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經的弘傳在紙張尚未發明前,是用貝多羅樹的葉子作爲文字的載體,因此最初的佛經是刻寫在貝多羅葉上,稱爲「貝葉經」,由于此種材質特殊且是佛教弘傳上最原始的記錄媒體,因此當今很多學者爲了探討佛教原始佛典的真義,都特別到印度、西藏等地搜集貝葉經,使得國內貝葉經的流通日益增多,不再只是古文物的珍藏品,也逐漸成爲佛教圖書館典藏上極特殊的數據類型。本文將就佛教特有的非書資料--貝葉經的名稱、曆史、製作、流傳概況作介紹,並就圖書館典藏管理的經驗提出貝葉經在圖書館的管理方法。
關鍵詞:貝多羅(pattra);貝葉;佛教文獻
一、前言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發明各種的媒體儲存文字、聲音、影像等數據,而每種媒體的發展皆有其曆史淵源。貝葉即是佛教傳布過程中,早期用來記錄佛陀教法的一種載體,透過這種記錄的佛教文獻,形成所謂的貝葉經,而這古老又特別的文獻,隨著佛學研究風氣的開放交流,成爲許多佛學研究者探討佛教原典的重要參考資料,使得愈來愈多的佛教圖書館開始典藏貝葉經,提供讀者使用,然而貝葉經載體是貝多羅葉,非一般紙張,在保存管理上不甚容易。因此本文將從貝葉經的曆史、製作過程、流傳概況作介紹,並就圖書館典藏非書數據的經驗來探究貝葉經的保存管理方法,使貝葉經在圖書館的妥善保存下,延長使用壽命,讓更多的佛學研究者能探究其原貌,成爲具研究價值的文獻數據。
二、關于貝葉經
(一)釋名
貝葉,即貝多羅葉。貝多羅,梵語pattra,爲「葉」的音譯,屬棕榈科的一種熱帶性植物,産地主要在南方,以印度、錫蘭、緬甸、中國西南地區爲多。葉子長且質地稠密,可供書寫經文記載,略稱爲貝多或貝葉。《周藹聯竺紀遊》卷二第十四葉:「貝葉是大西天一種樹葉,光潔可書。」在紙張尚未發明以前,古印度以貝多羅葉記載佛教經典及宮廷文獻資料,現今南印度及南傳佛教地區仍有人繼續使用。
依南傳《島史》記載,公元前一世紀時,比丘們爲了便于弘法,首先把巴利文的經典書寫在貝葉上,以免聖典散佚。由此可見貝葉經在佛教弘法上的功用。
(二)貝葉經的曆史與傳播
開始使用貝葉記載佛教經典的時間,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文獻記載,但根據許多經典記載,推知在相當早的時代即有貝葉經存在。如結集後的經、律、論叁藏,原本以口口相傳方式流傳,至公元前後,大乘初興之際,將結集的聖典抄寫在貝葉上,以免遺忘散失。又《添品妙法蓮華經》序:「遂共叁藏崛多笈多二法師,于大興善寺,重勘天竺多羅葉本。」此中「多羅葉本」即指《法華經》的貝葉寫本。由此可知大乘初期經典《法華經》即是抄寫于貝葉上的。此外,在《佛本行集經》卷五十一所載,釋尊成道後,曾于貝多羅葉上寫明耶輸陀羅所生之子羅羅爲其子息,以洗刷耶輸陀羅的不貞之冤,使其母子免除災難。這顯示佛陀成道前後已經用貝葉刻寫文字。根據傣文經書《尼赕坦帕召》(關于佛祖曆史的經書)和《坦蘭帕召》(佛祖的經)記載,貝葉經在曆史上的使用及傳播,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曆史了。(注1)
位居中國滇西的傣族,將貝葉視爲知識、智能、文明的象征。傣族使用貝葉是始于一個「綠葉信」的傳說,傳說中指出貝多羅葉具有耐久保存的特性。傣族除了用貝葉刻寫佛經外,也用來記錄天文曆法、醫藥、文學作品及法律規約等知識。貝葉對于文化的傳承功不可沒,傣族人更視貝葉經爲其文化寶藏。
由上述資料顯示,印度、傣族都以貝葉來記錄佛經及文獻數據,這種以貝葉爲文獻載體,形成了「貝葉文化」。傣族因地緣關系,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可知貝葉文化可說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産物,是一種開放性的文化(注2)。又根據傣文文獻《帕薩坦》的記載,早在佛陀涅槃前,其教徒來到緬甸一帶傳播佛法。(中略)佛曆419年(公元前115年),西雙版納首次派代表前往緬甸景腔和願貢兩地迎接佛牙和經書。(注3)由此書記載顯示出貝葉經最早是從印度傳來的。
一至十世紀,古印度佛教徒攜帶大批寫有經、律、論叁藏之貝葉經,前往中亞、我國新疆、西藏和尼泊爾等地區弘揚佛教,此等地區之佛教徒亦往印度學習佛教,帶回大量之貝葉經。(注4)這對佛教和佛教文化的傳播、發展,有莫大的影響,改變了佛教弘傳的方式,各地出現了譯經風潮,使佛法奧義逐漸被世人了解。
中國的貝葉經大多于盛唐時期傳入,在經典中常以「貝葉」表诠佛典之意,如《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六:「法師(玄奘)操貝葉開演梵文。」又《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六:「將敷貝葉之文用啓蓮宮之會。」從漢譯經典中,顯出「貝葉」在佛教文獻的特質,在中國貝葉經幾乎成了經典的代名詞,和佛教關系密切。
(叁)貝葉經的製作
一部經典需要多片貝葉才能完成,其製作過程爲采葉、水煮、晾幹、磨光、裁割、燙孔、刻寫、上色及裝訂等步驟。
製作貝葉經之貝多羅葉以嫩葉爲佳,且葉片要柔軟強韌。樹葉采下後先經水煮、晾幹,使葉片變得柔韌不易斷裂,再用粗木棒將葉片表層兩面磨光。然後將葉子截成所需規格,每片葉子長約二英尺、寬約叁英寸,或將一片裁成多片。在葉面中間穿一或二小孔,或在靠邊穿一個孔,以備裝訂之用。穿孔後的貝葉即可以刻寫,通常每面最多刻寫七、八行,並于每一刻完之葉面邊上刻上頁碼。用特別調製的墨水塗在葉面上,再將葉面擦拭幹淨。古代大乘經典的貝葉寫本,都用筆尖沾上墨汁寫出來的;南傳佛教巴利經典的貝葉寫本,則全都以鐵筆刻上文字,塗上黑墨之後,再擦掉表面,讓字體浮現出來。(注5)最後,以繩、棉線或似竹筷物穿過葉面上的孔,並用與貝葉一般大小的木質夾板爲封面及封底固定,以免散亂而利于攜帶,我國稱此裝訂形式爲「梵筴(夾)裝」。如此一部貝葉經就算完成了。
由于貝多羅葉具有防水及經久耐用的特性,製作完成可再以肉桂油及燈煙所調製的特殊墨水塗在葉面上,更可增加其保存的時間。這是因爲肉桂油具有防潮、防腐及防止蟲蟻蛇蝮蛀食的功能。若爲長期保存,若幹年後可再塗抹一遍,(注6)或在經典外觀再塗上生漆及金粉,也可使貝葉經不易腐毀。目前被發現的貝葉經,大都經過千年歲月考驗及風霜的侵蝕,但它們仍可保存至今不壞,這是它所具有的最大特色,也是受重視的原因之一。
紙張發明後,一般佛經仍仿貝葉經的外形製作及裝訂,這種仿貝葉典籍裝訂法所裝訂的書冊,雖然其材質可能爲銅葉、桦皮或紙,但也被通稱爲「貝葉經」。
(四)現存貝葉經
大量貝葉經被僧人從印度和斯裏蘭卡帶到中亞及我國新疆、西藏和尼泊爾等地區,因此在這些地區發現大量之梵文貝葉經,其中以尼泊爾發現之梵夾最爲完備(注7)。
尼泊爾發現的貝葉晚于十世紀;日本保存的斷片,有被推定爲四~五世紀的,如:本的來迎寺和奈良的海龍王寺的斷片,京都百萬遍知恩寺所藏《起世經》類的斷片,都被推定是六世紀;中國天臺山國清寺只有一葉斷片;印度貝葉本佛典之夾板裏,繪有佛、菩薩、天部等畫像者,稱繪圖本;(注8)朝鮮所傳的《十萬頌般若》有二帙叁一○葉之多,被認爲是十世紀的傑作。(注9)
印度羅羅比丘,一九二九年至一九叁八年,四度入藏,搜尋梵本。前後所見,約有四百余種,殆皆唐宋時代,印人寫本貝葉梵文經。(注10)就所發現之貝葉經包括顯密二教的經、律、論疏及儀軌。顯教經論如:《妙法蓮華經》、法稱的《量釋論》、彌勒的《現觀莊嚴論》、《辨中邊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等各宗典籍;密教經典如:《燈明疏》、《喜金剛怛特羅》及各種儀軌等;戒律則有《德光戒經》及其注疏,還有關于梵文文法的書籍等。這些貝葉經分散于西藏各寺院,並未受到妥善保存,有的被藏在佛像中,有的被放置在老舊的房間裏,在陳封幾世紀後再度被人發掘,而成爲研究印度思想史、印度佛教史、西藏佛教史、佛教梵文及梵文文法的第一手資料。
從這些貝葉經還可看出當時所使用的文字有多種,單是梵文就有Magadhi、Kutila、Nevari、Vartula及Puranamaithili等多種字體,還有藏文或是緬甸文、泰文等,貝葉經在文字研究上都有珍貴的貢獻。
在梵文寫本中,貝葉寫本更具有研究考證的地位。雖然後來被紙取代,但有時仍將紙張製成貝葉的形式,可知貝葉影響印度書籍的樣式;傳到中國後,也影響了中國圖書的裝訂型式。
叁、貝葉經在圖書館的管理
貝葉經是一份珍貴的佛教典籍資料;對佛學研究者無論是考證、佛教義理探討,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原始)文獻資料;對圖書館典藏的管理,由于材質特殊,加上價格昂貴,就如同善本書一般,需要特殊的保存、維護。以下將就筆者管理貝葉經的經驗,整理一套適宜現代圖書館管理貝葉經的方法,就教先進。
(一)選擇采訪
現存的貝葉經有:1. 貝葉寫本:即以貝多羅葉做成的貝葉經;2. 仿貝葉寫本:是從貝葉經拓下,或以紙代替貝多羅葉製成的。圖書館對于這兩種材質的貝葉經應如何選擇呢?典藏時需先考量使用的對象、提供目的及館藏政策,以決定采購的類型。
假若以考證研究、珍藏古本或展示爲目的,最好能收藏貝葉寫本,雖然價格昂貴,但有其典藏的價值。假若使用的目的僅在了解文獻的內容,基于經費、維護、使用上的考量,可選擇購買仿貝葉寫本。
目前國內典藏貝葉經的來源,大都是接受贈予或購買兩種。購買的方式有透過文物商代購或親自到産地購買。若至産地購買,最好能有熟稔貝葉經所載語文及經文內容的人…
《佛教特有的非書資料:貝葉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