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ajiva):遠離與謀生有關的四惡語與叁身惡行;不說惡語及不造身惡行。
(C)兩個無量心所:
(1)悲(karuna):有悲憫的心,取苦痛的衆生爲所緣;欲救濟。
(2)喜(mudita):隨喜,取愉悅的衆生爲所緣;不
妒嫉。
(D)一個慧根心所:
(1)、慧根(pabbindriya):慧(pabba);透徹如實
知見究竟法;透徹地知見四聖谛。
(慧亦被稱爲智(bana),無癡(amoha),正見(sammaditthi),擇法(dhammavicaya)。由于它在審察四聖谛時是最爲顯要的,所以它被稱爲慧根。)
以上是二十五個美心所。由于禅修者可以透過辨明究竟法的自性相(sabhava lakkhana)或作用(Rasa,亦作味)去辨別它們,所以對于上述的某些心所,自性相與作用兩者都有提及。
六識界(6 Vibbana Dhatu)
已辨明五十二心所的禅修者應知道與這些心所相應的識。在此將會簡要提及六識界:
(1)眼識(cakkhu vibbana):依靠眼淨色而生起的識,認知色所緣(ruparammana)。
(2)耳識(sota vibbana):依靠耳淨色而生起的識,認知聲所緣(saddarammana)。
(3)鼻識(ghana vibbana):依靠鼻淨色而生起的識,認知香所緣(gandharammana)。
(4)舌識(jivha vibbana):依靠舌淨色而生起的識,認知味所緣(rasarammana)。
(5)身識(kaya vibbana):依靠身淨色而生起的識,認知觸所緣(photthabbarammana)。
(6)意識(mano vibbana):緣有分意界及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的識,認知一切六根的所緣(目標)。
(除了兩組五識(dvepabca vibbana)之外,一切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的心識統稱爲意識。)
由于必須依照處門(ayatana dvara)辨別名法,禅修者須明了由處門而生起的心路過程心(vithi citta,簡稱爲路心)的名稱。眼門心路過程(cakkhu dvara vithi)的(七個)路心名稱如下:
(1)轉向(avajjana):根據處門而名,如眼門的即是五門轉向(見注)。
(2)眼識(cakkhu vibbana)=認知色所緣之心,依靠眼淨色而生起。
(3)領受(sampaticchana)=領受所緣(目標)之心。
(4)推度(santirana)=推度或審察所緣之心。
(5)確定(votthapana)=確定所緣(爲可喜或不可喜)之心。
(6)速行(javana)=體驗所緣之心,連續迅速地生起。
(7)彼所緣(tadarammana)=繼續認知速行的所緣之心。
(注:省察出現于五門的所緣之轉向心被稱爲五門轉向。省審出現于意門的所緣之轉向心則被稱爲意門轉向。)
Tattha ekekaj arammanaj dvisu dvisu dvaresu apathamagacchati. Ruparammanabji cakkhupasadaj ghattetva tavkhanabbeva manodvare apathama-gacchati . bhavavga calanassa paccayo hotiti attho Sadda gandha rasa photthabba arammanesupi eseva nayo. (緬版法集論注Dhammasavgani-atthakatha, p.114)
根據上述注釋的定義:
(1)色所緣(ruparammana)同時呈現于眼門與意門。轉向(avajjana)省察呈現于兩門的色所緣。
(2)聲所緣(saddarammana)同時呈現于耳門與意門。轉向省察聲所緣。
(3)香所緣(gandharammana)同時呈現于鼻門與意門。轉向省察香所緣。
(4)味所緣(rasarammana)同時呈現于舌門與意門。轉向省察味所緣。
(5)觸所緣(photthabbarammana)同時呈現于身門與意門。轉向省察觸所緣。
禅修者務必留意這幾點。
若是耳門心路過程(sotadvara vithi),在「眼識」的位置換上「耳識」。同樣的,在于鼻門心路過程等等,即應各自換上「鼻識」等等。
意門心路過程則出現爲:
(1)意門轉向(manodvaravajjana)=省察呈現于意門的所緣之心。=(它有執行確定的作用。)=(省察與確定。)
(2)速行(javana)=體驗所緣之心,連續迅速地生起。
(3)彼所緣(tadarammana)=繼續認知速行的所緣之心。
(注:一般上在多數的心路過程裏,速行出現七次,彼所緣出現兩次。其余的心路過程心只出現一次。在五門心路過程(如眼門心路過程)之後出現的是有分識,接下來是隨後生起的意門心路過程。第一個意門心路過程名爲彼隨起意門心路過程(tadanuvattaka manodvara vithi)。從第二個意門心路過程開始則名爲純意門心路過程(suddha manodvara vithi)。再者,取一個或更多個法所緣爲目標的意門心路過程,亦被稱爲純意門心路過程。另一點是除了五識(如眼識)之外,所有其余的心路過程心都被稱爲意識(mano vibbana)或意識界(mano vibbana dhatu)。根據經藏,有分識被稱爲意界(mano dhatu)或意門 (manodvara)。請注意這些。)
六門所緣(六塵)
(1)色所緣(ruparammana)= 色 = 顔色。
(2)聲所緣(saddarammana)= 聲。
(3)香所緣(gandharammana)= 香(氣味)。
(4)味所緣(rasarammana)= 味(味道)。
(5)觸所緣(photthabbarammana)= 觸(即地、火與風叁界)。
(6)法所緣(dhammarammana)= 法(心的所緣)。
六個法所緣(6 Dhammarammana)
(1)五淨色(5 pasada rupa)。
(2)十六微細色(16 sukhuma rupa)
(有十二種色法是容易以智辨別的,即五淨色、色、聲、香、味、(及屬于觸的)地、火和風。因此它們被稱爲粗色(olarika)。在二十八種色法中除去這十二個粗色,剩下的十六種色法並不容易以智辨明,因此它們被稱爲微細色。請注意這些。)
(3)心(citta)=六識界(vibbana dhatu)
(4)五十二個心所(52 cetasika)
(5)涅槃(nibbana)=無爲界(asavkhata dhatu)
(6)概念(pabbatti)=各種概念,如遍相概念,名稱概念,形狀概念等等。
應先辨明的名法
Tasma tam rupam arammanam katva uppannam vedanam sannam savkhare vibbanabca idam arupanti paricchinditva aniccadito passati. (Dhammasavgani-atthakatha 法集論注 p.226)
根據上述注釋的教示,在六門所緣當中,若禅修者剛開始學習辨別名法,他應先辨明取色法爲所緣的名法。禅修者是可以辨別取名法爲所緣的名法,但對于剛開始修習名業處的禅修者來說,那是難以辨別它們的(duppariggaha,難攝受)。因此他被指示不先去辨別它們。
另一點是:辨明取密集的概念(如男人、女人、人、有情、金、銀等等)爲所緣之名法是可以的。在此並非觀想那概念,而是辨明取概念爲所緣而生起的究竟名法(nama paramattha)。由于在觀禅階段禅修者必須觀照所緣及觀照之心(即認知所緣之心),因此禅修者受指示先辨明取色法爲所緣的名法。由于只有止行者才能辨明禅那名法(jhana nama,亦名爲禅那法,jhana dhamma),即取概念(如遍的概念,kasina pabbatti)爲所緣的禅那與禅那相應法,他必須辨明它們。
六組的定義
在把色法根據所緣分組時,一共有六種所緣,即:(1)色所緣,(2)聲所緣,(3)香所緣,(4)味所緣,(5)觸所緣,(6)法所緣。二十一種屬于法所緣的色法是五淨色與十六微細色。
在這本手冊裏,取色所緣爲目標的名法被稱爲色所緣組名法。其它名法亦以此類推而名之。必須辨明所有六組名法。
再者,舉色所緣組作爲例子,具有善速行的眼門及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取色所緣爲目標而生起。這些心路過程的名法被稱爲善組。另者,由于不如理作意,具有不善速行的眼門及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取色所緣爲目標而生起。這組的名法被稱爲不善組。具有唯作速行的心路過程,只出現于阿羅漢的心中,因此這本手冊裏沒解釋它。
四隨觀(4 Anupassana)
(1)在修觀禅觀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時,若始于色法,即是身隨觀念處(kayanupassana satipatthana)。
(2)在修觀禅觀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時,若始于受,即是受隨觀念處(vedananupassana satipatthana)。
(3)在修觀禅觀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時,若始于識,即是心隨觀念處(c…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