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之光▪P36

  ..續本文上一頁,由于他教導許多已證得阿羅漢果的學生,阿羅漢智慧所知的,他也好像懂,所以他以爲他自己是阿羅漢。他不是一個對經教無知識的人。換句話說,他認定自己已斷一切煩惱,而實際上這些煩惱潛伏了六十年。他具有某些程度的堅強知識,能令煩惱潛伏。所以他結論自己堅強的知識即是以涅槃爲所緣的道智、果智的智慧。因此,關于此事,由于能准確地知道、判定的佛陀已入涅槃,現代的聖者又少,禅修者需要多年檢驗自己以知道自已是否是聖者。

   有些人可能會說他們證入果等至(phala samapatti)。他們說出他們的經驗:「所有的名色消滅,我完全不知道什麼了」。有些人是真的,但不是每個人。因此有必要依據經教來檢驗是否真的證入果等至。在這情況下,「聖者」必須觀察道與果(magga & phala)。如果在解釋果等至之前先解釋道與果,你會較好理解。證得道果智的聖者能夠檢查在所證的道智中,有多少個名法及多少個道支。如果他在觀察色法的無常相,或苦相,或無我相時證得道智,那麼在他的道智中將有叁十七名法、八道支。如果他在觀察第二禅名法的無常相,或苦相,或無我相時證得道智,則有叁十五名法,因爲無尋、伺。

   以上所說的叁十七名法稱爲「信慧」(saddha pabba)組,即十叁通一切心心所(abbasamana),十九遍一切美心所(sobhana sadharana)、一慧根心所(pabbindriya),共叁十叁。如果加上識,即成叁十四。加上叁個離心所(viratiyo)即正語、正業與正命,即成叁十七名法。不過在第二禅,由于無尋、伺,只有叁十五名法;從道支來看,由于無尋而無正思惟,所以只有七道支。如果他在觀察第叁禅名法的無常相,或苦相,或無我相時證得道智,因爲無喜,所以只有叁十四名法。同樣的只有七道支,因爲無尋。如果在觀察第四禅名法時證得道智,有叁十四名法,因爲無尋、伺、喜,而有舍及一境性。因此,禅修者可以算出在所證的道與果中有多少名法。他可准確地知道道支。如果有八道支,那就是八;如果有七道支,那就是七。禅修者可以准確地檢查以知道他證得道智的方式──以觀察無常相,或苦相,或無我相;觀察色法或名法;欲界名法,或初禅名法,或第二禅名法,或第叁禅名法,或第四禅名法,禅修者可以准確地檢查出來。

   當他開始練習進入果等至時,他應該做甚麼?這述于《清淨道論》第二冊第叁四叁頁﹙緬甸版﹚:Phalasamapattikena hi ariyasavaka rahogatena patisallinena udayabbayapasena savkhara vipassitabba.﹙Vsm, XXIII, 10﹚「欲入果定的聖弟子,當至空閑處與寂靜處,依生滅等而觀諸行。」 欲證入果等至的聖者應該至寂靜處禅修。對行法(savkhara dhamma)以觀察生滅的方法修習毗婆舍那。他必須如是修習而令毗婆舍那從生滅智(udayabbaya bana)生起至壞智(bhavga bana),然後至更高的觀智。Tassa pavattanupubba vipassanassa savkhararammana gotrabhu bananantara phalasamapattivasena nirodhe cittam appeti.(Vism, XXIII, 10)「他的觀智次第轉起,在以諸行爲所緣的種姓智之後,由入果定而他的心安止于滅。」在禅修者即將到達果等至(phala samapatti)時,心路將如是生起:

  意門轉向→預備→近行→隨順→種姓

  manodvaravajjana→parikamma→upacara→anuloma→gotrabhu

  只有在這之後,果等至速行(phala samapatti javana)將生起許多剎那。在那時候的觀智以行法的滅爲所緣。這是較高的觀智。接下來的種姓智也同樣地以行法之滅爲所緣。

   此後,Phalasamapattivasena nirodhe cittam appeti.「由入果定而他的心安止于滅。」 果等至心(phala samapatti citta)固定在其所緣,即稱爲滅的無爲涅槃而生起,疏﹙subcommentary﹚解釋:Ariyassa phala jhanassa nibbane arammana bhute appanakarena pavatti. 依這說明,證入果等至、道心及果心是名法還存在的禅境嗎?他們存在。這不是一種名法消滅的等至。事實上,那時候有兩種法存在:所緣及觀察該所緣的智。此智即果等至的名法。果速行生起許多剎那。什麼是果等至名法的所緣呢?Nirodhe nibbane,即一切名色完全滅的涅槃。果等至以名色不存在的無爲涅槃爲所緣。作爲果等至心的所緣之涅槃沒有名色是正確的。不過,有果心存在,以名色不存在爲所緣。所以,這不是名法消滅的等至。這些應該加以區別。

   站在所緣的立場,是沒有名與色。關于名色不存在,如上所說,聖者可觀察道、果及涅槃。在觀察涅槃的階段,爲了確定,觀察涅槃是否有四界。如果他觀察到涅槃中沒有四界,那麼就可以確定了。爲什麼?因爲佛陀教導:Yatha ca apo pathavi tejo vayo na ghatati, etc....... 地、水、火、風,四界不能在涅槃生起。如果沒有四界,依四界生起的所造色存在嗎?完全不存在。由于色法不存在,依色法而生起的名法也不存在。名色完全消滅。他們于作爲所緣的無爲涅槃中消滅。無論如何,有果心,以名色消滅的無爲涅槃爲所緣。果心如何生起呢?他們依禅修者(覺悟沒有名色的無爲涅槃者)的心所依處(hadaya vatthu)生起。這樣的了解爲「證入果等至」。因此,果等至不是名法消滅的等至。

   無論如何,佛教中有名法消滅之等至,即滅等至 (nirodha samapatti)。在滅等至中,諸名法完全滅。什麼樣的人能夠進入滅等至呢?只有具八等至(四色禅那及四無色禅那)的阿那含及阿羅漢能夠進入滅等至。爲什麼他們進入滅等至呢?《清淨道論》第二冊第叁四七頁這樣解釋:Kasma samapajjantiti sankharanam pavattibheda ukkanthatva dittheva dhamme acittaka hutva ““nirodham nibbanam patva sukham viharissama””ti samapajjanti.(《清淨道論》第二十叁章,段叁○)「『爲甚麼入定』?因爲厭惡諸行的種種生滅轉起,想道:『即于現世而成爲無心,我將至于滅的涅槃而住于樂。』」 具八等至的阿那含及阿羅漢,由于厭倦行法的生滅,而進入滅等至。爲甚麼?因爲諸阿羅漢常住于處、界及緣起。佛陀在《七處善經》﹙Sattatthanakusala Sutta﹚教導這些(注釋書也提到這一點)。他們于處、界及緣起見行法的生滅。他們的念力堅固專注于行法的生滅,常常如是安住。由于常見行法的生滅,他們對行法感到厭倦,沒有想再見它們的意願。因爲這種厭倦的原故,他們以這樣的目的進入滅等至:「喜悅地進入、安住于諸名法消滅的滅等至,沒有識了知行法,這是比較好的」。

   因此,依上面的說明,acittaka hutva「成爲無心之後」。滅等至是名法消滅的等至。可是果等至不是名法消滅的等至。站在所緣的角度,涅槃沒有名法與色法是對的,但是有道心與果心生起,了知名色不存在的無爲涅槃。這些(道心與果心)是出世間心。經教中准確地指出須陀洹道心、斯陀含道心等中有多少名法。因此,這不是名法消滅的等至。

   區別它們(果等至與滅等至)是有必要的。今晚的開示是依據《大牧者經》(Maha Gopalaka Sutta),關系到阿羅漢果的證悟。對于已經得須陀洹道智或果智,首先從須陀洹道智或果智出來,然後以欲證更高果位的意願,觀察行法的無常相、苦相及無我相。依各自的波羅蜜,斯陀洹道果智、阿那含道果智及阿羅漢道果智將能在各自的毗婆舍那智之末逐一生起。如果他們生起,那麼就證得阿羅漢果。

  

   帕奧禅林簡介

  一、道場名稱與地址

  二、禅師

  叁、氣候

  四、飲食

  五、戒葎

  六、生活作息

  七、禅堂

  八、寮房

  九、住衆

  十、學程內容與方法

  十一、來帕奧禅林的注意事項

  (一)、攜帶物品。

  (二)、簽證問題

  

  一、道場名稱與地址

   帕奧禅林地址:

   Pha-Auk Tawya Zingyan Monastery

   Pha-Auk P.O.Mowlamyine,

   Mon State,Myanmar.

   Tel:95-3-222852.

   仰光連絡人:

   U Thet Tin

   30Myananda Lane,

   Yaankin P.O.Yangon,Myanmar.

   Tel:95-1-577213.

   毛淡棉連絡人:

   653 Lower Main Road,

   Mowlamyine,Myanmar.

   Tel:95-32-22132.

  二、禅師

   禅師六十五歲(1933年),四十四夏臘(1997年),身材不高,體形略胖且壯,但是身體並不很好,據說他每年得兩、叁次瘧疾和約有四十年的心髒病以及風濕病等。

   禅師早年出家,精通巴利叁藏及諸注釋,也背誦很多…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提資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