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欲则是希望瞋恶作生起。
痴:痴是错知所缘(眼净色)为常、乐、我及净,错知为「他的」眼净色、「我的」眼净色等等。
无惭无愧:对恶法(如贪见、贪慢、瞋、瞋嫉、瞋悭、瞋恶作、痴掉举、疑等等)的生起不感到羞耻与害怕。在修习时,取造恶为所缘,无惭无愧是对造恶不感到羞耻与害怕。
辨别取法所缘组其余十种真实色法与十种非真实色法为所缘的不善名法组。
辨别色所缘组不善名法的方法
前面已述及取色所缘为目标而生起的十结(10 Sajyojana)。在这十结生起时,辨别取色所缘为目标的眼门不善速行心路过程。以相同的方法修习所有的二十八个色法。以下是法所缘组贪见组的辨别法:
(1)同时辨明眼净色与有分意界。
(2)取色聚的可喜颜色为所缘。
(3)当色所缘同时撞击眼净色与有分意界时,取那色所缘为目标的眼门及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若此心路过程里的确定与意门转向省察及确定那色所缘为(i)常,(ii)乐,(iii)我,(iv)净,,由于这是不如理作意,以贪见为主的不善速行心路过程就会生起。在八种贪根心之中,有四种是邪见相应的。若是喜俱就有喜。若是舍俱就无喜。若是有行就有昏沉与睡眠。若是无行就没有昏沉与睡眠。
图表里有列出在心路过程里,每一个心识剎那的心与心所之数量。在此,若速行是喜俱,所列出的也只是喜俱的推度与彼所缘。若速行是舍俱,所列出的也只是舍俱的推度与彼所缘。
虽然一般上速行与彼所缘的受是一样的,但由于彼所缘是不可能忧俱的,所以当速行是忧俱时,所列出的彼所缘是舍俱的。
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及确定里的名法数量是与善组名法一样。在善组与不善组之间,只有速行里的名法数量是不一样的。
如彼所缘图表(见第179页)里所列出的,在不善速行之后,大异熟彼所缘(maha vipaka tadarammaua)也能够生起。
在接下来的图表里,只有无因异熟彼所缘(ahetuka vipaka tadarammana)被列在不善速行之后。若是大异熟彼所缘生起,禅修者在修禅时理应能够明白。根据十结的生起,以及采用跟辨别贪见组相同的方法,再辨别其余的不善组。(见图表二)
(注:在瞋恶作组,取已造的恶业为所缘,辨别两种。再取未造的善业为所缘,辨别另两种。一共有四种)。
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及触所缘组
这些组的辨别法跟色所缘组的辨别法相同。辨别每一组的善组名法与不善组名法。
声所缘组:同时辨明耳净色与有分意界,取可喜或不可喜的声所缘为目标。根据如理或不如理作意,善或不善速行的耳门与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
香所缘组:同时辨明鼻净色与有分意界,再取色聚的可喜或不可喜气味为所缘。
味所缘组:同时辨明舌净色与有分意界,再取色聚的可喜或不可喜味道为所缘。
触所缘组:同时辨明身净色与有分意界,再取色聚的可喜或不可喜之触为所缘。在此,辨别取地界为所缘的善组名法与不善组名法;再辨别取火界为所缘的善组名法与不善组名法;然后再辨别取风界为所缘的善组名法与不善组名法。分成三种触所缘,辨别三次。
至此所提及的是对取色为所缘的名法之简要辨别法。详尽的辨别法是:如透彻地辨别每一个取六处门与四十二身分里每一种色聚的地界为所缘的名法。对取六处门与四十二身分里的其余色法,亦是如此辨别。
六组──简要
(1)色所缘组 善组 不善组
(2)声所缘组 善组 不善组
(3)香所缘组 善组 不善组
(4)味所缘组 善组 不善组
(5)触所缘组 善组 不善组
(6)法所缘组:- (A)十一种真实色法 (B)十种非真实色法 善组 不善组
善组 不善组
法所缘组(C)组──善组
意门转向 速行(7x) 彼所缘(2x)
1 正语 12 35 X
2 正业 12 35 X
3 正命 12 35 X
4 悲 12 35 X
5 喜(Mudita) 12 35 X
6 佛随念 12 34 34(有时而已)
7 死随念 12 34 X
法所缘组(D)组──禅那名法
1 白骨观 初禅
2 白遍 初、第二、第三及第四禅
3 慈心观 初、第二、及第三禅
4 不净观 初禅
(注意:若连续不断地辨别六组的不善组名法,光就可能会变暗。因此在修习每一组或每一种色法时,都辨别善与不善组名法。)
辨别为「名法」
So sabbepi te arupadhamme namana lakkhanena ekato katva etaj namanti passati .(《清净道论》)。根据上述的指示,必须也整体的辨别所有的名法为「名法」。
根据处门(ayatana dvara)辨别名法。先一个一个地看,如识、或触、或受,然后渐次的增加名法的数量。当能够同时很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所有名法时,取名法倾向或朝向所缘之相为所缘,辨别它们整体为:
(1)「这是名法」,或
(2)「名法、名法」。
然而,若还不能同时辨明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所有名法,就不应该以整体的方式辨别。只有在能够同时辨明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所有名法后,才可以如此辨别它们。
分别名色法
Tato namanalakkhanaj namam, ruppanalakkhanaj rupanti savkhepato namarupaj vavatthapeti [Vsm, 2, p.222]… Iti idabca namaj, idabca rupaj, idaj vuccati namarupanti savkhepato namarupaj vavatthapeti [Vsm, 2, p.225].
根据上述的指示,禅修者必须更进一步尝试去辨别名法与色法,即分别名法与色法,亦即差别名法与色法。
由于已经根据处门辨别了名法,因此,接着根据处门去分别名法与色法会比较恰当。在此,(依照处门色法图表)先辨明真实色法,辨明非真实色法,再分别名色法。(在图表里只列出适于作为观禅目标的真实色法。)如,在眼门心路过程每一个心识剎那里,透彻地分别:
(1)五门转向:
在心脏里的五十四种色法及色所缘是色法;一心十心所是名法。
(2)眼识:
在眼睛里的五十四种色法及色所缘是色法;一心七心所是名法。‥‥等等。
名色差别法(Namarupavavatthana)
当能够同时分别六组里,每一个心识剎那的名色法时,再取这些名色法为所缘,以智差别它们,直到能够知见这些名色法是无人、无有情及无我的,而只是一组名法与色法罢了。
四种名密集(Nama Ghana)
Ghana 是密集。色密集是rupa ghana,名密集是nama ghana。在色业处的阶段已解释了三种色密集,接着解释四种名密集:即(1)相续密集(santati ghana),(2)组合密集(samuha ghana),(3)作用密集(kicca ghana),及(4)所缘密集(arammana ghana)。
Tattha sarammanadhammanaj satipi arammana-karanabhede ekato gayhamana arammana ghanataca .(《大疏钞》Mahatika, 2, p.437)
根据上述疏钞的定义,只有名为有所缘法(能取所缘之法,sarammana dhamma)的名法才有所缘密集。佛陀教示究竟法(paramattha dhamma)可分为两组:
(1)属于有所缘法的心与心所。
(2)属于无所缘法(anarammana dhamma)的色法与无为涅槃界(asavkhata nibbana dhatu)。
能够取所缘之法是有所缘法。不能取所缘之法是无所缘法。在这些法之中,色法是无所缘法。疏钞论师提及只有在有所缘法里,才有所缘密集(arammana ghana)。因此请注意:在色法里是没有所缘密集的。
(1)名相续密集(Santati Ghana)
举眼门心路过程作为例子。(禅修者应明白其它心路过程亦是同样的,因为这些名法都是根据心定法一组组(被称为名聚,nama kalapa)地出现于心路过程。)
当眼门心路过程生起时,若禅修者不能辨别它们每一个为:「这是五门转向」、「这是眼识」、「这是领受」、「这是推度」等等,它们即是被名相续密集掩盖住。若能够以智辨别心路过程里的每一个心识剎那为:「这是五门转向」、「这是眼识」、「这是领受」、「这是推度」、「这是……」等等,即已破除了名相续密集。禅修者必须辨别它们至破除了相续密集。
(2)名组合密集(Samuha Ghana)
名法根据心定法(citta niyama)而生起。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它们都出现为一组的心与心所。这些组合被称为相应法(sampayutta dhamma),有时亦被称为名聚(nama kalapa)。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最少须有八个名法才能生起。如一个眼识与七个遍一切心心所,一共八个名法(心与心所)。没有一组名法是少过八个的。若人不能够辨别在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每一个名法为:「这是触」、「这是受」、「这是想」、「这是思」、「这是识」等等,它们即是被名组合密集掩盖住。若人能够以智辨别在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每一个名法为:「这是触」、「这是受」、「这是想」、「这是思」、「这是识」等等,它已破除了名组合…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