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帕奧禅師開示▪P4

  ..續本文上一頁25:佛陀在《增支部》(Avguttara Nikaya)中開示修行慈心觀的十一種利益如下:

  「諸比丘,當慈心解脫被培育、開展、勤習、駕禦、奠基、建立、穩固與正確地修行時,可望得到十一種利益。那十一種利益呢?安穩地入睡;安穩地醒來;不作惡夢;爲人所愛;爲非人所愛;天神守護;不被火、毒藥與武器所傷害;心容易得定;相貌安詳;臨終不迷惑;若未能證得更高的成就,他將投生梵天界。」

  然而,只有在精通《無礙解道》(Patisambhidamagga)所記載的五百二十八種遍滿慈愛的方法之後,才能充分地得到這十一項利益。如果還未達到慈心禅那的階段,則只能獲得部份與有限的利益而已。對于已有禅那及還未有禅那這兩類禅修者而言,修行慈心觀的次第都是一樣的,但是修行的程度則因禅修者的意願而有差別。例如,以四種方式對自己散播慈愛幾分鍾之後,就散播慈愛給一位與自己相同性別而且是自己所敬愛的人。如果禅修者的目的只是要讓心情平靜下來,那麼當禅修者的心變得甯靜、柔和、安詳時,就可以換到另一位敬愛者。然而,如果禅修者的目標是要證得慈心禅那,那麼他必須持續地對那人培育慈愛,直到使定力提升到慈心第叁禅。然後才可以換到另一位敬愛者。如此逐一地對十位與自己同性的敬愛者培育慈愛,然後逐一地對與自己同性的十位親愛者、十位無愛憎差別者、十位厭惡者培育慈愛。

  然後應當破除人際之間的界限(未達到禅那者只能達到某種程度的效果,不能真正破除人際的界限):禅修者借著不斷地對自己、喜愛者(包括敬愛者在內)、無愛憎差別者、厭惡者培育慈愛,直到對他們的慈愛達到平等。然後對逐漸擴大範圍裏的各類衆生遍滿慈愛,即一切有情、一切有命者、一切生物、一切個人、一切個體、一切女性、一切男性、一切聖者、一切非聖者、一切天神、一切人類、一切惡道衆生。直到對無邊宇宙的無量衆生遍滿慈愛。然後逐一方向地對十方的衆生遍滿慈愛。達到慈心禅那的人能夠徹底地修行這些方法,清楚地照見這些對象,並且對他們培育強而有力的慈愛,使定力提升到第叁禅。然而,對于尚未達到禅那的禅修者而言,只能借著想象與善願來修行;盡管如此,如此修行時他還是在積累善業,能使他得到安詳的心情,有助于去除焦慮,得到安穩的睡眠。

  

  問26:請問在禅修中,什麼樣的狀況下稱爲墮入有分心?

  答26:當禅修者達到近行定(upacara Samadhi)的階段,而又不能維持定力時,特別容易察覺墮入有分心(bhavavga)的現象。那時他可能會感到心裏一片空白或者有片刻的時間心中一無所知。那是因爲在那片刻的時間裏沒有心路過程生起,只有有分心相續不斷地生滅。有分心在兩個心路過程之間生起許多次,它緣取前世臨死速行心的目標爲目標,那是過去的目標,不是現在的目標。除非已經修行到緣起法,否則禅修者無法覺知那個過去目標。由于不能察覺那個目標,所以禅修者覺得自己一無所知。這種現象稱爲墮入有分心,它既不是心不起念,也不是涅槃。

  根據佛陀所教導的《阿毗達摩藏》,在每一個心路過程之後通常都會有有分心生起。佛陀的心路過程之間有兩個有分心生起;舍利尊者的心路過程之間有十六個有分心生起;其它人的心路過程之間則有數不盡的有分心生起。盡管經常有這麼多的有分心在生滅,我們通常無法察覺它們。只有在心比較甯靜與專注時,尤其是在近行定的階段,才能清楚地覺察到有分心持續生起的現象,亦即所謂墮入有分心。

  當你經驗到墮入有分心的情況時,既不需要歡喜,也不需要沮喪,因爲這只是禅修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而已。你要做的只是繼續將心保持于禅修的目標。當你達到安止定的階段時,你的禅支就強得足以長時間維持定力,中間都不會墮入有分心。

  

  問27:請問睡眠中與定中有何不同?

  答27:當一個人熟睡無夢時,他的有分心(生命相續流)相續不斷地生滅。就人類而言,有分心剎那中的名法是欲界名法。當一個人作夢時,則是微弱的欲界意門心路過程生起作用。在定中的情況則不同,是色界或無色界的名法相續地生起。定中的色、無色界名法比夢中的欲界名法更高超殊勝。

  定中的心能夠深深地認取禅那的目標。有分心則取前世臨死速行心的目標爲目標,它無法像定心那樣深深地認取目標。夢中的微弱欲界意門心路過程則松散地取欲界的目標。這些是它們之間的差別。

  

  問28:何謂禅思?坐禅時須要禅思嗎?可否舉例說明?

  答28:禅思的巴利文是「jhayati」,是一個動詞,有兩個含意:一個含意是燒毀煩惱;另一個含意是透視禅修目標或深深地將心固定于禅修目標(,以便燒毀煩惱)。它的名詞是禅那(jhana)。禅那可分爲兩大類,即世間禅那與出世間禅那。世間禅那又可分爲兩種,即止禅禅那與觀禅禅那。這是禅那的廣義解釋。出世間禅那能夠永遠地去除煩惱;世間禅那則只能暫時地去除煩惱。這兩種去除煩惱的情況都稱爲燒毀煩惱,因此禅修時你需要運用禅思深深地將心固定于禅修目標,以期達到禅那。我將舉例說明:

  當禅修者修行止禅而進入初禅時,他的名法當中有五個禅支(尋、伺、喜、樂、一境性)存在。這五個禅支稱爲止禅禅那,它們能長時間地製止煩惱生起,如一小時、二小時、一天、二天等。當禅修者修行觀禅,觀照行法爲無常、苦、無我時,他的觀智通常與五個禅支相伴生起。這五個禅支稱爲觀禅禅那,它們也能長時間地製止煩惱生起。大龍大長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止禅禅那與觀禅禅那製止了煩惱,並且保持煩惱不生起長達六十年之久。

  當禅修者的觀智成熟時,就能以道智與果智體證涅槃。如果他在觀照欲界法或初禅法爲無常、苦或無我時體證涅槃,那麼他的聖道名法中有五個禅支存在。然而,如果他在觀照第二禅法爲無常、苦或無我時體證涅槃,則他的道智與叁個禅支(喜、樂、一境性)相伴生起。這些禅支能徹底無余地燒毀某些煩惱。當禅修者證得阿羅漢道時,與阿羅漢道智同時生起的禅支能徹底無余地燒毀其余的一切煩惱。這些禅支都是出世間禅那。

  因此,修行止禅與觀禅時都需要運用「禅思」(jhayati)──將心深深地固定于禅修的目標,以期燒毀煩惱。持續如此地修行,達到相當程度時,止行者就可能成就止禅禅那與觀禅禅那,觀行者就可能成就觀禅禅那。然後當他們的五根力量夠強及達到平衡時,就能成就出世間禅那而證得聖果。

  

  問29:請禅師詳細說明爲何在禅定中不能檢查禅支與修觀。何謂定外修觀?出定後檢查禅支是否就是定外修觀?

  答29:有叁種定,即剎那定(khanika-samadhi)、近行定(upacara-samadhi)、安止定(appana- samadhi)或禅那定(jhana-samadhi)。這叁種定的定力深度比較起來,安止定比近行定更深,近行定又比剎那定更深。只有從近行定或安止定出來之後才能檢查禅支或修行觀禅,這是因爲目標不同的緣故:禅支不能作爲近行定與安止定的目標;修行觀禅時所專注的目標也不是近行定與安止定的目標。

  當禅修者修行止禅,例如修行安般念時,他的近行定與安止定的目標是安般似相(anapana-patibhaga-nimitta),而不是禅支。專注于禅支無法使人達到近行定與安止定。禅修者在一心融入于安般似相一段很長久的時間之後,當他開始要檢查禅支時,他已經從近行定與安止定出來了,那時他的定力只是剎那定而已。這就是不能在近行定與安止定中檢查禅支的理由。

  當禅修者修行觀禅時,他所專注的目標是究竟名色法及它們的無常、苦、無我本質。專注于這些目標只是剎那定,不是近行定或安止定,因爲這些目標不斷地生生滅滅。專注于這些目標無法使人達到近行定與安止定。這就是不能在近行定與安止定中修行觀禅的理由。

  「定外修觀」意即從近行定或安止定出來之後,照見究竟名色法及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這是在止禅禅那(samatha jhana)之外觀照;然而那時還是有剎那定,該剎那定稱爲觀禅禅那(vipassana jhana)。之前先入的近行定或安止定是禅修者清晰地照見觀禅目標的強力助緣。如此,止禅禅那能幫助觀禅禅那。

  觀禅意即觀照行法爲無常、苦、無我,因此若禅修者只是檢查禅支,則不算是在修行觀禅。若要修行觀禅,除了照見禅支之外,還要依照心路過程而照見同在禅那中的其它所有名法。例如在初禅中通常有叁十四個名法,禅修者必須清楚地照見它們。這是見清淨的開始階段,也是觀禅的基礎。然後禅修者應當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

  

  問30:禅修營中所教的法門是否只能摒除外緣,一心修之?可否于日常生活中修持?若可能,應如何做才能保持不退呢?

  答30:禅修營中所教的法門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持。能夠摒除外緣、一心禅修當然是最好;但是如果沒有那樣的條件時,禅修者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修持。

  能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禅修不退決定于個人的投注與精勤。有些人盡管平時事務繁忙,但是修行時能放下一切的罣礙,一心投注于修行。這種人能夠保持修行不退。但是有些人無法完全放下罣礙,也就無法一心專注。他們必須有耐心地精勤修行,一而再地不斷努力。通常在他們每天都撥空禅修經過幾年之後,逐漸會精通于禅修的要領,那時他們就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修行不退。

  在佛陀的時代,女人通常在白天的時候到寺院去聽法與禅修;男人則在晚間的時候去寺院。由于他們如此精勤地聞法與禅修,所以他們的修行能夠保持不退。這就是他們多數都證得聖果的緣故。例如,根據…

《帕奧禅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之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