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之光▪P20

  ..續本文上一頁,尋把受到作意引導的心與心所投入所緣,思則是最忙碌的,它就好像一個木匠師的助手。一個木匠師的好助手必須做自己的工作,同時亦須催促其它學徒工作。禅修者必須根據它們各自的作用,以智辨別它們。

  (摘自《智慧之光》,Light Of Wisdom, p.96)

  十四不善心所(14 Akusala Cetasika)

  

  四個遍一切不善心心所(4 Akusala Sadharana Cetasika):

   (1)癡(moha):不知所緣的真實本質;錯知。

  (2)無慚(ahirika):對(i)惡行(duccarita)及(ii) 貪、瞋、癡等不善法不感到羞恥。

  (3)無愧(anottappa):對(i)惡行及(ii)貪、瞋、癡等等不善法不感到害怕。

   (4)掉舉(uddhacca):心散亂、不平靜、不能停在 所緣。

  叁個貪因組心所:

  (5)貪(lobha):渴愛或執取所緣爲「我」或「我的」;欲求或迷戀所緣;緊纏住所緣。

  (6)邪見(ditthi):相信所緣是常、樂、我與淨(美);邪信(錯誤的信仰)。

   (7)我慢(mana):心自大、驕傲、想要突出。

  解釋

   Paramatthato avijjamanesu itthi purisadisu javati, vijjamanespi khandhadisu na javatiti avijja (《清淨道論》第十七章,段四叁)

   癡亦名爲無明。若辨別叁十一界裏的有情與非有情,直到得見他們的究竟法(Paramattha Sacca,究竟谛),而看到他們:

   (1)只是一團(或一堆)的色法;

   (2)只是一團(或一串)的名法;

  (3)只是一團的色法與名法,如此知見是正確的。這即是名色分別智(nama-rupa pariccheda bana)。

  (4)只是一團的因及一團的果,知見也是正確的。這即是緣攝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這些色法、名法、因及果被稱爲行法(sankhara dhamma)。這些行法是無常的,生起後即壞滅;是苦的,不斷受到生滅的壓迫;是無我的,並無不壞滅的實質;是不淨的,不美而可厭。因此若人知見這些行法是:(5)無常(anicca);(6)苦(dukkha);(7)無我(anatta);(8)不淨(asubha),此知見是正確的。這即是觀智。

   因此,若人知見叁十一界裏的有情及非有情爲一團的色法,一團的名法,一團的名色法(即一團的五蘊(5 khandha),或一團的十二處(12 ayatana),或一團的十八界(18 dhatu),一團的因,一團的果,一團的無常法、苦法、無我法及不淨法,這些知見是正見(samma ditthi),亦即是明智(vijja bana)。若無如此正確地知見,而視非有情及有情爲男人、女人、人、有情、人類、天神、梵天、金、銀、樹、水、地、森林、高山等等,或視他(它)們爲常、樂、我及淨,這即是邪見,亦即是無明。

   爲了更易于明白何以說無明即是癡,即是邪見(avijja =moha=miccha ditthi),以下會進一步解釋兩種我見(atta ditthi)。

  兩種我見(Atta Ditthi)

  我見有兩種,即(1)世間通稱我(loka samabba atta,世間共認的我見)及(2)外道所持之我見(miccha ditthi, atta ditthi)。

   (1)世間通稱我:世人視(持此見)有情爲男人、女人、人、有情、人類、天神、梵天、水牛、牛、動物等等;及視非有情爲金、銀、田地、屋子、樹、水、土、森林、高山等等。對于能夠外觀的禅修者,若他辨明非有情的四界,他將會只看到極微粒子,即色聚(rupa kalapa)。若再以慧眼去辨別這些色聚,他即會看到只有(i)由火界製造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色(utuja ojatthamaka rupa),及(ii)時節生聲九法色(utuja saddanavaka rupa)。因此,若人知見這些非有情爲一團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色及時節生聲九法色,此知見是正確的。若知見它們爲無常、苦、無我及不淨,此知見是正確的。若視它們爲金、銀等等,此知見是錯的。若錯認或接受它們爲金、銀等等,此認知或接受亦是錯的。這即是世間共認的我見。

   (2)外道所持之我見又可再分爲兩種,即(a)至上我見(parama atta ditthi)及(b)靈魂我見(jiva atta ditthi)。

  (a)至上我見:認爲(持有此邪見)有個創世主創造了整個世界及一切有情。

  (b)靈魂我見:認爲(持有此邪見)每一個有情裏都存有一個被創造出來的靈魂。

   癡與邪見:癡是錯知叁十一界裏的有情與非有情爲常、樂、我及淨。邪見是持有認爲叁十一界裏的有情與非有情爲常、樂、我及淨的邪見。

  四個瞋因組心所:

   (8)瞋(dosa):粗野與殘暴的心= 想要破壞。

   (9)嫉(issa):妒嫉他人的財富與榮譽。

  (10)悭(macchariya):隱藏自己的財富;不能忍受與他人分享。

   (11)惡作(kukkucca,追悔):

   (a)追悔造了惡業,做了惡行。

   (b)追悔應造的善業未造,應做的善行未做。

  兩個有行心所(Sasankharika Cetasika)

   (12)昏沈(thina):心軟弱無力;不愉快與不熱忱。

  (13)睡眠(middha):相應的心所軟弱無力,不愉快與不熱忱。

  一個癡因組心所

   (14)疑(vicikiccha):懷疑以下八項:

   (i)真實的佛陀,

   (ii)真實的法,

   (iii)真實的僧團,

   (iv)戒、定與慧叁學,

   (v)過去世,即過去蘊,

   (vi)未來世,即未來蘊,

  (vii)過去世與未來世兩者,即過去蘊與未來蘊,

   (viii)緣起,即十二因緣。

  (注:對業及其果的懷疑被包括在對緣起懷疑之內。)

  二十五個美心所(25 Sobhana Cetasika)

   二十五個美心所詳分爲:

   (A)十九個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na sadharana cetasika)。

   (B)叁個離心所(virati cetasika)。

   (C)兩個無量心所(appamabba cetasika)。

   (D)一個慧根心所(pabbindriya cetasika)。

  (A)十九個遍一切美心心所:

  (1)信(saddha):沒有前述疑心所的八項懷疑,深心信受,如:

  (i)當取佛陀的功德爲目標時,它即是對佛陀的功德有信心。

  (ii)當取法的功德爲目標時,它即是指對法的功德有信心。

  (iii)當取僧的功德爲目標時,它即是指對僧的功德有信心。

  (iv)當取戒學爲目標時,它即是指對戒學有信心。在修習禅那定時,即是指對定學有信心。在如實知見究竟名色法時,即是對慧學有信心。

   (v)在辨明過去蘊時,即是對過去有信心。

   (vi)在辨明未來蘊時,即是對未來有信心。

  (vii)在辨明過去蘊與未來蘊時,即是對過去與未來有信心。

   (viii)在辨別十二因緣時,即是對緣起有信心。

  (2)念(sati):不像漂浮的葫蘆,而像沈入水裏的

  石頭;它令相應的心及心所「沈入」相關的善所緣,如佛、法等;心穩定警覺所緣,不忘所緣。

  (3)慚(hiri):對惡法與惡行感到羞恥。

   (4)愧(ottappa):對惡法與惡行感到害怕。

  (5)無貪(alobha):心不執著于「世間」(loki)所緣,即不執著它爲「我、我的」。

  (注:「世間」所緣是指禅修者所采用的任何禅修目標。)

  (6)無瞋(adosa):心對所緣不粗野及無暴力;不想破壞。

  (7)中舍性(tatramajjhattata):保持心對所緣中舍(令相應心及心所對所緣可持適中而不偏,離我慢與昏沈睡眠);以舍看待所緣。

   (8)身輕安(kayapassaddhi):諸心所輕安。

   (9)心輕安(cittapassaddhi):心識輕安。

   (10)身輕快性(kayalahuta):諸心所輕快。

   (11)心輕快性(cittalahuta):心識輕快。

   (12)身柔軟性(kayamuduta):諸心所柔軟。

   (13)心柔軟性(cittamuduta):心識柔軟。

  (14)身適應性(kayakammabbata):諸心所適應。

   (15)心適應性(cittakammabbata):心識適應。

   (16)身練達性(kayapagubbata):諸心所練達。

   (17)心練達性(cittapagubbata):心識練達。

   (18)身正直性(kayujukata):諸心所正直、不

   虛僞、不欺騙。

  (19)心正直性(cittujukata):心識正直、不虛僞與欺騙。

   (欺騙(maya):掩飾自己的惡行、錯誤。虛僞(satheyya):展示自己所無的品德、素質。)

  (譯注:在第8,10,12,14,16,18項裏的身是指心所。)

  (B)叁個離心所:

  (1)正語(samma vaca):遠離與謀生無關的四惡語(妄語、兩舌、惡口、绮語);不說惡語。

  (2)正業(samma kammanta):遠離與謀生無關的叁身惡行;不造身惡行。

  (3)正命(samma…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提資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