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之光▪P20

  ..续本文上一页,寻把受到作意引导的心与心所投入所缘,思则是最忙碌的,它就好像一个木匠师的助手。一个木匠师的好助手必须做自己的工作,同时亦须催促其它学徒工作。禅修者必须根据它们各自的作用,以智辨别它们。

  (摘自《智慧之光》,Light Of Wisdom, p.96)

  十四不善心所(14 Akusala Cetasika)

  

  四个遍一切不善心心所(4 Akusala Sadharana Cetasika):

   (1)痴(moha):不知所缘的真实本质;错知。

  (2)无惭(ahirika):对(i)恶行(duccarita)及(ii) 贪、瞋、痴等不善法不感到羞耻。

  (3)无愧(anottappa):对(i)恶行及(ii)贪、瞋、痴等等不善法不感到害怕。

   (4)掉举(uddhacca):心散乱、不平静、不能停在 所缘。

  三个贪因组心所:

  (5)贪(lobha):渴爱或执取所缘为「我」或「我的」;欲求或迷恋所缘;紧缠住所缘。

  (6)邪见(ditthi):相信所缘是常、乐、我与净(美);邪信(错误的信仰)。

   (7)我慢(mana):心自大、骄傲、想要突出。

  解释

   Paramatthato avijjamanesu itthi purisadisu javati, vijjamanespi khandhadisu na javatiti avijja (《清净道论》第十七章,段四三)

   痴亦名为无明。若辨别三十一界里的有情与非有情,直到得见他们的究竟法(Paramattha Sacca,究竟谛),而看到他们:

   (1)只是一团(或一堆)的色法;

   (2)只是一团(或一串)的名法;

  (3)只是一团的色法与名法,如此知见是正确的。这即是名色分别智(nama-rupa pariccheda bana)。

  (4)只是一团的因及一团的果,知见也是正确的。这即是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这些色法、名法、因及果被称为行法(sankhara dhamma)。这些行法是无常的,生起后即坏灭;是苦的,不断受到生灭的压迫;是无我的,并无不坏灭的实质;是不净的,不美而可厌。因此若人知见这些行法是:(5)无常(anicca);(6)苦(dukkha);(7)无我(anatta);(8)不净(asubha),此知见是正确的。这即是观智。

   因此,若人知见三十一界里的有情及非有情为一团的色法,一团的名法,一团的名色法(即一团的五蕴(5 khandha),或一团的十二处(12 ayatana),或一团的十八界(18 dhatu),一团的因,一团的果,一团的无常法、苦法、无我法及不净法,这些知见是正见(samma ditthi),亦即是明智(vijja bana)。若无如此正确地知见,而视非有情及有情为男人、女人、人、有情、人类、天神、梵天、金、银、树、水、地、森林、高山等等,或视他(它)们为常、乐、我及净,这即是邪见,亦即是无明。

   为了更易于明白何以说无明即是痴,即是邪见(avijja =moha=miccha ditthi),以下会进一步解释两种我见(atta ditthi)。

  两种我见(Atta Ditthi)

  我见有两种,即(1)世间通称我(loka samabba atta,世间共认的我见)及(2)外道所持之我见(miccha ditthi, atta ditthi)。

   (1)世间通称我:世人视(持此见)有情为男人、女人、人、有情、人类、天神、梵天、水牛、牛、动物等等;及视非有情为金、银、田地、屋子、树、水、土、森林、高山等等。对于能够外观的禅修者,若他辨明非有情的四界,他将会只看到极微粒子,即色聚(rupa kalapa)。若再以慧眼去辨别这些色聚,他即会看到只有(i)由火界制造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色(utuja ojatthamaka rupa),及(ii)时节生声九法色(utuja saddanavaka rupa)。因此,若人知见这些非有情为一团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色及时节生声九法色,此知见是正确的。若知见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及不净,此知见是正确的。若视它们为金、银等等,此知见是错的。若错认或接受它们为金、银等等,此认知或接受亦是错的。这即是世间共认的我见。

   (2)外道所持之我见又可再分为两种,即(a)至上我见(parama atta ditthi)及(b)灵魂我见(jiva atta ditthi)。

  (a)至上我见:认为(持有此邪见)有个创世主创造了整个世界及一切有情。

  (b)灵魂我见:认为(持有此邪见)每一个有情里都存有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灵魂。

   痴与邪见:痴是错知三十一界里的有情与非有情为常、乐、我及净。邪见是持有认为三十一界里的有情与非有情为常、乐、我及净的邪见。

  四个瞋因组心所:

   (8)瞋(dosa):粗野与残暴的心= 想要破坏。

   (9)嫉(issa):妒嫉他人的财富与荣誉。

  (10)悭(macchariya):隐藏自己的财富;不能忍受与他人分享。

   (11)恶作(kukkucca,追悔):

   (a)追悔造了恶业,做了恶行。

   (b)追悔应造的善业未造,应做的善行未做。

  两个有行心所(Sasankharika Cetasika)

   (12)昏沉(thina):心软弱无力;不愉快与不热忱。

  (13)睡眠(middha):相应的心所软弱无力,不愉快与不热忱。

  一个痴因组心所

   (14)疑(vicikiccha):怀疑以下八项:

   (i)真实的佛陀,

   (ii)真实的法,

   (iii)真实的僧团,

   (iv)戒、定与慧三学,

   (v)过去世,即过去蕴,

   (vi)未来世,即未来蕴,

  (vii)过去世与未来世两者,即过去蕴与未来蕴,

   (viii)缘起,即十二因缘。

  (注:对业及其果的怀疑被包括在对缘起怀疑之内。)

  二十五个美心所(25 Sobhana Cetasika)

   二十五个美心所详分为:

   (A)十九个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na sadharana cetasika)。

   (B)三个离心所(virati cetasika)。

   (C)两个无量心所(appamabba cetasika)。

   (D)一个慧根心所(pabbindriya cetasika)。

  (A)十九个遍一切美心心所:

  (1)信(saddha):没有前述疑心所的八项怀疑,深心信受,如:

  (i)当取佛陀的功德为目标时,它即是对佛陀的功德有信心。

  (ii)当取法的功德为目标时,它即是指对法的功德有信心。

  (iii)当取僧的功德为目标时,它即是指对僧的功德有信心。

  (iv)当取戒学为目标时,它即是指对戒学有信心。在修习禅那定时,即是指对定学有信心。在如实知见究竟名色法时,即是对慧学有信心。

   (v)在辨明过去蕴时,即是对过去有信心。

   (vi)在辨明未来蕴时,即是对未来有信心。

  (vii)在辨明过去蕴与未来蕴时,即是对过去与未来有信心。

   (viii)在辨别十二因缘时,即是对缘起有信心。

  (2)念(sati):不像漂浮的葫芦,而像沉入水里的

  石头;它令相应的心及心所「沉入」相关的善所缘,如佛、法等;心稳定警觉所缘,不忘所缘。

  (3)惭(hiri):对恶法与恶行感到羞耻。

   (4)愧(ottappa):对恶法与恶行感到害怕。

  (5)无贪(alobha):心不执着于「世间」(loki)所缘,即不执着它为「我、我的」。

  (注:「世间」所缘是指禅修者所采用的任何禅修目标。)

  (6)无瞋(adosa):心对所缘不粗野及无暴力;不想破坏。

  (7)中舍性(tatramajjhattata):保持心对所缘中舍(令相应心及心所对所缘可持适中而不偏,离我慢与昏沉睡眠);以舍看待所缘。

   (8)身轻安(kayapassaddhi):诸心所轻安。

   (9)心轻安(cittapassaddhi):心识轻安。

   (10)身轻快性(kayalahuta):诸心所轻快。

   (11)心轻快性(cittalahuta):心识轻快。

   (12)身柔软性(kayamuduta):诸心所柔软。

   (13)心柔软性(cittamuduta):心识柔软。

  (14)身适应性(kayakammabbata):诸心所适应。

   (15)心适应性(cittakammabbata):心识适应。

   (16)身练达性(kayapagubbata):诸心所练达。

   (17)心练达性(cittapagubbata):心识练达。

   (18)身正直性(kayujukata):诸心所正直、不

   虚伪、不欺骗。

  (19)心正直性(cittujukata):心识正直、不虚伪与欺骗。

   (欺骗(maya):掩饰自己的恶行、错误。虚伪(satheyya):展示自己所无的品德、素质。)

  (译注:在第8,10,12,14,16,18项里的身是指心所。)

  (B)三个离心所:

  (1)正语(samma vaca):远离与谋生无关的四恶语(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不说恶语。

  (2)正业(samma kammanta):远离与谋生无关的三身恶行;不造身恶行。

  (3)正命(samma…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提资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