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观。
缘起支
《清净道论》(第二十章,段九)里有提及十二缘起支也包括在观禅的目标之内。
Sappaccaya namarupavasena tilakkhanam aropetva vipassana patipatiya aniccam dukkham anatta ti sammasanto vicarati.
这对《中部.根本五十经篇》的注释,也指示应根据观智的阶段,观照名色与它们的因的三相。
根据这些指示,在以智辨别诸缘起支的因果关系之后,禅修者应时而观照「因」的三相,时而观照「果」的三相,即轮流观照它们的无常、苦与无我。
修习观禅的禅修者应﹕
一、一时观内;
二、一时观外;对于这两者,又﹕
三、一时观色;
四、一时观名;
五、一时观因;
六、一时观果;
七、一时观无常;
八、一时观苦;
九、一时观无我;
十、一时观不净。
“Asubha bhavetabba ragassa pahanaya”(《自说语 。弥醯经》,Meghiya Sutta, Udana Pali)。在《弥醯经》里,佛陀指示修不净观以去除贪欲(raga);他也在《胜利经》(Vijaya Sutta )里指示修不净观以去除贪欲。在三相当中,不净「围跷」着苦随观,此观法应运用于现在五蕴。
再者,在三别轮流法教示(如《无我相经》)当中,佛陀也指示观照过去五蕴与未来五蕴。根据这些指示,禅修者应知道,他必须如观照现在五蕴般,观照过去与未来的五蕴。因此,他应该﹕
十一、一时观过去;
十二、一时观未来。(一共十二项)
这些是禅修者应该预先知道对于观禅的要点。再者,他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观照名色,如五蕴法、十二处法、十八界法、十二缘起支法等等。这本手册主要说明的是以名色法修观之法。]
道智与果等至
帕奥禅师 讲
缅译英:Bhikkhu Dhammasubho & others﹙净法比丘等﹚
英译中:Bhikkhu Kai Hong﹙开弘比丘﹚
在这阶段,有许多需要一而再地检验禅修者之处,因为根据诸禅修者的经验,有许多类似﹙涅槃﹚的经验发生在禅修者身上。禅修者应该检查自己是否有这些相似经验。站在导师的立场,他也一而再地检查他们。「须陀洹」只是一个名相概念。对经教多闻者知道「须陀洹」,但是不多闻者,就不易知道这是须陀洹道及须陀洹果,他在那个时候所知道的,就如同憍陈如尊者所知道的。
Atha kho ayasmato Kondabbassa virajam, vitamalam, dhammacakkhum udapadi: ““Yam kibci samudayadhammam sabbam tam nirodhadhamman””ti.「尔时,憍陈如尊者远离尘、垢,生法眼:『凡是生法,一切皆是灭法。』」「凡生起之法,皆消灭」这智慧于憍陈如尊者生起。接下来又如何呢?Atha kho ayasma Kondabbo ditthadhammo pattadhammo viditadhammo pariyogalhadhammo tinna-vicikiccho vikattakathamkatho vesarajjapatto.「尔时憍陈如尊者已见法、已得法、已知法、已深解法、已度疑、已断疑惑、已得无畏。」 所有如下的疑惑消除了:「四圣谛存在吗?有过去生吗?有未来生吗?有过去与未来生吗?现在果是由过去因所产生吗?现在因会产生未来果吗?较远的过去生会令较近的过去生生起吗?业会产生果报吗?」为甚么呢?因为他完全觉悟苦谛与集谛。他已觉悟了苦谛因集谛而生起。因此,他不再生起那些疑惑。他可以无畏地说﹙vesarajjapatta﹚四圣谛真实存在,而且可以实证之。﹙经文﹚只说到他具有这种能力或智慧。他是否生起「我已经成为须陀洹」的智慧呢?不。这名相只是一种假想法﹙pabbatti﹚,只有对经教多闻者能够知道它。
在那时候,有四圣谛之一的灭谛谓无为涅槃﹙asavkhata nibbana﹚。诸圣者晓得他们透过「所缘通达」﹙arammana pativedha﹚而透彻地觉悟灭谛。他们以「作用成就」﹙kicca siddhi﹚作「无痴通达」﹙asammoha pativedha﹚,透彻地觉悟其余的三圣谛,即苦圣谛、集圣谛及道圣谛。何谓「无痴通达」?以作用﹙kicca﹚去除痴﹙moha﹚﹙覆蔽四圣谛,令不如实知﹚,即「无痴通达」。此圣者能够随时逐一观察以十一种形式存在的五蕴﹙过去、现在、未来、内、外……﹚。因为圣道﹙ariya magga﹚的生起具有去除覆蔽如实知五蕴之痴。由于没有覆蔽如实知五蕴之痴,觉悟是完全自动的。他能够随时观察集谛﹙samudaya sacca﹚与缘起﹙paticca samuppada﹚,因为能覆蔽集谛之痴被圣须陀洹道﹙ariya sotapatti magga﹚消除了。
如果有人以为自己是须陀洹,他应该以「试金石检验黄金」﹙这表示把一块黄金在一种作检验用的石头上划一划,专家可从黄金留在试金石上的痕迹,判断黄金的真伪。﹚问自己:「我是否已经觉悟以十一种形式存在的苦谛呢?──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远、近?」问自己是否已经觉悟连贯三世的缘起?是透过自己的经验仰或透过他人的语言文字?如果他知道只是透过他人的语言文字而不是自己的经验,他是须陀洹吗?《大因缘经》﹙Maha Nidana Sutta﹚的注说:Sotapannanabca nama paccayakaro uttanakova hutva upatthati.「所谓须陀洹者,缘相明显之后现起。」如果他是一位须陀洹,那么他将清楚地了解称为paccayakaro﹙缘相﹚的缘起。这是一个要考虑经教诠释的阶段。即然须陀洹道智具有破除覆蔽四圣谛的痴的力量,那么以这「试金石」检验自己。如果如是检验自己,则他能够知道自己是否是须陀洹。
只有拥有经教的知识,他才能了解「我是须陀洹」。无论如何,在那时候﹙证悟﹚,他知道些甚么呢?他以「所缘通达」知道名色完全灭,即无为涅槃所缘。他自己了解他是否有觉悟涅槃。在那时候,他具有这种智慧。
一位好像已证得须陀洹道的禅修者应做甚么呢?他应该一而再地作决意﹙adhitthana﹚以知真伪。如果当禅修者作决意「愿觉悟涅槃一小时」、「愿觉悟涅槃二小时」……,便即刻可以见到涅槃,那么便可以推论他真的觉悟涅槃了。如是推论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那是甚么呢?
Maggam phalabca nibbanam
Paccavekkhati pandito
Hine kilese sese ca
Paccavekkhati va nava
智者善观察:道、果及涅槃,
或者亦观察:断烦恼、残余。
以上述于《摄阿毗达磨义论》﹙Abhidhammattha Savgaha; 英译本A Manual of Abhidhamma, 作者Ven. Narada, p. 414.﹚,与注释书一致,有五种「观察速行心路」﹙paccavekkhana javana vithi﹚:
一、观察道的心路
二、观察果的心路
三、观察涅槃的心路
四、观察已断烦恼的心路
五、观察未断烦恼的心路
五者之中,观察道、果及涅槃的心路可于每一圣者生起。观察未断烦恼和已断烦恼的观心路可于对经教多闻的圣者生起。有提到这两种观察可于或不于对经教无知识的圣者生起。依于这说明,为了知道哪些烦恼已断,哪些烦恼未断,观察名色中,以色所缘为对象,属于善法的善速行及属于不善法的不善速行。在那时候,禅修者自己知道那些不善法无法被观察到,因为它们己被断除。
这样检验还不够。雷地禅师﹙Ledi Sayadaw﹚建议至少观察三年,因为像摩诃那伽大长老﹙Maha Naga Maha Thera﹚的情况可能发生。摩诃那伽大长老自以为证得阿罗汉果长达六十年。他的学生法施长老﹙Dhammadinna Thera﹚住在另一个地方。有一天,他思惟他的老师是否已证得阿罗汉果,便以神通去观察,居然发现他的老师还是凡夫。接着他思惟如果他不去见老师,老师将未证道、果、涅槃,而以凡夫身去世。于是他便以神通乘虚空飞至老师之处。到了之后,向老师敬礼,作其应尽之义务。在互相问候之后,老师问他为何到访。他回答到访之目的是为了请示问题。他问了一千个阿罗汉可以回答的问题,老师当时便能够回答所有的问题。这表示老师像是一位阿罗汉。
于是法施长老问老师是否还可以作神变,老师回答可以。首先他请老师变化出一头大白象。老师做到了。他进而请老师令大白象朝他们的方向奔跑,把鼻子放在口内,发出可怕的声音。老师都能够做到这些。当大白象真的往他们的方向奔跑,摩诃那伽大长老开始逃跑。法施长老拉着他的袈裟,问:「尊者,阿罗汉还有恐惧吗?」于是他知道自己还是凡夫。诸阿罗汉已断所有的烦恼,包括瞋﹙dosa﹚。现在摩诃那伽大长老了解到他还有瞋,表现为恐惧。他靠近法施长老,请他教导业处。法施长老教导他三十二身分业处。听说他不久便证得阿罗汉果了。在摩诃那伽大长老这个例子…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