)身表九法聚(kayavibbatti navaka kalapa)。
(2)身表色輕快性十二法聚(kayavibbatti lahutadidvadasaka kalapa)。
在行、住 、坐、臥與行動明覺裏,這兩種色聚的九種及十二種色法是主要色法。在這些色法之中,風界(vayo dhatu)的力量是最強的。
(2) 非主要色法(Appadhana)。
除了上述的主要色法之外,六處門和四十二身分裏的其余色法,皆屬于行、住 、坐、臥與行動明覺的非主要色法。
帶動色法與被帶動色法
帶動色法(使身體走動)是主要色法。事實上,它並非在帶動,只是不斷地在另一個新的地方生起,就有如在帶動。原因是,真實究竟法並沒有從一處移至另一處的本性,而在它們生起處當即壞滅。由于令它們生起的因還未斷,因此新色法相續在新的地方生起(並沒在舊處生起)。如此相續在新地方生起是主要色法──身表九法聚的力量,其中以風界的力量最強。
在六處門與四十二身分裏的非主要色法是被帶動色法。在此,事實上它們也不是在被帶動,而只是相續在新的地方生起,就有如被帶動一樣。
在辨別帶動色法爲主時,同時也辨別了被帶動色法。這是指在辨別帶動色法爲主時,禅修者也可以輕易的看到、辨別和已經辨別了被帶動色法。
再者,禅修者也可以辨別被帶動色法爲主。在以辨別被帶動色法(非主要色法)爲主時,也可以辨別帶動色法(主要色法)。若人以辨別被帶動色法爲主,他即同時也已辨別了帶動色法。
如人扛著一包米,若你注意看人的同時,你也看到那包被扛著的米。或者,若你注意那包米,你也能夠輕易地看到那扛米的人。請留意這項譬喻。
這辨別法是根據護法尊者(Venerable Acariya Dhammapala)所著的《根本五十經篇疏鈔》(Mulapannasa Subcommentary)裏的教導:Purima nayo va iriyapathappadhano vutto ti tattha kayo appadhano anunipphaditi idha kayaj padhanaj appadhanabca iriyapathaj anunipphadaj katva dassetuj dutiyanayo vuttoti evampettha dvinnam nayanaj viseso veditabbo.
佛陀教導主要辨別威儀路(iriyapatha)的帶動色法:Gacchan…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