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精進以求達到比供養、恭敬與名望更高超與殊勝的其它境界,既不退縮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樂于那戒行的成就而且認爲目標已經達成。由于這個緣故,他如此地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我持戒清淨,品行良好,而其它那些比丘則持戒不清淨,品行惡劣。』所以他不激發修行的意願,也不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與殊勝的其它境界;他退縮與懈怠。」
佛陀說這種禅修者就像將外樹皮誤認爲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對戒行的成就感到驕傲自滿,所以他落入煩惱的陷阱與走上歧途,因而無法達到禅修的真正目標。接著佛陀開示第叁種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不樂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他的目標尚未達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樂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不因此而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而是激發修行的意願,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與殊勝的其它境界,既不退縮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樂于那定力的成就,而且認爲目標已經達成。由于這個緣故,他如此地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我能夠專注,心力集中,而其它那些比丘則不能專注,心神渙散。』所以他不激發修行的意願,也不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與殊勝的其它境界;他退縮與懈怠。」
佛陀說這種禅修者就像將內樹皮誤認爲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對定力的成就感到驕傲自滿,所以他落入煩惱的陷阱與走上歧途,因而無法達到禅修的真正目標。接著佛陀開示第四種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不樂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他的目標尚未達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樂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樂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不因此而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而是激發修行的意願,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與殊勝的其它境界,既不退縮也不懈怠;于是他成就知見。他樂于那知見,而且認爲目標已經達成。由于這個緣故,他如此地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我具有知見地生活,而其它那些比丘則沒有知見地生活。』所以他不激發修行的意願,也不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其它境界;他退縮與懈怠。」
佛陀說這種禅修者就像將邊材誤認爲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對知見的成就感到驕傲自滿,所以他落入煩惱的陷阱,因而無法達到禅修的真正目標。注釋解釋說:這裏所說的「知見」是指天眼通而言,即能見到平常人無法看見的微妙色法的能力。然後佛陀開示第五種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不樂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他的目標尚未達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樂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樂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成就知見。他樂于那知見,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不因此而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而是激發修行的意願,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其它境界,既不退縮也不懈怠。」
這種禅修者不因爲上述的種種成就而感到驕傲自滿,他不落入煩惱的陷阱,一直走在正道之上,繼續有系統地修行止禅與觀禅。最後他達到禅修的真正目標,因此經上說:
「借著以智能來徹見,他滅除了諸漏。」
「諸漏」是「諸煩惱」的同義詞。這句經文的意思是:他以阿羅漢道智徹底地滅除了一切煩惱。佛陀如此地描述這種禅修者:
「我說這個人好比是需要心材、找尋心材、四處尋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只砍下大樹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帶走的人。如此,無論此人將它用在那一種必須用心材來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標都能達成。」
然後佛陀以這段話來總結他的開示:
「所以,此梵行生活不以供養、恭敬與名望作爲它的利益,不以戒行的成就作爲它的利益,不以定力的成就作爲它的利益,不以知見作爲它的利益,而以此不可動搖的心解脫作爲它的目標、心材與終點。」
注釋解釋說:所謂「不可動搖的心解脫」是指阿羅漢果而言。阿羅漢果是上面所說阿羅漢道智的結果。因此,如果你真誠地效法本經所說第五種禅修者的模範,終有一天你也能滅除一切煩惱,成就此不可動搖的心解脫,究竟脫離一切苦。這就是成爲好的禅修者之方法。
問39:女衆修行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答39:在修行上各人有各人不同的障礙。我們無法說那些障礙單是女衆才有,男衆沒有。不論男衆或女衆,都有智慧利的人。因此在佛陀的弟子當中,不但男衆方面有上首弟子,女衆方面也有上首弟子。不論你是男人或女人,都必須精勤修行以克服欲貪、瞋恨、昏沈與睡眠、掉舉與追悔、懷疑這五蓋,你的禅修才能有成就。
問40:初果聖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這七世都不用功,能解脫嗎?
答40:由于初果聖者已經以須陀洹道智透徹地了知四聖谛,因此他們不可能不精進修行。
問41:純毗婆舍那法能修到阿羅漢嗎?
答41:是的,如果正確地依照佛陀所教導的方法而修行的話,純毗婆舍那法也能修到阿羅漢。這種阿羅漢稱爲純觀行阿羅漢,通常他們必須從四界分別觀開始修行。
[1] 關于心、心所與色的分類圖表,請參見本書後面的「附錄」。
■ 學佛群疑
問42:請問禅師對屍體捐給醫院解剖做實驗的看法如何?會不會對下一世投生善道有影響?
答42:將屍體捐給醫院是一種弱的善業;盡管是弱的善業,但是仍然是很有利益的,因爲即使是尚未行善之前確定要行善的動機都能帶來善報。聖典中也提到:“Kusalesu dhammesu cittupadamattampi bahupakaram vadami”──「我說,就善法而言,即使只是出現在心中都是很有利益的。」確定要布施某物的動機是善的前思(pubbacetana)。一個人在布施之前生起善的前思即使只是五分鍾之久,心中也已經累積了許多善業;這些善業能産生善報。有叁種思,即造業前的思、造業時的思與造業後的思。這叁種思都能在業力成熟時産生果報。
如果一個人對生命還有執著,而且他想要在死後捐獻自己屍體的那個善前思在他臨死時成熟,那麼該善業力能造成他來世投生于善道。然而,這種情況發生的機會非常小,因爲這種善業的力量很弱,通常要到未來的某一世才能成熟。
問43:請問禅師,有些人天生有陰陽眼,能看到鬼道衆生,甚至在有人往生時能看到死者的氣只有呼,而沒有吸。請問此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禅法呢?
答43:這種能力稱爲「業生通」,意即由業力所産生的特殊能力;該業力可能是他們在過去世禅修的業所産生。也可能由于他們剛從天界或梵天界投生到人間來,因此能看到一般人見不到的事物。
問44:請問禅師:植物人還有心嗎?
答44:由于植物人依靠機器來維持生命現象,因此很難說他是否還有心。
問45:請問禅師對爲亡者作功德的看法?若有作用,其作用有多大?
答45:在《長部.教授屍伽羅經》(Sivgalovada Sutta, Digha Nikaya)裏提到:作子女的人有義務要行善並且將功德回向給過世的父母親。
在《增支部》(Avguttara Nikaya)的《生聞婆羅門經》(Janussonibrahmana Sutta)中提到,除了阿羅漢之外,每一個衆生死亡之後都會投生到五趣當中的某一趣。五趣就是天趣、人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阿修羅則是餓鬼趣裏的一種。在這五趣當中,只有餓鬼趣裏的一種餓鬼能因爲他人回向功德而獲得利益,其它的都不能。這種餓鬼稱爲「他施活命餓鬼」(paradattupajivika-peta),意即他們依靠別人回向功德而生活。
如果一個人死後投生于天趣或人趣,他會依照自己過去所造而已經成熟的善業力而享受那一趣的樂報;如果一個人死後投生于畜生趣、地獄趣或投生作「他施活命餓鬼」以外的其它種餓鬼,他會依照自己過去所造而已經成熟的惡業力而遭受苦報。在這些情況下,他都無法由于前世的親朋好友回向功德給他而獲得利益。該功德的利益只有行善者自己能受用而已。
「他施活命餓鬼」獲得別人回向的功德之後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在餓鬼趣中享受快樂;另一種是脫離餓鬼趣。會得到那一種結果決定于他自己的業及所受到功德的強弱。我將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在古時候,難提迦(Nandaka)是頻伽羅王(King Pivgala)的將軍,他持有斷見,死亡後投生爲「他施活命餓鬼」。他的女兒優陀羅(Uttara)是須陀洹,布施前來托缽的阿羅漢比丘食物,並且將功德回向給父親難提迦。已轉世爲「他施活命餓鬼」的難提迦呼喚出「善哉!」(sadhu)來隨喜優陀羅的功德。由于此善業的力量,他在餓鬼趣中享受猶如天界一般的快樂達到六個月之久。六個月之後他在餓鬼趣的生命結束,由于斷見的緣故,接著他投生到地獄去。
另一個例子是頻毗娑羅王(King Bimbisara)過去世的親戚。他們在毗婆屍佛(Vipassi Buddha)的時代是國王禦廚裏的廚師,負責調理供養毗婆屍佛與十萬位比丘的食物。然而,他們自己先享用了那些食物,然後才供養給佛陀與僧團。由于這項惡業的緣故,死後他們投生于地獄[1]。在地獄經過一段長久的時間之後,他們投生爲「他施活命餓鬼」。
當拘樓孫佛(Kakusandha Buddha)出現于世間時,他們來請問佛陀何時他們才能脫離餓鬼趣。拘樓孫佛要他們問下一尊佛──拘那含牟尼佛(Konagama Buddha)。他們等待了一段很長久的時間,直到拘那含牟尼佛出…
《帕奧禅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