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種色聚有十一個色法,即八不離色加上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與色適應性。
在這兩種色聚當中,第一種是真實色法,它出現于所有六處,以及大多數的四十二身分,它適于作爲觀禅的目標。第二種是非真實色法,也出現于所有六處以及大多數的四十二身分,但不適于作爲觀禅的目標。這兩種色聚出現于自己體內,在外面則出現于其它衆生的體內。
叁種聲音
一、入出息心生聲九法聚:入出息的聲音。
二、語表十法聚:說話的聲音。
叁、時節生聲九法聚:胃裏的聲音、風的聲音等等。
在這叁種聲音當中,首兩種只出現于有生命之物,而第叁種則出現于有生命與無生命之物兩者。第叁種聲音包括一切不在首兩種聲音之內的聲音。第二種不適于作爲觀禅的目標,但第一與第叁種則適合。
辨別四個相色(Lakkhana rupa)
只有在能夠看到投胎和胚胎于胎裏成長中的色法時,才能夠看到色積集(upacaya),至于色相續(santati)、色老性(jarata)與色無常性(aniccata)則只是在六處門或四十二身分裏的真實色法的生、住與滅。先看一粒色聚,辨明它是有八、或九、或十個色法,然後嘗試觀察,在一粒色聚裏的所有真實色法都一起生、住與滅。然後,再同時遍照所有六處門和四十二身分裏的真實色法的生、住與滅。諸色聚是不會同時生、住與滅的,即不是所有的色聚都處于同一個階段。
觀諸色法爲「色」的時刻
首先各別觀察每一處門裏的五十四或四十四種真實色法,及盡力觀察它們所有各別的非真實色法;同時觀察每一處門裏所有色法正受到變化幹擾之相,再然後觀察一個處門裏的所有色法爲「色、色」或「這些是色」或「這些是色法」。對于四十二身分,也可采用同樣的辨別方法。
受到變化幹擾之相
這是指諸色法的強度會變化,如從熱至冷,從硬至軟,從粗至滑,但它們的自性相(特相,自相)依舊是硬、流動、熱與支持而沒有變更。當熱的時候,體內色法的熱度可以高到難以忍受的程度;當冷的時候,冷也可以強到難以忍受的程度。因此,色聚裏的諸色強度是不斷地變化的,因爲它們在外皆會不斷地互相幹擾。
再簡要說明:
一、在還沒看到色聚時,你應照見地、水、火、風四界來培育定力,直到近行定。
二、當能夠看到色聚時,辨明每粒色聚裏所有的色法,譬如地、水、火、風、色、香、味、食素、命根與眼淨色。
叁、然後再辨明:一個處門裏的所有色法,一個身體部分的所有色法,所有六處門裏的所有色法,所有四十二身分的所有色法。在看到它們都有變化之相後,再觀它們爲「色、色」或「色法、色法」或「這些是色、這些是色」。]
名 業 處
(Nama Kammatthana)
叁種辨別名法的方法
Tividho hi arupakammathanena abhiniveso phassavasena vedana vasena cittavasena ti.《中部注》Majjhima atthakatha)。
辨別名法的入門法有叁個,即:
(1)對于觸(phassa)明顯者,可以采用辨別觸爲始。
(2)對于受(vedana)明顯者,可以采用辨別受爲始。
(3)對于識(vibbana)明顯者,可以采用辨別識爲始。
若禅修者是純觀行者(Suddha vipassana yanika),首先他必須以智透徹地攝受(分別)色法。這是因爲五蘊有情(Pabca vokara satta)的名法會在相續流(santana)裏生起是依靠淨色(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及身淨色),或是緣于有分意界及依靠心所依處(hadaya vatthu)。
因此,若禅修者還未能辨明名法所依靠而生起的依處色(vatthu rupa)及有分意界,他尚離破除名密集(nama ghana)及知見究竟法的智慧甚遠。
因爲對于已能透徹分別色法者,名法即會以其中一個或全部叁個方式,清晰地呈現于其智。所以只有已能透徹地分別色法的禅修者,才可嘗試辨別名法。若還未能透徹地分別色法,而在能夠辨明一或兩個色法時即放棄與不再進一步去辨別色法,卻嘗試去辨別名法,則「他的禅修即會退步」(kammatthanato parihayati)。(《清淨道論》第十八章,段二叁)
應辨別與留意兩要點
可以通過依處色(vatthu rupa)辨明名法。由于根據處門(ayatana dvara)的辨別法是無混淆(anakula)的,所以《清淨道論》所給的指示是通過門(如眼門等等)來辨別名法。若純觀行者想要辨別名法,他應先注意到:
(1)他必須先已能夠分別色法,
(2)他必須辨明處門(ayatana dvara)。
身、語、意叁門(kaya dvara, vaci dvara, mano dvara)是業門(kamma dvara)。眼、耳、鼻、舌、身與意六門是處門。這即是說應辨別處門的心路過程(vithi),以便能夠破除名密集(nama ghana)及證得觀究竟法(paramattha)之智。四種名密集在後面會有解釋。
世間名法(Lokiya Nama)
由于出世間名法並非觀智的所緣,禅修者應辨明世間的心識(citta,亦作心或識)與心所(cetasika)。 Labhino eva pana mahaggatacittani supakatani honti(《清淨道論》的《大疏鈔》,2.P353)。上述的疏鈔提到只有對已證得禅那的禅修者,廣大心(Mahaggata citta)才會清晰地呈現于他的心相續流之中。所以已證得禅那的禅修者必須辨別自己已證得的禅那名法(jhana nama dhamma)。未證得禅那者則可略去禅那名法不辨。另一點是,心(citta)不能不與心所(cetasika)相應地生起。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裏,心與心所都會形成一組及同時生起。
心所的四相
(1)同生(ekuppada)= 與心同時生起。
(2)同滅(ekanirodha)= 與心同時滅。
(3)同所緣(ekalambana)= 與心取同一個所緣。
(4)同依處(ekavatthuka)= 與心擁有相同的依處。
心所有這四相。任何在欲界及色界裏生起的心所都有這四相,這是一個自然法。在無色界裏則無同依處之相,因爲其界並無依處色(vatthu rupa)。心所一共有五十二個。
五十二心所(52 Cetasika)
(1)遍一切心心所(sabba citta sadharana cetasika)有七個。
(2)雜心所(pakinnaka cetasika)有六個。
(3)不善心所(akusala cetasika)有十四個。
(4)美心所(sobhana cetasika)有二十五個。
七個遍一切心心所
遍一切心心所即是與每一個心一起生起的心所。
(1)觸(phassa):其相(lakkhana)是與所緣接觸;作用(rasa,亦作味)是把所緣與識連接起來。
(2)受(vedana):感受所緣(目標)。
(3)想(sabba):標志所緣=作記號(marking,
perceiving)。
(4)思(cetana):催促或領導相應的心與心所朝向所緣。
(5)一境性(ekaggata):心只朝向一個所緣;安詳
;不令相應的心與心所散亂。(在某些情形裏,一境性被稱爲定,samadhi)。
(6)命根(jivita):保護或照顧(保持)相應
的名法。即維持名法的命。
(7)作意(manasikara):控製及推相應的名法朝向
所緣;注意所緣。
六個雜心所
(1)尋(vitakka):把心與心所投向所緣=思考(thinking)。
(2)伺(vicara):重複地省察所緣;重複地取(所緣)。
(3)勝解(adhimokkha):確定所緣。
(4)精進(viriya):努力。(它努力以使心與心所對所緣生起。在于不善法,它是努力以使貪、或瞋、或癡等等生起。在于善法,它則是努力以使無貪、或無瞋、或無癡生起。
(5)喜(piti):喜歡所緣。
(6)欲(chanda):想要獲得那所緣;想要做(它是願貪、瞋、癡或無貪、無瞋、無癡生起),想要看、聽、嗅、嘗、觸與認知,想要取所緣爲目標。
這六個心所並非與一切心同時生起,而只是與某些心同時生起,所以被稱爲雜心所。
以上十叁個心所,即七個遍一切心心所及六個雜心所,又名爲通一切心所(abbasamana)。它們可以在善法與不善法兩者裏生起。
尋、思與作意(Vitakka, Cetana, Manasikara)
尋是把心與心所投入所緣,作意是把心與心所導向所緣,思是催促心與心所朝向所緣。它們之間有何差別呢?摩诃甘達勇長老有提及一個賽舟的譬喻:在賽舟時,每只小舟都坐有叁位劃舟的人,一個在後面,一個在中間,及一個在前面。坐在後面的人有兩項工作,即控製小舟的方向和向前劃,中間的人無須控製小舟,只是把它向前劃。坐在前面的人並非只是把小舟向前劃,而且還要負責在終點摘花,他是最忙碌的人。前面的人就好像思,中間的人像尋,後面的人像作意,如此,作意把相應的心與心所導向所緣…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