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們傳授的教義及修行法門,但不久就發現這些教導不足以引導他達到他所期望的目的。隨後,他選擇了極端禁欲的苦行之路,爲此幾乎斷送了性命。當苦行的前景闇淡之際,他選擇了另一條覺悟之路,一種使適當愛護身體與持續禅坐、深入證悟平衡的修行法門。他後來稱之爲『中道』,因爲這一法門避免了感官上的放縱與禁欲的苦行兩個極端。
在吃了有營養的食物恢複了體力之後,釋尊有一天來到尼連禅河(Neranjara River)畔伽耶城(Gaya)附近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在一棵樹(後被稱爲菩提樹)下結跏趺坐,下定了不得覺悟絕不起座的決心。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釋尊進入了愈來愈深的禅觀。根據史料記載,當深入禅觀時,在初夜時分釋尊恢複了對無數宇宙劫波中所經曆的過去生的記憶;中夜時分,釋尊開了『天眼』,現觀衆生生生死死、長劫輪回的因果律;到了後夜時分,釋尊徹證了存在的甚深真谛,即現實世界的最本質規律。當黎明到來時,盤坐在樹下的已不再是菩薩,不再是期望覺悟的求道者,而是完成圓滿覺悟的覺者,是斷盡了所有煩惱、並在這一期生命中擺脫生死桎梏的佛。根據佛教傳統,釋尊于叁十五歲那年的衛塞月月圓日(五月十五日)成道。這是衛塞節慶贊釋尊生活中的第二件大事:釋尊成道。
此後的幾個星期裏,剛剛證得佛果的釋尊仍逗留在菩提樹附近,從不同角度冥思他所發現的真谛。之後,當釋尊睜開眼睛看世界時,心中激起了對那些仍爲無明所束縛的衆生的無限憐憫,他決心站出來傳播順向解脫的佛法。隨後的幾個月裏,由于聽聞釋尊開示的解脫之道,許多人紛紛皈依佛門,釋尊的信徒迅速增加。從此以後直至晚年,釋尊每年在印度東北部的鄉村、城鎮和都市四處行腳,耐心地向所有願意傾聽的大衆弘揚佛法。他創立了僧伽教團,以傳承他的教誨。佛教僧團一直傳續至今,大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同樣古老的還有耆那教)。此外,釋尊還吸引了許許多多虔誠供養佛陀和教團的在家弟子。
佛教的宗旨
想要弄清爲什麼釋尊的教誨能在古代印度東北部社會各階層迅速傳播的原因,這是一個不僅涉及到曆史上的影響,而且還與當代社會相關的問題。這是因爲,我們生活在一個佛教在東西方對越來越多的人産生影響的時代。我深信,佛教令人注目的曆史成就及其對當今世界的影響,基本上可以從兩個方面講清楚:其一是佛教的宗旨,其二是佛教的實踐方法。
關于佛教的宗旨,釋尊的教誨是建立在直指人的內心痛苦這一人類生存的首要問題之上,而不是依賴作爲宗教所特有的神話人物和神秘事件。釋尊還進一步作出保證,那些將其教誨完完全全地付諸實踐的信徒,可望當生覺悟極樂與甯靜。一切與此無關的其它方面,例如神學的教條、形而上學的細節以及禮拜的儀規等等,釋尊都視爲與覺悟這一頭等大事無關而不屑一顧。覺悟就是從執著與束縛中獲得解脫。
佛法的根本要旨,在釋尊凝煉爲四聖谛的教誨中闡述得很清楚。四聖谛是:
(1)苦谛,有關世俗之一切本質皆苦的真理;
(2)集谛,關于世間人生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理;
(3)滅谛,關于滅盡苦、集之真理;
(4)道谛,審實滅苦之道,超脫苦、集二谛,達到寂靜涅槃之境之真理。
釋尊不僅把痛苦和滅除痛苦當作其教誨的核心,而且以揭示心理上猛然覺醒的方式來對治痛苦這一問題。釋尊從人的內心去追索痛苦的根源,首先是貪婪與執著,進而就是無明,即對世間實相與生俱來的無知。由于痛苦産生于自心,對治痛苦必須從自心開始,也就是用看穿實相的真知灼見來斷除煩惱與妄想。釋尊教誨的起點是充滿苦惱、憂慮和悲哀的無明之心,終點是極樂的、光芒四射的、悠然自得的覺悟之心。
作爲跨越其教誨起點到終點的橋梁,釋尊提出了一條涉及八個方面的暢通、明確而又可付諸實踐的修行之路,稱爲八正道。八正道從(1)對基本存在的實相持有正見和(2)對修行證悟的正思開始,然後通過(3)正語、(4)正業、(5)正命叁個有關道德方面的修養,再深入到(6)正精進、(7)正念、(8)正定叁個有關定慧方面的修持。一旦八個方面都修行圓滿,修學者便能證悟存在的實相,成就修行之果,獲得無漏智慧與全然解脫。
佛教的實踐方法
釋尊教誨的方法論與其宗旨完全一致。最具吸引力的一個特點是強調依靠自力,這與其心理上的定位密切相關。對釋尊來說,解脫的關鍵是淨智與正見,因此他反對那種衆生可望依靠外力而獲得解脫的說法。釋尊從不把自己視爲神明,也不承認自己是救世主,他甯願稱自己是引導信徒走上修行之路的引路人和導師。
由于智慧或真知灼見是獲得解脫的主要原因,釋尊總是教導其信徒基于自己的理解來追隨他,而不是出于盲目的順從和絕對的信任。他請求求道者研究他的教誨,並根據自己的理性和智力來判斷這些教誨。佛法或佛教是經驗性的,只有通過實踐和證悟獲得,而不是僅僅要人相信的口頭教義。要是有人一旦開始身體力行,他將感受到不斷增長的歡欣與安甯,當他以清晰可見的足迹向前邁進時,這種感覺將不斷擴大、不斷加深。
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釋尊開示的佛法像水晶般明晰透徹。佛法開放而又易懂,簡明但卻深邃。佛法將道德純潔與邏輯嚴密融爲一體,將崇高理想與忠實履踐融爲一體,直至成爲驗證的實相。通過不同階段對真理的直接參悟,佛法會即刻按其本原顯現,只要我們用之作爲修行的准則。如果每一階段都成功地把握,便會自然而然地引向更加深入的覺悟。因爲釋尊論述的是痛苦這個最具人類普遍意義的問題,釋尊的教誨便成了針對全人類的訓誡,因爲人性基本相同。釋尊向古代印度社會各階層的人們打開了通向解脫之門,攝受僧侶、王臣、商賈、農民甚至流浪漢。作爲普遍性攝受教化的一部分,釋尊還向婦女們打開了接受佛法之門。正是佛法的這種普遍性,纔使其在印度以外的疆域得到傳布,並使佛教成爲世界性宗教。
有些學者將釋尊描述成其它世界的神秘人物,全然對世俗生活問題漠不關心。但是,只要不帶任何偏見地閱讀早期佛教教規,便會發現這一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釋尊傳授的不僅是一條僧尼的修行之路,而且還是一部崇高理想的法典,用以指引世上的男人和女人。事實上,釋尊在弘闊的印度宗教舞臺上取得成功,可部分歸因于他面向在家弟子的新的教化模式,使得世上的男男女女能夠將他們繁忙的家庭生活和社會責任,與對佛法固有准則的持守和堅定的信仰結合起來。
釋尊規定在家弟子遵守的道德規範由五戒組成,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道德上的良好表現,取決于與這些戒律相應的內在品質:即對一切衆生的憐愛和同情,誠實地與他人相處,忠實于自己的婚誓,實話實說,以及頭腦清醒。除個人道德規範以外,釋尊還製定了父與子、夫與妻、業主與從業人員之間的道德准則,以期促成一個在各個層面上都顯得和諧、安甯、親善的社會。釋尊還向君主們闡述了他們對其臣民的職責。這些開示表明,作爲一位敏銳的政治思想家,釋尊完全懂得,只有當權者將人民大衆的福利當作自己的個人利益一樣去對待,國家和經濟纔有可能繁榮昌盛。
涅槃及其以後
衛塞節慶贊的第叁件大事,是釋尊的涅槃。在《大般涅槃經》中,載有釋尊入滅前最後幾天裏發生的生動而又感人的故事。在積極行化四十五年以後,于八十歲時,釋尊意識到自己即將舍壽。臨終之際,釋尊拒絕指定任何繼承人,而是告訴所有弟子,在他入滅以後以戒爲師。對那些過度悲哀的弟子,他一再重複開示『諸行無常』這一無可懷疑的真理,即便是覺者的肉身也一樣。他請求弟子們提出有關佛教教義與修行方法的問題,並勉勵他們爲成就解脫而努力精進。隨後,釋尊右脅吉祥而臥,安詳地滅度,進入『滅卻煩惱、不滯生死的涅槃境界』。
釋尊滅度叁個月後,已證解脫的五百弟子在王舍城(Rajagaha)舉行佛典結集,以彙集釋尊的教誨以流傳後世。結集成的叁藏,給後代留下了系統的佛教法藏,使其能有法可依。在釋尊滅度後的最初二百年間,佛教依然慢慢地不斷傳布,盡管其影響僅限于印度東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到了公元前叁世紀,發生了一件改變佛教命運的事,把佛教推向成爲世界性宗教之路。在經曆了一場千百萬生靈慘遭殺戮的血腥戰役之後,孔雀(Mauryan)王朝第叁代君主阿育王(Asoka)轉而如饑似渴地信奉了佛教,以撫平他痛苦的良心。他從佛法中得到靈感,決心以正義而不是武力來建立社會秩序。他在法令中宣布了這一新政策,並將法令刻在遍及整個王國的石碑和石柱上。在阿育王本人皈依佛門的同時,他並沒有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強加給別人,而是把他所理解的佛法的基本觀念作爲正義的准則來弘揚,佛法給日常生活帶來幸福與和諧,命終之後亦會有好的歸趣。
由于阿育王的護持,佛教僧侶們召開宗教會議,決定向印度次大陸及其周邊地區派遣使團傳布佛法。從佛教史的角度來看,這一舉措最見成效的是阿育王之子摩哂陀(Mahinda)比丘爲首的使團在斯裏蘭卡的弘法活動。不久後,阿育王之女僧伽密多(Sanghamitta)比丘尼也尾隨而至。這對王室兄妹將上座部佛教傳到了斯裏蘭卡,至今依然興盛。
佛教在印度本土經曆了叁個主要階段,從而形成了佛教史上的叁個體系。第一階段經曆了原始佛教的傳布以及由于教義上次要觀點的不同而分化爲大約十八個部派。在這些部派之中,流傳至今的只有上座部佛教。在更早一些時候,上座部佛教就在斯裏蘭卡、也許還在東南亞的一些地區生根發展。在這些地區,由于相對遠離印度次大陸上那些導致佛…
《釋尊與釋尊的教誨:過去、現在與將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