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尊與釋尊的教誨:過去、現在與將來
菩提比丘 講
歸真 譯
譯者按 2000年5月15日,聯合國官方首次舉行衛塞節(Vesak)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槃叁期同慶紀念活動,德高望重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學者菩提(Bodhi)比丘在會上作了演講,現將全文翻譯如下。
今天,是聯合國官方舉行首次慶祝釋尊誕生、成道、涅槃衛塞節(Vesak)叁期同慶的吉祥日子。首先,我對有此殊榮出席這一盛大慶典感到高興。盡管我身上披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僧侶的僧衣,我還是出生和成長在紐約市布魯克林(Brooklyn)區的美國人。二十歲以前,我對佛教毫無了解,二十歲後逐漸産生了興趣,認爲較之美國當代物質享樂主義文化,佛教更富有意義,並且隨著歲月流逝,這一興趣日益加深。當完成了西方哲學研究生學業以後,我去了斯裏蘭卡,並在那裏出家。我成年生活的大部分時光是在斯裏蘭卡度過的,因此能夠再次回到故鄉並在本次大會上講演,我感到特別高興。
自公元前五世紀以來,釋尊便是亞洲之光,一位其教誨的慈光曾一度沐浴了西至喀布爾(Kabul)山谷、東至日本、南至斯裏蘭卡、北至西伯利亞廣泛地區的精神導師。釋尊令人崇敬的人格魅力,孕育了以崇高的道德與博愛的理想爲准繩的一代文明,孕育了淨化千百萬人心靈並使之發揮其最大潛能的充滿活力的宗教傳統。在包括文學、繪畫、雕刻和建築的一切藝術形式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中,釋尊的形象永遠處于中心位置。
釋尊從容而又象謎一般的笑容,是具有甚深智慧的經典文獻寶庫的創作靈魂。如今,佛教已被全世界較爲深入地了解,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信衆,而且已經開始對西方文化産生影響。因此,聯合國決定每年保留一天,以慶贊智慧深湛、大慈大悲的釋尊是再合適不過了,因爲釋尊在許多國家的千百萬人們心中一直被尊爲導師和引路人。
釋尊的誕生
衛塞節首先慶贊的是釋尊的誕生。在這一部分中,我不想僅僅用一些空洞的史料,而是想從佛教信仰的角度來加以介紹,這樣釋尊的誕生對于佛教徒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就更加清楚了。從佛教信仰的角度來看釋尊的誕生,我們首先必須考慮『什麼是佛』這樣一個問題。衆所周知,『佛』這個字並不是一個專有名稱,而是一個含意爲『覺者』或『覺悟了的人』的尊稱。公元前五世紀在印度東北部生長並接受教育的印度聖人喬答摩
悉達多(Siddhartha Gautama)被授予這一尊稱。從曆史的觀點,喬答摩
悉達多就是佛,是佛教的創始人。
但是,從傳統佛教的立場出發,『佛』這個稱號具有比對一個曆史人物的尊稱更爲深遠的意義。『佛』並不專指生活在某一特定時期的某位宗教導師,而是指稱那些可作爲楷模的一類人,他們在宇宙的曆史長河中曾多次出現,就好像『美國總統』這一頭銜並不僅指比爾
克林頓,而是指主持過白宮的每一任總統一樣,『佛』這一尊稱適用于所有成就最高解脫的大聖人。于是,喬答摩
悉達多便僅僅是整個佛陀序列中最近的一位佛,佛的世系可追溯到無始以來至未來永劫。
爲了使諸位更清楚地了解這一立場,我得稍稍偏離一點主題先講講佛教的宇宙論。釋尊教導說,宇宙在時間上是無始的,沒有宇宙創造的初始點,沒有宇宙起源的那一刻。自無始以來,各種世界體系産生、進化並隨之衰亡,然後代之以遵循同樣生長與衰亡規律的新的世界體系。每一世界體系均由許多迷界組成,上面居住著各方面都與我們現代人相似的衆生。除了我們所熟悉的人類和動物的迷界以外,還包括在上的極樂天界以及在下的充滿痛苦與不幸的黑闇地獄。生活在各道迷界的一切衆生生死相續永無窮盡,叫做『輪回』(samsara),就是『流轉』的意思。一切衆生由于受自身無明與貪婪的驅使而漫無目的地隨生死流轉。而投生于任何一道迷界,均由身口意叁業的善惡因果而定。一個客觀的道德法則控製著這一進程,使得善德修來上等種姓、惡行遭致下等種姓。
生活在各道迷界中的衆生都是無常的,無一能避免老、病、死。即使是降生在天界的上等種姓,雖享有長壽和極樂,但也不能永生。一切生命最終都會消亡,隨之又在其它任何地方降生。因此,如果我們進行深入的探討就會發現,流轉于『輪回』中的所有生命體都是有缺陷的,都烙有不完善的印迹,因而不可能有穩定、牢固的幸福與和平,也就不可能爲痛苦這一問題提出最終的解答。
然而,除了『輪回』的束縛以外,尚有精神上怡然自在的極樂與甯靜狀態,這一狀態可以就在當下這並不完善的世間修成。這就是佛教所稱的『涅槃』(Nirvana),即『出離』貪、瞋、癡的火宅。與此同時,還有一條解脫之路,一條引導衆生脫離『輪回』之苦達到『涅槃』之樂的修行之路,一條引導衆生破除無明、貪婪、我執的束縛達到悠然自在的甯靜與自由的修行之路。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這條修行之路將在世間失傳、不爲衆生所知,致使這條抵達涅槃安樂之路變得難以企及。但在世間不時又會出現這樣的人,他以獨自的努力和敏捷的智力又找到這條久已失傳的解脫之路。一經發現,他便身體力行直至完全領悟宇宙人生的真谛。于是,他返回世俗世界傳播這一真谛,使這條通向無上極樂之路再次爲衆生所了解。行使這一職責的人就是佛。
因此,佛不僅僅是自覺者,而首先是覺他者,是世界的引導者。佛的職責是在精神上處于黑闇的時代裏,重新發現那條業已失傳的通往涅槃、達到精神上完全自由之路,並在世上教化一切衆生。這樣,遵循其腳步,衆生亦可抵達佛所達到的完全解脫的境界。佛並不是唯一能進入涅槃的人,所有求道者只要始終如一地修行,都能成就相同的果位。這樣的人稱爲阿羅漢(arahants),即『可尊敬的人』,因爲他們已經斷盡無明與執著。佛的任務是重新發現佛法,即真理的基本原理,並製定『宗教製度』或稱宗教傳統,以便將佛教流傳到子孫後代。只要佛教教義流傳下來,那些與佛教有緣的大衆和佛教徒就能成就佛所指示的圓滿果位。
爲了具備成爲佛陀、成爲世界的引導者的合格條件,求道者必須准備好經曆無數期生命的漫長修行實踐。在無數期生命的修行曆程中,這些未來佛被稱爲『菩薩』(bodhisattva),即追求徹底覺悟的求道者。在每一期生命中,菩薩都必須以利他的善德和精進的禅定來修行,以獲得佛所必備的功德。根據佛教輪回的教理,在出生時我們的心靈並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帶有過去生所積集的全部品質和脾性。因此,要想成爲佛,就必須最大程度地完善道德與精神上的一切品德,使之達到修行的最高果位。這些品德稱作『波羅蜜』(paramitas),即超常的美德或圓滿。不同佛教學派所列的波羅蜜稍有不同,南傳上座部佛教提倡十波羅蜜行:布施、持戒、般若、舍世、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舍。從無始以來,在生死流轉的每一期生命中,菩薩都必須從各個方面來修習這些勝行。
促使菩薩如此非凡地勤修波羅蜜行的動力,是他希望佛教常樂我淨的涅槃勝果能夠常駐世間的悲憫心願。這一志向,出自對落入痛苦之網的衆生無限的愛憐與同情,是支持菩薩在其每一期生命中精進修習波羅蜜行的動力。只有當所有波羅蜜勝行修習到盡善盡美,菩薩纔能成就佛的無上覺悟。因此,要達到佛的人格魅力,就要依照十波羅蜜的要求來進行修習。就像一塊精雕細琢的寶石,佛的人格顯現了各種美德的完美和諧。對于佛來說,十種勝行已臻極致,並融爲一個完美的整體。
這就說明爲什麼釋尊的誕生對佛教徒來說,會具有如此深遠的意義並值得慶贊。釋尊的誕生,不僅僅標志著一位大聖賢、一位道德上的導師的出現,而且標志著一位世界引導者的出現。因此,在衛塞節我們慶贊釋尊的誕生。釋尊通過無數過去生的精進修行而成就了所有令人尊敬的美德,纔有資格教化衆生通往極樂與和平之路。
力求證悟
從傳統佛學的角度,我想回到人類曆史的層面來簡單回顧一下釋尊成道以前的生活,以便于我對釋尊教誨的精華部分稍作概括,並強調那些與當代生活特別相關的問題。
我想強調的一點是,釋尊並不是從一開始時便誕生爲覺者的。盡管在過去無數生中釋尊已成就了無量功德,他首先還必須經曆長期而又痛苦的奮鬥纔能爲自己找到真理。釋尊名叫喬答摩
悉達多,誕生在喜瑪拉雅山麓附近的釋迦(Sakyan)小國,位于現在的尼泊爾南部。盡管釋尊降生與入滅的時辰不太確定,不過許多佛教學者認爲釋尊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63年至483年,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爲要晚一個世紀左右。據傳說,釋尊是一位很有權勢的君主之子,但釋迦國實際上是一個宗教共和國,因此其父大概是位統治長老院的首領。
作爲一位王室青年,悉達多王子在奢華富裕中長大。十六歲時,他迎娶了美麗的耶輸陀羅(Yasodhara)公主爲妻,並在首都迦毗羅衛城(Kapilavastu)過著富足的生活。但是,在此期間,王子日益顯得抑郁寡歡。令他深感不安的是那些一般人視若無睹的頭等大事,即有關人生的目的與意義的問題。難道人活著僅僅爲了感官享受?僅僅爲了獲取金錢與地位?或僅僅爲了行使權力?或許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更真實、更該履行的抱負?當王子二十九歲時,經過對難忍的生活現實的苦苦冥思後,他決定了取舍,認爲追求光明遠比對權力的繼承或世俗責任的傳續更重要。就這樣,盡管風華正茂,他剃除須發,披上桔黃色的僧衣,過起了舍離世俗的出家生活,尋求一條從生、老、死反複輪回中解脫出來的道路。
出家後的王子首先參訪了當時最傑出的精神導師們,並掌握了…
《釋尊與釋尊的教誨:過去、現在與將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