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之光▪P34

  ..续本文上一页五、没有知见过去与未来世名色之因

   有些人教导只观照正当生起及明显之法,如此他们只是依据(甲)项《注释》与《疏钞》的解释,而没有参考(乙)项疏钞的解释。根据对〈相应部‧六处品‧不通解经〉(Samyutta Nikaya , Salayatana vagga , Aparijanana sutta )的疏钞,禅修者应以三遍知透彻地辨别及观照一切色法与名法。

  应该遵照的规则

   由于三别轮流法的教导(teparivatta dhamma dasana,如《无我相经》)与上述的注释及疏钞的指示,是观照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等等一切行法(名色与因果)。有人可能会问:应当跟从那一种方法与规则修习禅观?在《殊胜义注》(Atthasalini)与《清净道论》(第二十一章,段八三)有关「至出起观」的篇章里,有提及应遵照的规则。以下是《殊胜义注》中的批注﹕Idhekacco aditova ajjhattam pabcasu khandhesu abhinivisati, abhinivisitva te aniccadito passati . Yasma pana na(略)……。

   「辨别」(abhinivesa)是指在修观之前,应以智辨别名色的名色分别智。举例来说,以先辨别色法进而修习观禅即是色辨别(rupa abhinivesa),对于其它辨别亦可以此类推。辨别作为观智目标的行法(即苦谛与集谛 )亦称为「辨别」。出世间圣道能以下列的方式出起(出现 )﹕

   一、始于观照内(内行法),它从内(内行法)出起

   二、始于观照内,它从外(外行法)出起

   三、始于观照外,它从外出起

   四、始于观照外,它从内出起

   五、始于观照色,它从色出起

   六、始于观照色,它从名出起

   七、始于观照名,它从名出起

   八、始于观照名,它从色出起

   九、从五蕴出起

   (一)在此教法里,有些禅修者始于辨别内五蕴,进而轮流观照内五蕴的三相。然而,只对内五蕴修观是不能令「至出起观」(vutthanagamini vipassana,即从行法出起,而趣向涅槃)与道心路过程 (magga vithi )生起的,他必须也观照外五蕴。因此,在辨别他人的五蕴与非有情的无执取行法之后,他应轮流观照外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禅修者应一时观照内行法的三相,一时观照外行法的三相。在如此观照内行法时,他的观智与圣道相接(意即圣道智在观智的末端生起),这被称为「始于观照内,它从内出起」。

  (至出起观是从行法出起(出来)而趣向无为涅槃的「观心路过程」,这即是称为达顶观(sikhapatta vipassana)的行舍智、随顺智与种姓智。)

   (二)、另一个方式﹕禅修者始于观照内,进而交替地观内与观外,当他正在观外时,观智与圣道相接,这即是「始于观照内,它从外出起」。

   (三,四)、始于观照外,它从外与内出起。(与第一和第二项类似,差别只是始于观照内。)

   (五)、(内外皆有名色两者)另有一人先修色业处(即辨别色法),进而观照四大界与二十四所造色的三相。然而,只观照色法是不能使到「至出起观」生起的,他必须也观照名法的三相。因此,在辨别受、想、行与识为「这是名法」之后,他应观照名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当他正在观照色法时,其观智与圣道智相接,这是「始于观照色,它从色出起」。

   (六)、若正在观照名法时,其观智与圣道智相接,这即是「始于观照色,它从名出起」。

   (七,八)、与第五和第六项类似,差别只是「始于观照名」。

   (九)、在观照「一切集起法终必坏灭」(Yam kibci samudaya dhammam, sabbam tam nirodha dhammam)后,至出起观智生起,这即是从五蕴出起。这是大慧利观(tikkha vipassaka maha pabba)比丘之禅观。

  注释所说的,从容易辨别的名色法开始修习观禅是针对已成功修完五摄受,而正当转修思惟智者而言。如疏钞给予的澄清,在对于辨别的名色法修习思惟智之后,禅修者必须进而运用种种技巧,令不清晰的名色法娈得清晰,然后再观照它们的三相,这是因为﹕

   一、只观照色法是不可能证悟圣道的

   二、只观照名法(四名蕴)是不可能证悟圣道的

   三、只观照内五蕴是不可能证悟圣道的

   四、只观照外五蕴是不可能证悟圣道的

  应该注意的要点

   修观禅时应(轮流地观照)﹕

   一、一时观内(内五蕴)

   二、一时观外(外五蕴)

   三、一时观色(四大界与所造色)

   四、一时观名(四名蕴)

   五、一时观无常相

   六、一时观苦相

   七、一时观无我相

   应注意修习观禅的方法,并不是毫不分别概念与究竟法,及随心所欲地观照任何正在生起的法。换言之,概念并非观禅的目标,只有究竟法才是观禅的真正目标。

  三相

   (一)、在以智辨别行法的生灭本质之后,某些禅修者开始观照它们为无常为修观。但只观无常是不能够达到至出起观生起的,他必须也辨别行法受到生灭压迫的本质,而观它们为苦;及辨别它们没有不坏灭的实质,而观它们为无我。因此,他必须也观照苦与无我。若当他正在观照行法为无常时至出起观生起,那他即是「始于观照无常,从无常出起」。

   (二,三)、若当他正在观照苦时至出起观生起,那即是「始于观照无常,从苦出起」。若他正在观照无我时至出起观生起,那即是「始于观照无常,从无我出起」。

  对始于观照苦与无我的出起亦可以此类推。

  根据上述的注释 ,禅修者必须轮流地观照行法 ﹕

   一、一时为无常;

   二、一时为苦;

   三、, 一时为无我。

  无我之光

   无论是否有佛出世,无常与苦相都会显现于世间,然而如果没有佛出世,无我相是不会显现于世间的,只有在有佛出世时,无我相才会显现。即使是智者,如拥有大神通的色拉邦(Sarabhavga)菩萨(编按:释尊的前生),也只能教示法为无常与苦,而不能教示无我。若此智者能教示行法为无我,其弟子或听众就可能证悟圣道果智。诚然,除了「知一切性正等正觉者」(Sabbabbuta Sammasambuddha)之外, 说示无我相并不在任何人或有情的能力之内,所以无我相并不是显著的相。佛陀把无我相连同(一)无常相,或(二)苦相,或(三)无常与苦相两者一起教。

  Nanadhatuyo vinibbhujitva ghanavinibbhoge kate anattalakkhanam yathavasarasato upatthati. (Vibhavga-atthakatha, 2, p.46;Vsm,2,p.276)若能够辨别每个色界(rupa dhatu)与名界(nama dhatu),逐一地破除色密集与名密集,直到知见究竟法,无我相(无我之光)就会如实地呈现于禅修者的智慧中。

  只在有能力逐一地辨别色聚与名聚里究竟界的相、作用(味)、现起与近因(足处)时,色密集与名密集才能被破除。只有破除密集之后,禅修者才能证得究竟智。也只有如此,无我之光才能明亮与相符地生起,而且只有在观照无常、苦、无我至非常清晰时,他才能证悟圣道。

  因此,如果有人教导的方法,含有以下的观念﹕

   一、不必要看到色聚与名聚;

   二、弟子(savaka,声闻)不能够看到色聚与名聚;

   三、弟子不能够分别色聚与名聚;

   四、弟子不能辨别佛陀所教的究竟色与究竟名;

   五、只有知一切性正等正觉者才能知见佛陀所教的名 色法,这只是属于佛陀的能力范围;

   六,只有阿罗汉才能知见这些名色法。

   他的教示已乖离了正道,这不是没有经典依据的。只有在能够分别色聚与名聚时,禅修者才能证得究竟观智。应注意:只有通过究竟界才能证悟涅槃,通过概念是不可能证得涅槃的。

  聚思惟观法与各别法观法

   Samuhagahanavasena pavattam kalapasammasanam , phassadi ekekadhammagahanavasena pavatta anupadadhammavipassana (法集论复注Dhammasavgani-mulatika.,ⅠⅠ, p.109)

   有两种观法,即名为理法观的聚思惟观法(kalapa sammasana)和各别法观法(anupadadhamma vipassana)。依据名色法、五蕴法、十二处法、十八界法、缘起法等,把名色或行法分为两组,或五组,或十二组,或十八组,或十二组等,进而依照这些组别修观,即是称为聚思惟的理法观。(于此观法,取六处门与四十二身分里的色法整体为「色」,而轮流观照它的三相。同样的,禅修者必须也轮流观照过去、现在、未来、内与外整体的色法的三相。对于名法,他观照在一个心识剎那里的名法整体为「名」,或观它们为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对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等的观法,亦复如是。)

  逐一地对色聚里的每个色法(如地、水、火、风等)修观,及逐一地对在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每个名法(如触、受、想、思等)修观是为各别法观法。

  在这两种观法当中,《清净道论》(第二十章,段二)指示刚开始修观禅者应先修称为聚思惟的理…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提资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