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之光▪P5

  ..續本文上一頁知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息全身而出息』修習:『我止身行 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

   開始禅修時,先以舒適的姿勢坐下,然後嘗試于鼻子的下方(譯者:人中) 或鼻孔周圍的某部位覺知呼吸的進出。不要跟隨呼吸進入體內或外出,而只是于呼吸掃過及接觸嘴唇的上方或鼻孔周圍,覺知呼吸。如果你跟隨呼吸進入體內或外出,你將無法成就定。反之,如果你只是于呼吸最明顯的接觸點,覺知呼吸,則你將能夠發展及成就定。

   不要注意「自性相」(sabhava lakkhana)、「共相」(samabba lakkhana)或「禅相」(nimitta)的顔色。自性相指呼吸中四大本自的特征,即硬、粗、推、熱等等。共相指呼吸的無常、苦、無我。這表示不要注意「入、出、無常」,或「入、出、苦」或「入、出、無我」。只是覺知入出息的概念(concept)。呼吸的概念是安般念的所緣。這也是必須專注以發展定的所緣。當以這種方式專注于呼吸的概念,如果過去世曾修此禅法,曾修集諸波羅蜜,則將輕易地能專注于入息及出息。

   如果心無法輕易地專注于入息及出息,《清淨道論》指示以數息開始。這將協助定力的發展。你應該于每一呼吸之末端數,如「入、出、一;入、出、二;入、出、叁;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

   至少數至五,而不超過十。不過我們鼓勵你數至八,因爲這提醒你正在培育八正道。因此,應該依自己的意願,在五至十之間數選擇一個數目。然後再下定決心在這段時間內,不讓心漂浮到其它任何地方。只要平靜地覺知呼吸。當如此數息時,將發現能夠把心專注及只是平靜地覺知呼吸而已。

   如此專注至少半小時之後,應該繼續修習下一個步驟:

   一、長入息,知:「我在入息長,」;又長出息者,知:「我在出息長」。

   二、短入息,知:「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

   在此階段,必須對入出息的長短培育覺知。這裏的長或短,非指尺度上的長短,而是指時間的長短,自己應該知道多久的時間稱爲「長」,多久的時間稱爲「短」。在每一入出息都覺知時間的長短,將發覺有時呼吸的時間長,有時呼吸的時間短。在這階段,所應該做的──只是純粹如此的保持覺知,不應注意:入、出、長;入、出、短,而只是注意「入、出」同時覺知呼吸是長是短。你應該只是覺知呼吸進出掃過、接觸上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圍的時間長短。

   對于某些禅修者在這階段會有禅相(nimitta,定的相標)出現。不過,如果平靜地修習約一小時後,禅相仍然未生起,應該繼續進行下一個步驟:

   叁、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息全身而出息」。

   這裏,佛陀指示你持續不斷地從初至後,覺知整個呼吸(全息,whole breath )。訓練自己的心連續不斷從初至後地覺知呼吸。當你如是修習時,禅相可能會生起。如果禅相生起,不應該馬上轉移注意力至禅相,而應該繼續覺知呼吸。

   如果持續不斷從初到後,注意大約一小時而沒有禅相出現,應該換到下個步驟。

   四、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息全身而出息」。

   若要做到這一點,應決定使息平靜下來,並持續不斷從頭到尾地專注于息。不必刻意使用任何方法使息變得更爲平靜,因爲這樣將會使定力退失。在《清淨道論》裏提到的四種因素,能夠讓息平靜下來,即是:思惟、念慮、作意和觀察。因此,在這階段所需要做的是下定決心使息平靜下來,然後繼續地專注于息。以此方法修習,將會發覺息會更平靜,禅相也可能會出現。

   禅相即將生起之前,許多禅修者面對一些困難。大多數禅修者發現他們的呼吸變得非常微細,而且心不能清楚地覺知它。如果這現象發生,應該在最後所能覺知呼吸的那一點等待。

  省思自己並非沒有呼吸的人,你在呼吸,只是正念不夠強,不足以覺知呼吸而已。只有七種人不呼吸,即:「母胎之內,潛水者,無想者,死者,入第四禅定者,生居色、無色界者,入滅盡定者。」 而你不是其中任何一者。所以,其實你在呼吸,只是無足夠的正念覺知而已。

  不要刻意去改變呼吸──使它明顯,如果這麼做則無法培育定力。只要如實覺知呼吸,而如果呼吸不明顯,只需要于最後所能覺知它的地方等待它。你將發現,當如是運用「念」和「慧」,呼吸將再次生起。

   修習安般念所出現的禅相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是以舒適的感覺出現,例如:

   1‧棉花 取相

   2‧抽開的棉花 取相

   3‧氣流 取相

  4‧似晨星的亮光 取相和似相

  5‧明亮的紅寶石 似相

  6‧明亮的珍珠 似相

  有些人是以粗糙的感覺出現:

   7‧棉花樹幹 取相和似相

   8‧尖木 取相和似相

   9‧長繩、或細繩 取相和似相

   10‧花環 取相和似相

   11‧煙 取相和似相

   12‧蜘蛛綱 取相和似相

   13‧雲 取相和似相

   14‧蓮花 取相和似相

   15‧馬車的輪子 取相和似相

   16‧月亮 取相和似相

   17‧太陽 取相和似相

   像棉花一樣純白色的禅相大多數是取相,因爲取相大多數是不透明、不明亮的。當禅相明亮的像晨星,燦爛和透明時,這就是似相。當禅相像紅寶石或珠寶而不明亮時,那是取相,當它明亮或燦爛時就是似相。其它的形狀和顔色應該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了解。

   于不同的人生起不同形態的禅相,因爲這禅相是從「想」(sabba)生。不同的禅修者,對呼吸的不同「想」,即産生不同的禅相。雖然安般念只是一種業處,但它卻因人而異産生不同的禅相。

   當到達這階段,重要的一點:不要玩弄禅相,不要讓禅相消失,也不要故意改變它的形狀。若如此做,你的定力將停滯且無法提升,禅相可能會因此而消失。所以,當禅相首次出現時,不要把注意從呼吸轉移至禅相,如果這麼做,發現它會消失。

   如果發現禅相已穩定,而且心也很自然地緊系于它,此時就讓心專注于它。如果強迫心離開它,也有可能會失去定力。

   如果禅相出現在你面前遠處,就不要注意它,因爲它可能會消失。如果不注意它,而只是繼續專注于呼吸的接觸點,你會發現禅相將會于該處生起及持續。

   如果禅相于呼吸的接觸點出現,且保持穩定,該禅相似乎是呼吸,呼吸似乎便是禅相,其時便可忘記呼吸而只專注禅相。如此從呼吸轉移注意力至禅相,你將進步。當保持注意力專注于禅相,發現它變得越來越白,當它白得像棉花時,這便是「取相」(uggaha nimitta).

   你應該下定決心,保持平靜地專注于那白色的「取相」一小時、二小時、叁小時或以上,如果能夠保持專注于「取相」,一或二小時,應該會發現它變得清淨,光明及極明亮,此可稱之爲「似相」(patibhaga nimitta)。到了這階段,應該下決心及練習保持心專注于「似相」一小時、二小時或叁小時,直到成功。

   在這階段,將到達「近行定」或「安止定」。近行定是接近禅那及進入禅那之前的定。安止定是禅那之定。

   這兩種定都以「似相」爲所緣,所差別的是近行定的諸禅支未發展至完全強而有力。由于這緣故,「有分」 (bhavavga)可于近行定中生起,而禅修者可能落入「有分」。禅修者經驗這現象,會說一切都停止了,甚至他會以爲這就是涅槃。事實上,那時候「有分識」依然存在,心未停止,只是禅修者無足夠的能力省察它,因爲「有分識」很微細。

   爲了避免落入「有分識」,及繼續提升定力,你必須藉助于五根,即:信、精進、念、定、慧的力量促使心專注(鎖定)于似相。需要精進使心一次又一次地覺知「似相」,念不忘失「似相」,慧知「似相」。

  平衡五根

   這五根(信、精進、念、定、慧)就是五種調服心的力量,使心不乖離正道,而趣向定、慧及導向涅槃。

   五根中,信是正信有叁寶,有業有報,最重要的是相信佛陀確實已證入涅槃。因爲,若人缺乏正信的話,他將會放棄修禅;更重要的是相信佛陀的教法是由十個部分組成,即:四道、四果、涅槃及教理。佛法指示我們禅修道次第,所以在此階段最關鍵是對法的深信。

   「只是觀呼吸就能證得禅那嗎?」「上述所說的禅相有如棉花狀是取相,如透明的冰塊和玻璃就是似相,確實如此嗎?」如果這觀念愈來愈強,他懷疑今世不能證得禅定,也因爲類此觀念使他對佛法退失信心,也喪失修習禅定的信心。

   若人以安般念的業處修習禅定,必須要有堅強的信心。他應毫無懷疑、無妄想地修習安般念。若有系統地依照佛陀的教法,一定會證得禅那。

   無論如何,若信根力過強于所緣境,譬如修習安般念的業處,因信根…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提資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