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尊与释尊的教诲:过去、现在与将来
菩提比丘 讲
归真 译
译者按 2000年5月15日,联合国官方首次举行卫塞节(Vesak)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涅槃三期同庆纪念活动,德高望重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学者菩提(Bodhi)比丘在会上作了演讲,现将全文翻译如下。
今天,是联合国官方举行首次庆祝释尊诞生、成道、涅槃卫塞节(Vesak)三期同庆的吉祥日子。首先,我对有此殊荣出席这一盛大庆典感到高兴。尽管我身上披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僧侣的僧衣,我还是出生和成长在纽约市布鲁克林(Brooklyn)区的美国人。二十岁以前,我对佛教毫无了解,二十岁后逐渐产生了兴趣,认为较之美国当代物质享乐主义文化,佛教更富有意义,并且随着岁月流逝,这一兴趣日益加深。当完成了西方哲学研究生学业以后,我去了斯里兰卡,并在那里出家。我成年生活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斯里兰卡度过的,因此能够再次回到故乡并在本次大会上讲演,我感到特别高兴。
自公元前五世纪以来,释尊便是亚洲之光,一位其教诲的慈光曾一度沐浴了西至喀布尔(Kabul)山谷、东至日本、南至斯里兰卡、北至西伯利亚广泛地区的精神导师。释尊令人崇敬的人格魅力,孕育了以崇高的道德与博爱的理想为准绳的一代文明,孕育了净化千百万人心灵并使之发挥其最大潜能的充满活力的宗教传统。在包括文学、绘画、雕刻和建筑的一切艺术形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释尊的形象永远处于中心位置。
释尊从容而又象谜一般的笑容,是具有甚深智慧的经典文献宝库的创作灵魂。如今,佛教已被全世界较为深入地了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众,而且已经开始对西方文化产生影响。因此,联合国决定每年保留一天,以庆赞智慧深湛、大慈大悲的释尊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释尊在许多国家的千百万人们心中一直被尊为导师和引路人。
释尊的诞生
卫塞节首先庆赞的是释尊的诞生。在这一部分中,我不想仅仅用一些空洞的史料,而是想从佛教信仰的角度来加以介绍,这样释尊的诞生对于佛教徒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就更加清楚了。从佛教信仰的角度来看释尊的诞生,我们首先必须考虑『什么是佛』这样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佛』这个字并不是一个专有名称,而是一个含意为『觉者』或『觉悟了的人』的尊称。公元前五世纪在印度东北部生长并接受教育的印度圣人乔答摩
悉达多(Siddhartha Gautama)被授予这一尊称。从历史的观点,乔答摩
悉达多就是佛,是佛教的创始人。
但是,从传统佛教的立场出发,『佛』这个称号具有比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尊称更为深远的意义。『佛』并不专指生活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某位宗教导师,而是指称那些可作为楷模的一类人,他们在宇宙的历史长河中曾多次出现,就好像『美国总统』这一头衔并不仅指比尔
克林顿,而是指主持过白宫的每一任总统一样,『佛』这一尊称适用于所有成就最高解脱的大圣人。于是,乔答摩
悉达多便仅仅是整个佛陀序列中最近的一位佛,佛的世系可追溯到无始以来至未来永劫。
为了使诸位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立场,我得稍稍偏离一点主题先讲讲佛教的宇宙论。释尊教导说,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的,没有宇宙创造的初始点,没有宇宙起源的那一刻。自无始以来,各种世界体系产生、进化并随之衰亡,然后代之以遵循同样生长与衰亡规律的新的世界体系。每一世界体系均由许多迷界组成,上面居住着各方面都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众生。除了我们所熟悉的人类和动物的迷界以外,还包括在上的极乐天界以及在下的充满痛苦与不幸的黑闇地狱。生活在各道迷界的一切众生生死相续永无穷尽,叫做『轮回』(samsara),就是『流转』的意思。一切众生由于受自身无明与贪婪的驱使而漫无目的地随生死流转。而投生于任何一道迷界,均由身口意三业的善恶因果而定。一个客观的道德法则控制着这一进程,使得善德修来上等种姓、恶行遭致下等种姓。
生活在各道迷界中的众生都是无常的,无一能避免老、病、死。即使是降生在天界的上等种姓,虽享有长寿和极乐,但也不能永生。一切生命最终都会消亡,随之又在其它任何地方降生。因此,如果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就会发现,流转于『轮回』中的所有生命体都是有缺陷的,都烙有不完善的印迹,因而不可能有稳定、牢固的幸福与和平,也就不可能为痛苦这一问题提出最终的解答。
然而,除了『轮回』的束缚以外,尚有精神上怡然自在的极乐与宁静状态,这一状态可以就在当下这并不完善的世间修成。这就是佛教所称的『涅槃』(Nirvana),即『出离』贪、瞋、痴的火宅。与此同时,还有一条解脱之路,一条引导众生脱离『轮回』之苦达到『涅槃』之乐的修行之路,一条引导众生破除无明、贪婪、我执的束缚达到悠然自在的宁静与自由的修行之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条修行之路将在世间失传、不为众生所知,致使这条抵达涅槃安乐之路变得难以企及。但在世间不时又会出现这样的人,他以独自的努力和敏捷的智力又找到这条久已失传的解脱之路。一经发现,他便身体力行直至完全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于是,他返回世俗世界传播这一真谛,使这条通向无上极乐之路再次为众生所了解。行使这一职责的人就是佛。
因此,佛不仅仅是自觉者,而首先是觉他者,是世界的引导者。佛的职责是在精神上处于黑闇的时代里,重新发现那条业已失传的通往涅槃、达到精神上完全自由之路,并在世上教化一切众生。这样,遵循其脚步,众生亦可抵达佛所达到的完全解脱的境界。佛并不是唯一能进入涅槃的人,所有求道者只要始终如一地修行,都能成就相同的果位。这样的人称为阿罗汉(arahants),即『可尊敬的人』,因为他们已经断尽无明与执着。佛的任务是重新发现佛法,即真理的基本原理,并制定『宗教制度』或称宗教传统,以便将佛教流传到子孙后代。只要佛教教义流传下来,那些与佛教有缘的大众和佛教徒就能成就佛所指示的圆满果位。
为了具备成为佛陀、成为世界的引导者的合格条件,求道者必须准备好经历无数期生命的漫长修行实践。在无数期生命的修行历程中,这些未来佛被称为『菩萨』(bodhisattva),即追求彻底觉悟的求道者。在每一期生命中,菩萨都必须以利他的善德和精进的禅定来修行,以获得佛所必备的功德。根据佛教轮回的教理,在出生时我们的心灵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带有过去生所积集的全部品质和脾性。因此,要想成为佛,就必须最大程度地完善道德与精神上的一切品德,使之达到修行的最高果位。这些品德称作『波罗蜜』(paramitas),即超常的美德或圆满。不同佛教学派所列的波罗蜜稍有不同,南传上座部佛教提倡十波罗蜜行:布施、持戒、般若、舍世、精进、忍辱、真实、决意、慈、舍。从无始以来,在生死流转的每一期生命中,菩萨都必须从各个方面来修习这些胜行。
促使菩萨如此非凡地勤修波罗蜜行的动力,是他希望佛教常乐我净的涅槃胜果能够常驻世间的悲悯心愿。这一志向,出自对落入痛苦之网的众生无限的爱怜与同情,是支持菩萨在其每一期生命中精进修习波罗蜜行的动力。只有当所有波罗蜜胜行修习到尽善尽美,菩萨纔能成就佛的无上觉悟。因此,要达到佛的人格魅力,就要依照十波罗蜜的要求来进行修习。就像一块精雕细琢的宝石,佛的人格显现了各种美德的完美和谐。对于佛来说,十种胜行已臻极致,并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这就说明为什么释尊的诞生对佛教徒来说,会具有如此深远的意义并值得庆赞。释尊的诞生,不仅仅标志着一位大圣贤、一位道德上的导师的出现,而且标志着一位世界引导者的出现。因此,在卫塞节我们庆赞释尊的诞生。释尊通过无数过去生的精进修行而成就了所有令人尊敬的美德,纔有资格教化众生通往极乐与和平之路。
力求证悟
从传统佛学的角度,我想回到人类历史的层面来简单回顾一下释尊成道以前的生活,以便于我对释尊教诲的精华部分稍作概括,并强调那些与当代生活特别相关的问题。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释尊并不是从一开始时便诞生为觉者的。尽管在过去无数生中释尊已成就了无量功德,他首先还必须经历长期而又痛苦的奋斗纔能为自己找到真理。释尊名叫乔答摩
悉达多,诞生在喜玛拉雅山麓附近的释迦(Sakyan)小国,位于现在的尼泊尔南部。尽管释尊降生与入灭的时辰不太确定,不过许多佛教学者认为释尊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3年至483年,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要晚一个世纪左右。据传说,释尊是一位很有权势的君主之子,但释迦国实际上是一个宗教共和国,因此其父大概是位统治长老院的首领。
作为一位王室青年,悉达多王子在奢华富裕中长大。十六岁时,他迎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Yasodhara)公主为妻,并在首都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在此期间,王子日益显得抑郁寡欢。令他深感不安的是那些一般人视若无睹的头等大事,即有关人生的目的与意义的问题。难道人活着仅仅为了感官享受?仅仅为了获取金钱与地位?或仅仅为了行使权力?或许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更真实、更该履行的抱负?当王子二十九岁时,经过对难忍的生活现实的苦苦冥思后,他决定了取舍,认为追求光明远比对权力的继承或世俗责任的传续更重要。就这样,尽管风华正茂,他剃除须发,披上桔黄色的僧衣,过起了舍离世俗的出家生活,寻求一条从生、老、死反复轮回中解脱出来的道路。
出家后的王子首先参访了当时最杰出的精神导师们,并掌握了…
《释尊与释尊的教诲:过去、现在与将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