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由于他教导许多已证得阿罗汉果的学生,阿罗汉智慧所知的,他也好像懂,所以他以为他自己是阿罗汉。他不是一个对经教无知识的人。换句话说,他认定自己已断一切烦恼,而实际上这些烦恼潜伏了六十年。他具有某些程度的坚强知识,能令烦恼潜伏。所以他结论自己坚强的知识即是以涅槃为所缘的道智、果智的智慧。因此,关于此事,由于能准确地知道、判定的佛陀已入涅槃,现代的圣者又少,禅修者需要多年检验自己以知道自已是否是圣者。
有些人可能会说他们证入果等至(phala samapatti)。他们说出他们的经验:「所有的名色消灭,我完全不知道什么了」。有些人是真的,但不是每个人。因此有必要依据经教来检验是否真的证入果等至。在这情况下,「圣者」必须观察道与果(magga & phala)。如果在解释果等至之前先解释道与果,你会较好理解。证得道果智的圣者能够检查在所证的道智中,有多少个名法及多少个道支。如果他在观察色法的无常相,或苦相,或无我相时证得道智,那么在他的道智中将有三十七名法、八道支。如果他在观察第二禅名法的无常相,或苦相,或无我相时证得道智,则有三十五名法,因为无寻、伺。
以上所说的三十七名法称为「信慧」(saddha pabba)组,即十三通一切心心所(abbasamana),十九遍一切美心所(sobhana sadharana)、一慧根心所(pabbindriya),共三十三。如果加上识,即成三十四。加上三个离心所(viratiyo)即正语、正业与正命,即成三十七名法。不过在第二禅,由于无寻、伺,只有三十五名法;从道支来看,由于无寻而无正思惟,所以只有七道支。如果他在观察第三禅名法的无常相,或苦相,或无我相时证得道智,因为无喜,所以只有三十四名法。同样的只有七道支,因为无寻。如果在观察第四禅名法时证得道智,有三十四名法,因为无寻、伺、喜,而有舍及一境性。因此,禅修者可以算出在所证的道与果中有多少名法。他可准确地知道道支。如果有八道支,那就是八;如果有七道支,那就是七。禅修者可以准确地检查以知道他证得道智的方式──以观察无常相,或苦相,或无我相;观察色法或名法;欲界名法,或初禅名法,或第二禅名法,或第三禅名法,或第四禅名法,禅修者可以准确地检查出来。
当他开始练习进入果等至时,他应该做甚么?这述于《清净道论》第二册第三四三页﹙缅甸版﹚:Phalasamapattikena hi ariyasavaka rahogatena patisallinena udayabbayapasena savkhara vipassitabba.﹙Vsm, XXIII, 10﹚「欲入果定的圣弟子,当至空闲处与寂静处,依生灭等而观诸行。」 欲证入果等至的圣者应该至寂静处禅修。对行法(savkhara dhamma)以观察生灭的方法修习毗婆舍那。他必须如是修习而令毗婆舍那从生灭智(udayabbaya bana)生起至坏智(bhavga bana),然后至更高的观智。Tassa pavattanupubba vipassanassa savkhararammana gotrabhu bananantara phalasamapattivasena nirodhe cittam appeti.(Vism, XXIII, 10)「他的观智次第转起,在以诸行为所缘的种姓智之后,由入果定而他的心安止于灭。」在禅修者即将到达果等至(phala samapatti)时,心路将如是生起:
意门转向→预备→近行→随顺→种姓
manodvaravajjana→parikamma→upacara→anuloma→gotrabhu
只有在这之后,果等至速行(phala samapatti javana)将生起许多剎那。在那时候的观智以行法的灭为所缘。这是较高的观智。接下来的种姓智也同样地以行法之灭为所缘。
此后,Phalasamapattivasena nirodhe cittam appeti.「由入果定而他的心安止于灭。」 果等至心(phala samapatti citta)固定在其所缘,即称为灭的无为涅槃而生起,疏﹙subcommentary﹚解释:Ariyassa phala jhanassa nibbane arammana bhute appanakarena pavatti. 依这说明,证入果等至、道心及果心是名法还存在的禅境吗?他们存在。这不是一种名法消灭的等至。事实上,那时候有两种法存在:所缘及观察该所缘的智。此智即果等至的名法。果速行生起许多剎那。什么是果等至名法的所缘呢?Nirodhe nibbane,即一切名色完全灭的涅槃。果等至以名色不存在的无为涅槃为所缘。作为果等至心的所缘之涅槃没有名色是正确的。不过,有果心存在,以名色不存在为所缘。所以,这不是名法消灭的等至。这些应该加以区别。
站在所缘的立场,是没有名与色。关于名色不存在,如上所说,圣者可观察道、果及涅槃。在观察涅槃的阶段,为了确定,观察涅槃是否有四界。如果他观察到涅槃中没有四界,那么就可以确定了。为什么?因为佛陀教导:Yatha ca apo pathavi tejo vayo na ghatati, etc....... 地、水、火、风,四界不能在涅槃生起。如果没有四界,依四界生起的所造色存在吗?完全不存在。由于色法不存在,依色法而生起的名法也不存在。名色完全消灭。他们于作为所缘的无为涅槃中消灭。无论如何,有果心,以名色消灭的无为涅槃为所缘。果心如何生起呢?他们依禅修者(觉悟没有名色的无为涅槃者)的心所依处(hadaya vatthu)生起。这样的了解为「证入果等至」。因此,果等至不是名法消灭的等至。
无论如何,佛教中有名法消灭之等至,即灭等至 (nirodha samapatti)。在灭等至中,诸名法完全灭。什么样的人能够进入灭等至呢?只有具八等至(四色禅那及四无色禅那)的阿那含及阿罗汉能够进入灭等至。为什么他们进入灭等至呢?《清净道论》第二册第三四七页这样解释:Kasma samapajjantiti sankharanam pavattibheda ukkanthatva dittheva dhamme acittaka hutva ““nirodham nibbanam patva sukham viharissama””ti samapajjanti.(《清净道论》第二十三章,段三○)「『为甚么入定』?因为厌恶诸行的种种生灭转起,想道:『即于现世而成为无心,我将至于灭的涅槃而住于乐。』」 具八等至的阿那含及阿罗汉,由于厌倦行法的生灭,而进入灭等至。为甚么?因为诸阿罗汉常住于处、界及缘起。佛陀在《七处善经》﹙Sattatthanakusala Sutta﹚教导这些(注释书也提到这一点)。他们于处、界及缘起见行法的生灭。他们的念力坚固专注于行法的生灭,常常如是安住。由于常见行法的生灭,他们对行法感到厌倦,没有想再见它们的意愿。因为这种厌倦的原故,他们以这样的目的进入灭等至:「喜悦地进入、安住于诸名法消灭的灭等至,没有识了知行法,这是比较好的」。
因此,依上面的说明,acittaka hutva「成为无心之后」。灭等至是名法消灭的等至。可是果等至不是名法消灭的等至。站在所缘的角度,涅槃没有名法与色法是对的,但是有道心与果心生起,了知名色不存在的无为涅槃。这些(道心与果心)是出世间心。经教中准确地指出须陀洹道心、斯陀含道心等中有多少名法。因此,这不是名法消灭的等至。
区别它们(果等至与灭等至)是有必要的。今晚的开示是依据《大牧者经》(Maha Gopalaka Sutta),关系到阿罗汉果的证悟。对于已经得须陀洹道智或果智,首先从须陀洹道智或果智出来,然后以欲证更高果位的意愿,观察行法的无常相、苦相及无我相。依各自的波罗蜜,斯陀洹道果智、阿那含道果智及阿罗汉道果智将能在各自的毗婆舍那智之末逐一生起。如果他们生起,那么就证得阿罗汉果。
帕奥禅林简介
一、道场名称与地址
二、禅师
三、气候
四、饮食
五、戒葎
六、生活作息
七、禅堂
八、寮房
九、住众
十、学程内容与方法
十一、来帕奥禅林的注意事项
(一)、携带物品。
(二)、签证问题
一、道场名称与地址
帕奥禅林地址:
Pha-Auk Tawya Zingyan Monastery
Pha-Auk P.O.Mowlamyine,
Mon State,Myanmar.
Tel:95-3-222852.
仰光连络人:
U Thet Tin
30Myananda Lane,
Yaankin P.O.Yangon,Myanmar.
Tel:95-1-577213.
毛淡棉连络人:
653 Lower Main Road,
Mowlamyine,Myanmar.
Tel:95-32-22132.
二、禅师
禅师六十五岁(1933年),四十四夏腊(1997年),身材不高,体形略胖且壮,但是身体并不很好,据说他每年得两、三次疟疾和约有四十年的心脏病以及风湿病等。
禅师早年出家,精通巴利三藏及诸注释,也背诵很多…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