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觀。
緣起支
《清淨道論》(第二十章,段九)裏有提及十二緣起支也包括在觀禅的目標之內。
Sappaccaya namarupavasena tilakkhanam aropetva vipassana patipatiya aniccam dukkham anatta ti sammasanto vicarati.
這對《中部.根本五十經篇》的注釋,也指示應根據觀智的階段,觀照名色與它們的因的叁相。
根據這些指示,在以智辨別諸緣起支的因果關系之後,禅修者應時而觀照「因」的叁相,時而觀照「果」的叁相,即輪流觀照它們的無常、苦與無我。
修習觀禅的禅修者應﹕
一、一時觀內;
二、一時觀外;對于這兩者,又﹕
叁、一時觀色;
四、一時觀名;
五、一時觀因;
六、一時觀果;
七、一時觀無常;
八、一時觀苦;
九、一時觀無我;
十、一時觀不淨。
“Asubha bhavetabba ragassa pahanaya”(《自說語 。彌醯經》,Meghiya Sutta, Udana Pali)。在《彌醯經》裏,佛陀指示修不淨觀以去除貪欲(raga);他也在《勝利經》(Vijaya Sutta )裏指示修不淨觀以去除貪欲。在叁相當中,不淨「圍跷」著苦隨觀,此觀法應運用于現在五蘊。
再者,在叁別輪流法教示(如《無我相經》)當中,佛陀也指示觀照過去五蘊與未來五蘊。根據這些指示,禅修者應知道,他必須如觀照現在五蘊般,觀照過去與未來的五蘊。因此,他應該﹕
十一、一時觀過去;
十二、一時觀未來。(一共十二項)
這些是禅修者應該預先知道對于觀禅的要點。再者,他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觀照名色,如五蘊法、十二處法、十八界法、十二緣起支法等等。這本手冊主要說明的是以名色法修觀之法。]
道智與果等至
帕奧禅師 講
緬譯英:Bhikkhu Dhammasubho & others﹙淨法比丘等﹚
英譯中:Bhikkhu Kai Hong﹙開弘比丘﹚
在這階段,有許多需要一而再地檢驗禅修者之處,因爲根據諸禅修者的經驗,有許多類似﹙涅槃﹚的經驗發生在禅修者身上。禅修者應該檢查自己是否有這些相似經驗。站在導師的立場,他也一而再地檢查他們。「須陀洹」只是一個名相概念。對經教多聞者知道「須陀洹」,但是不多聞者,就不易知道這是須陀洹道及須陀洹果,他在那個時候所知道的,就如同憍陳如尊者所知道的。
Atha kho ayasmato Kondabbassa virajam, vitamalam, dhammacakkhum udapadi: ““Yam kibci samudayadhammam sabbam tam nirodhadhamman””ti.「爾時,憍陳如尊者遠離塵、垢,生法眼:『凡是生法,一切皆是滅法。』」「凡生起之法,皆消滅」這智慧于憍陳如尊者生起。接下來又如何呢?Atha kho ayasma Kondabbo ditthadhammo pattadhammo viditadhammo pariyogalhadhammo tinna-vicikiccho vikattakathamkatho vesarajjapatto.「爾時憍陳如尊者已見法、已得法、已知法、已深解法、已度疑、已斷疑惑、已得無畏。」 所有如下的疑惑消除了:「四聖谛存在嗎?有過去生嗎?有未來生嗎?有過去與未來生嗎?現在果是由過去因所産生嗎?現在因會産生未來果嗎?較遠的過去生會令較近的過去生生起嗎?業會産生果報嗎?」爲甚麼呢?因爲他完全覺悟苦谛與集谛。他已覺悟了苦谛因集谛而生起。因此,他不再生起那些疑惑。他可以無畏地說﹙vesarajjapatta﹚四聖谛真實存在,而且可以實證之。﹙經文﹚只說到他具有這種能力或智慧。他是否生起「我已經成爲須陀洹」的智慧呢?不。這名相只是一種假想法﹙pabbatti﹚,只有對經教多聞者能夠知道它。
在那時候,有四聖谛之一的滅谛謂無爲涅槃﹙asavkhata nibbana﹚。諸聖者曉得他們透過「所緣通達」﹙arammana pativedha﹚而透徹地覺悟滅谛。他們以「作用成就」﹙kicca siddhi﹚作「無癡通達」﹙asammoha pativedha﹚,透徹地覺悟其余的叁聖谛,即苦聖谛、集聖谛及道聖谛。何謂「無癡通達」?以作用﹙kicca﹚去除癡﹙moha﹚﹙覆蔽四聖谛,令不如實知﹚,即「無癡通達」。此聖者能夠隨時逐一觀察以十一種形式存在的五蘊﹙過去、現在、未來、內、外……﹚。因爲聖道﹙ariya magga﹚的生起具有去除覆蔽如實知五蘊之癡。由于沒有覆蔽如實知五蘊之癡,覺悟是完全自動的。他能夠隨時觀察集谛﹙samudaya sacca﹚與緣起﹙paticca samuppada﹚,因爲能覆蔽集谛之癡被聖須陀洹道﹙ariya sotapatti magga﹚消除了。
如果有人以爲自己是須陀洹,他應該以「試金石檢驗黃金」﹙這表示把一塊黃金在一種作檢驗用的石頭上劃一劃,專家可從黃金留在試金石上的痕迹,判斷黃金的真僞。﹚問自己:「我是否已經覺悟以十一種形式存在的苦谛呢?──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勝、遠、近?」問自己是否已經覺悟連貫叁世的緣起?是透過自己的經驗仰或透過他人的語言文字?如果他知道只是透過他人的語言文字而不是自己的經驗,他是須陀洹嗎?《大因緣經》﹙Maha Nidana Sutta﹚的注說:Sotapannanabca nama paccayakaro uttanakova hutva upatthati.「所謂須陀洹者,緣相明顯之後現起。」如果他是一位須陀洹,那麼他將清楚地了解稱爲paccayakaro﹙緣相﹚的緣起。這是一個要考慮經教诠釋的階段。即然須陀洹道智具有破除覆蔽四聖谛的癡的力量,那麼以這「試金石」檢驗自己。如果如是檢驗自己,則他能夠知道自己是否是須陀洹。
只有擁有經教的知識,他才能了解「我是須陀洹」。無論如何,在那時候﹙證悟﹚,他知道些甚麼呢?他以「所緣通達」知道名色完全滅,即無爲涅槃所緣。他自己了解他是否有覺悟涅槃。在那時候,他具有這種智慧。
一位好像已證得須陀洹道的禅修者應做甚麼呢?他應該一而再地作決意﹙adhitthana﹚以知真僞。如果當禅修者作決意「願覺悟涅槃一小時」、「願覺悟涅槃二小時」……,便即刻可以見到涅槃,那麼便可以推論他真的覺悟涅槃了。如是推論之後,還需要進一步的檢驗。那是甚麼呢?
Maggam phalabca nibbanam
Paccavekkhati pandito
Hine kilese sese ca
Paccavekkhati va nava
智者善觀察:道、果及涅槃,
或者亦觀察:斷煩惱、殘余。
以上述于《攝阿毗達磨義論》﹙Abhidhammattha Savgaha; 英譯本A Manual of Abhidhamma, 作者Ven. Narada, p. 414.﹚,與注釋書一致,有五種「觀察速行心路」﹙paccavekkhana javana vithi﹚:
一、觀察道的心路
二、觀察果的心路
叁、觀察涅槃的心路
四、觀察已斷煩惱的心路
五、觀察未斷煩惱的心路
五者之中,觀察道、果及涅槃的心路可于每一聖者生起。觀察未斷煩惱和已斷煩惱的觀心路可于對經教多聞的聖者生起。有提到這兩種觀察可于或不于對經教無知識的聖者生起。依于這說明,爲了知道哪些煩惱已斷,哪些煩惱未斷,觀察名色中,以色所緣爲對象,屬于善法的善速行及屬于不善法的不善速行。在那時候,禅修者自己知道那些不善法無法被觀察到,因爲它們己被斷除。
這樣檢驗還不夠。雷地禅師﹙Ledi Sayadaw﹚建議至少觀察叁年,因爲像摩诃那伽大長老﹙Maha Naga Maha Thera﹚的情況可能發生。摩诃那伽大長老自以爲證得阿羅漢果長達六十年。他的學生法施長老﹙Dhammadinna Thera﹚住在另一個地方。有一天,他思惟他的老師是否已證得阿羅漢果,便以神通去觀察,居然發現他的老師還是凡夫。接著他思惟如果他不去見老師,老師將未證道、果、涅槃,而以凡夫身去世。于是他便以神通乘虛空飛至老師之處。到了之後,向老師敬禮,作其應盡之義務。在互相問候之後,老師問他爲何到訪。他回答到訪之目的是爲了請示問題。他問了一千個阿羅漢可以回答的問題,老師當時便能夠回答所有的問題。這表示老師像是一位阿羅漢。
于是法施長老問老師是否還可以作神變,老師回答可以。首先他請老師變化出一頭大白象。老師做到了。他進而請老師令大白象朝他們的方向奔跑,把鼻子放在口內,發出可怕的聲音。老師都能夠做到這些。當大白象真的往他們的方向奔跑,摩诃那伽大長老開始逃跑。法施長老拉著他的袈裟,問:「尊者,阿羅漢還有恐懼嗎?」于是他知道自己還是凡夫。諸阿羅漢已斷所有的煩惱,包括瞋﹙dosa﹚。現在摩诃那伽大長老了解到他還有瞋,表現爲恐懼。他靠近法施長老,請他教導業處。法施長老教導他叁十二身分業處。聽說他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了。在摩诃那伽大長老這個例子…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