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自序
緒言
1. 觀身念住
2. 觀受念住
3. 觀心念住
4. 觀法念住
觀身念住---
A觀呼吸
B觀四威儀
行姿
站姿
坐姿
臥姿
C 念茲在茲
其它姿勢動作
D 思維不淨
E 思維四大
F 九墓墟觀
觀受念住---
觀心念住---
觀法念住---
A 觀五蓋
B 觀五取蘊
C 觀內外六處
D 觀七菩提分
E 觀四聖谛
苦聖谛的解釋
苦集聖谛的解釋
苦滅聖谛的解釋
道聖谛的解釋
修四念住的結果
自序
佛陀臨涅槃時,叮囑弟子們以四念住爲住.這觀身念住、觀受念住、觀心念住、觀法念住的四念住,是佛陀親自修行的體驗,是借著觀察覺知當下身心內外生滅變化的狀態,來體驗所謂的我,是一連串身心現象不斷瞬間快速生滅變化所組成的幻相,體悟身心五蘊無常、苦、無我的本質,漸漸去除對自我的貪瞋執著,滅除煩惱痛苦的根源,一歩歩獲得內心的清淨安祥。
培養保持覺性和不貪不瞋的平等心,以正念正知活在當下,觀照自己的身體、身體的感受、心、心的內含的生滅無常、苦、無我雖然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這部《大念住經》爲我們指出一條清晰詳實的修行大道,《大念住經》是克服愁悲、滅除苦憂、體證涅槃必須遵循的重要經典。
本書對《大念住經》的編譯與闡釋,參考並引用了一些大德的心得、經驗與教示,尤其絕大多數是±普下獻上人提供之資料及其親身之體驗。期望在此所提供的內容,對有志決定成聖者,帶來一些啓發與幫助。
書中若有不當之處,仍請惠予指教。
陳燕珠合十
臺中清水
2001年6月15日
緒言
念住經在南傳巴利文經藏中出現兩次。根據巴利聖典協會出版的巴利文經典英譯本:一次是在長部第22經出現,一次是在中部第10經出現,二經內容相同。不過長部的第22經在討論“法念住”時,比中部第10經長,所以被稱爲《大念住經》,中部第10經則被稱爲《念住經》。本書是根據長部第22經《大念住經》來譯注的。
漢譯《大正藏》雜阿含第605~639經,與此《大念住經》有些類似的經句內容。
大,念、覺知,念住、覺知的建立。四念住是以正念正知的覺知,念住身體、感受、心和心法四種身心的對象。
……
念住、覺知的建立是所有正確修行的基石,是堅定正住、精勤地在感受的層面上,對身心生滅變化的狀態,持續不斷地保持覺知,也是從知苦到滅苦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這種正念觀照的覺性,是對當下生滅現象的覺知,是直接體驗所觀的對象,不是對過去的記憶,也不是對未來的思考、想象或觀想。
《瑜伽師地論》卷九八說:“又此念住修習道理,非今世尊出現于世方始宣說,今聖弟子適初修習。然于過去無始時來,于諸念住修習流轉,于未來世當知修習亦無窮盡。”可見修習念住是過去、現在及未來諸佛弟子所必須修習的法門。
人的一生中,都在執著這是“我”、這是“我的”、這是“我自己”,都圍繞著“我”“我的”包括生理(身)與心理(心)兩方面的現象。身心世界的本質真相,原本就是刹那刹那生滅不停、變化無常、虛幻不實,而我們卻習慣將這不斷生滅、虛幻無常的身心現象,錯認執著爲“我”“我的”,因而發續成貪愛瞋恨,帶給自己也帶給他人痛苦。
四念住的修行就是保持自心的開放與甯靜,完全覺知周遭發生的任何現象,接受心中生起的任何心念,直接觀察身心的實相,不斷覺知,直接體證,如實洞察身心生滅現象的虛幻不實,因而消融自我、脫離“我”“我的”的妄想、錯覺、貪瞋執著,去除自他痛苦的根源與束縛。
佛陀在本經所教示的修行,是爲了導致心的淨化,不是爲了禅那。不是要訓練完全平靜、心系一境的專注定力~奢摩他(止)。而是以四念住爲所緣的刹那定,來引發實相般若,也就是藉由某種程度的定力,來開展智能與洞察力~毗婆舍那(觀)。修止能達禅那,修觀可達解脫。有了刹那定,就足夠開始修習內觀了。
專注是全神貫注、內心不動、費力地集中精神在對象的一點,緊張有壓力,沒有完全放松,這種心念的純淨是以壓抑的方式獲得的。覺知卻是堅定正住、持續不斷地知道對象而沒有任何的散亂,沒有緊張,沒有壓力,內心輕松,在任何情況下,內心都是和平平靜。
修定可以轉移注意力,很有效地在意識層面對付貪愛和瞋恨,但無法真正將其去除,在心靈表層可以顯得平靜祥和,但潛意識的內心深處,卻充滿被壓抑的負面情緒,一有機會又會萌芽爆發,帶來痛苦。修定不能解決內心深處煩惱汙染的根源。
修觀是培養觀察覺知的洞察力,可以借著觀察身心生滅無常的本質,透視身心五蘊的實相,進而遠離所有的無明執著,消滅貪瞋的習性,滅除貪瞋癡的苦根。這是佛陀發現的,也是引導佛陀開悟的方法。
以走路爲例:專注行走時,內心專注一點,未覺知旁邊發生的現象。而覺知行走時,心是開放的,仍可覺知身旁四周的狀況,允許當下任何事物的呈現,並且喜悅地接受當下發生的現象,不去控製,不去反抗,不去改變。
再以靜坐禅修爲例:專注禅修時,因爲心只專注一點,存有緊張狀態,若有聲音傳來,心會不舒服或不喜歡。覺知禅修時,只是接受聲音的出現、經過、消失,心只念住清淨覺知卻不受幹擾。
一般說來,很少人是清楚明白、無憂無悔地活在當下、念住當下、享受眼前風光的。有些人走路或坐車時,很明顯地是在想心事,表情凝重、眉頭深鎖、不知道在擔心什麼。有些人一有空就找人聊天,一聊就是幾個小時。有些人把自己保護在重重防衛的內心世界裏,不肯出來面對真實的人生世界。有些人整個精神狀態像似存在于另一個遙遠的地方飄飄蕩蕩。有些人渾身是勁,不斷地搖頭擺尾、或來回走動、或不安于座……這些都是某種形式的不活在當下,不念住當下。想用自己的心力去維持一個不真實的世界,是很累人的事。執著活在假想的世界而不活在當下看清實相的人,想要不苦不惱恐怕很難。活在當下,對未來的事不做無謂的想象,可以無憂。活在當下,對過去的事不做無謂的計較,可以無悔。能無憂無悔的活在當下,則內心純淨,即可深觀自己身心五蘊的生滅現象,而體悟無常。
活在當下就是四念住修行的要訣之一。
學佛不是靠外力,是靠自己的力量,以強大的覺性將自己從昏沈、妄念、無明的枷鎖中掙脫。一個人如果能活在當下,開展自己的覺性,客觀地觀察自己的身心作爲自己的皈依處,就不會一直往外追尋、祈求外在人事物作爲自己的依靠而迷失自己了。一個人如果能培養強而有力的覺性,就會有智能覺知身心乃生滅無常、因緣條件和合的緣起,看清身心的實相,去除我執,消除自我,放下一切重擔,內心就會愈來愈甯靜祥和,就能以一顆安祥清明、不貪不瞋的平等心,面對人生順逆起伏的一切境界,不被境界束縛而隨之起舞、帶來苦惱。
覺性弱,妄念就強。覺性強,妄念就弱。一旦覺性夠強,則妄念來時,心境無波,妄念消失無蹤。妄念日減,覺性日增,有朝一日就能圓滿到達心無妄念的清淨涅槃。
觀四念住就是觀身念住、觀受念住、觀心念住、觀法念住。這四念住是以長養正念正知的覺性,來調伏自心的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覺知的四個途徑,也就是建立時時刻刻能在當下直接觀察、體驗、洞照、覺知自己的身心五蘊,了解五蘊身心只不過是一連串不斷瞬間生滅變化的過程而已,使自己對身心這種瞬間生滅、短暫無常、沒有實體、不斷變化的過程,不産生喜惡貪瞋的習性反應,不發展成我執,而令身心淨化、痛苦煩惱止息。
1.觀身念住:
佛陀教導禅修者以堅定正住、熱忱精勤的態度去正確了知、清楚覺照:
呼吸
行住坐臥四威儀
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動作
身體叁十二種不淨相
地水火風四界
墓墟屍體九相
以身體的這六種現象爲所緣,分別去直接覺知,直接體驗身體的生滅、無常、苦、無我的究竟實相,産生般若智能,運用不貪不瞋的平等心,去除身心世界所有的貪瞋不淨、錯覺妄想,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身體是被視爲我、我的、我自己最具體的東西,由于根深蒂固的我見,産生了許多憂悲苦惱。若要深入無我,就得從觀察身體這種粗顯的、表面的,當下可以直接覺知的實相開始,再逐漸去觀察更微細的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以期完全體悟身心五蘊的無常、苦、無我而超越身心世界的貪瞋、執著、束縛。
2.觀受念住:
佛陀教導禅修者以堅定正住、熱忱精勤的態度去正確了知清楚覺照:
愉悅(樂)的感受
不愉悅(苦)的感受
不苦不樂的感受
愉悅而有執著的感受
愉悅而沒有執著的感受
不愉悅而有執著的感受
不愉悅而沒有執著的感受
不苦不樂而有執著的感受
不苦不樂而沒有執著的感受
以這九種身體感受的現象爲所緣,分別去直接覺知、直接體悟身體感受的生滅無常、苦、無我的究竟實相,産生般若智能,運用不貪不瞋的平等心,去除對身心世界所有的貪瞋不淨、錯覺妄想,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3.觀心念住:
佛陀教導禅修者以堅定正住、熱忱精勤的態度去正確了知、清楚覺照:
心貪愛
心不貪愛
心瞋恨
心不瞋恨
心愚癡
心不愚癡
心收攝
心不收攝
心廣大
心不廣大
心有上
心無上
心專注
心不專注
心解脫
心未解脫
以這十六種心的現象爲所緣,分別去直接覺知,直接體悟心的生滅無常、苦、無我的究竟實相,産生般若智能,運用不貪不瞋的平等心,去除對身心世界所有的貪瞋不淨、錯覺妄想,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4.觀法念住:
佛陀教導禅修者以堅定正住、熱忱精勤的態度去正確了知、清楚覺照:
五蓋
五取蘊
內外六處…
《大念住經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