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尊与释尊的教诲:过去、现在与将来▪P2

  ..续本文上一页他们传授的教义及修行法门,但不久就发现这些教导不足以引导他达到他所期望的目的。随后,他选择了极端禁欲的苦行之路,为此几乎断送了性命。当苦行的前景闇淡之际,他选择了另一条觉悟之路,一种使适当爱护身体与持续禅坐、深入证悟平衡的修行法门。他后来称之为『中道』,因为这一法门避免了感官上的放纵与禁欲的苦行两个极端。

  在吃了有营养的食物恢复了体力之后,释尊有一天来到尼连禅河(Neranjara River)畔伽耶城(Gaya)附近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在一棵树(后被称为菩提树)下结跏趺坐,下定了不得觉悟绝不起座的决心。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释尊进入了愈来愈深的禅观。根据史料记载,当深入禅观时,在初夜时分释尊恢复了对无数宇宙劫波中所经历的过去生的记忆;中夜时分,释尊开了『天眼』,现观众生生生死死、长劫轮回的因果律;到了后夜时分,释尊彻证了存在的甚深真谛,即现实世界的最本质规律。当黎明到来时,盘坐在树下的已不再是菩萨,不再是期望觉悟的求道者,而是完成圆满觉悟的觉者,是断尽了所有烦恼、并在这一期生命中摆脱生死桎梏的佛。根据佛教传统,释尊于三十五岁那年的卫塞月月圆日(五月十五日)成道。这是卫塞节庆赞释尊生活中的第二件大事:释尊成道。

  此后的几个星期里,刚刚证得佛果的释尊仍逗留在菩提树附近,从不同角度冥思他所发现的真谛。之后,当释尊睁开眼睛看世界时,心中激起了对那些仍为无明所束缚的众生的无限怜悯,他决心站出来传播顺向解脱的佛法。随后的几个月里,由于听闻释尊开示的解脱之道,许多人纷纷皈依佛门,释尊的信徒迅速增加。从此以后直至晚年,释尊每年在印度东北部的乡村、城镇和都市四处行脚,耐心地向所有愿意倾听的大众弘扬佛法。他创立了僧伽教团,以传承他的教诲。佛教僧团一直传续至今,大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同样古老的还有耆那教)。此外,释尊还吸引了许许多多虔诚供养佛陀和教团的在家弟子。

  佛教的宗旨

  想要弄清为什么释尊的教诲能在古代印度东北部社会各阶层迅速传播的原因,这是一个不仅涉及到历史上的影响,而且还与当代社会相关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佛教在东西方对越来越多的人产生影响的时代。我深信,佛教令人注目的历史成就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讲清楚:其一是佛教的宗旨,其二是佛教的实践方法。

  关于佛教的宗旨,释尊的教诲是建立在直指人的内心痛苦这一人类生存的首要问题之上,而不是依赖作为宗教所特有的神话人物和神秘事件。释尊还进一步作出保证,那些将其教诲完完全全地付诸实践的信徒,可望当生觉悟极乐与宁静。一切与此无关的其它方面,例如神学的教条、形而上学的细节以及礼拜的仪规等等,释尊都视为与觉悟这一头等大事无关而不屑一顾。觉悟就是从执着与束缚中获得解脱。

  佛法的根本要旨,在释尊凝炼为四圣谛的教诲中阐述得很清楚。四圣谛是:

  (1)苦谛,有关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的真理;

  (2)集谛,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理;

  (3)灭谛,关于灭尽苦、集之真理;

  (4)道谛,审实灭苦之道,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之真理。

  释尊不仅把痛苦和灭除痛苦当作其教诲的核心,而且以揭示心理上猛然觉醒的方式来对治痛苦这一问题。释尊从人的内心去追索痛苦的根源,首先是贪婪与执着,进而就是无明,即对世间实相与生俱来的无知。由于痛苦产生于自心,对治痛苦必须从自心开始,也就是用看穿实相的真知灼见来断除烦恼与妄想。释尊教诲的起点是充满苦恼、忧虑和悲哀的无明之心,终点是极乐的、光芒四射的、悠然自得的觉悟之心。

  作为跨越其教诲起点到终点的桥梁,释尊提出了一条涉及八个方面的畅通、明确而又可付诸实践的修行之路,称为八正道。八正道从(1)对基本存在的实相持有正见和(2)对修行证悟的正思开始,然后通过(3)正语、(4)正业、(5)正命三个有关道德方面的修养,再深入到(6)正精进、(7)正念、(8)正定三个有关定慧方面的修持。一旦八个方面都修行圆满,修学者便能证悟存在的实相,成就修行之果,获得无漏智慧与全然解脱。

  佛教的实践方法

  释尊教诲的方法论与其宗旨完全一致。最具吸引力的一个特点是强调依靠自力,这与其心理上的定位密切相关。对释尊来说,解脱的关键是净智与正见,因此他反对那种众生可望依靠外力而获得解脱的说法。释尊从不把自己视为神明,也不承认自己是救世主,他宁愿称自己是引导信徒走上修行之路的引路人和导师。

  由于智慧或真知灼见是获得解脱的主要原因,释尊总是教导其信徒基于自己的理解来追随他,而不是出于盲目的顺从和绝对的信任。他请求求道者研究他的教诲,并根据自己的理性和智力来判断这些教诲。佛法或佛教是经验性的,只有通过实践和证悟获得,而不是仅仅要人相信的口头教义。要是有人一旦开始身体力行,他将感受到不断增长的欢欣与安宁,当他以清晰可见的足迹向前迈进时,这种感觉将不断扩大、不断加深。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释尊开示的佛法像水晶般明晰透彻。佛法开放而又易懂,简明但却深邃。佛法将道德纯洁与逻辑严密融为一体,将崇高理想与忠实履践融为一体,直至成为验证的实相。通过不同阶段对真理的直接参悟,佛法会即刻按其本原显现,只要我们用之作为修行的准则。如果每一阶段都成功地把握,便会自然而然地引向更加深入的觉悟。因为释尊论述的是痛苦这个最具人类普遍意义的问题,释尊的教诲便成了针对全人类的训诫,因为人性基本相同。释尊向古代印度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打开了通向解脱之门,摄受僧侣、王臣、商贾、农民甚至流浪汉。作为普遍性摄受教化的一部分,释尊还向妇女们打开了接受佛法之门。正是佛法的这种普遍性,纔使其在印度以外的疆域得到传布,并使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有些学者将释尊描述成其它世界的神秘人物,全然对世俗生活问题漠不关心。但是,只要不带任何偏见地阅读早期佛教教规,便会发现这一说法根本站不住脚。释尊传授的不仅是一条僧尼的修行之路,而且还是一部崇高理想的法典,用以指引世上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释尊在弘阔的印度宗教舞台上取得成功,可部分归因于他面向在家弟子的新的教化模式,使得世上的男男女女能够将他们繁忙的家庭生活和社会责任,与对佛法固有准则的持守和坚定的信仰结合起来。

  释尊规定在家弟子遵守的道德规范由五戒组成,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道德上的良好表现,取决于与这些戒律相应的内在品质:即对一切众生的怜爱和同情,诚实地与他人相处,忠实于自己的婚誓,实话实说,以及头脑清醒。除个人道德规范以外,释尊还制定了父与子、夫与妻、业主与从业人员之间的道德准则,以期促成一个在各个层面上都显得和谐、安宁、亲善的社会。释尊还向君主们阐述了他们对其臣民的职责。这些开示表明,作为一位敏锐的政治思想家,释尊完全懂得,只有当权者将人民大众的福利当作自己的个人利益一样去对待,国家和经济纔有可能繁荣昌盛。

  涅槃及其以后

  卫塞节庆赞的第三件大事,是释尊的涅槃。在《大般涅槃经》中,载有释尊入灭前最后几天里发生的生动而又感人的故事。在积极行化四十五年以后,于八十岁时,释尊意识到自己即将舍寿。临终之际,释尊拒绝指定任何继承人,而是告诉所有弟子,在他入灭以后以戒为师。对那些过度悲哀的弟子,他一再重复开示『诸行无常』这一无可怀疑的真理,即便是觉者的肉身也一样。他请求弟子们提出有关佛教教义与修行方法的问题,并勉励他们为成就解脱而努力精进。随后,释尊右胁吉祥而卧,安详地灭度,进入『灭却烦恼、不滞生死的涅槃境界』。

  释尊灭度三个月后,已证解脱的五百弟子在王舍城(Rajagaha)举行佛典结集,以汇集释尊的教诲以流传后世。结集成的三藏,给后代留下了系统的佛教法藏,使其能有法可依。在释尊灭度后的最初二百年间,佛教依然慢慢地不断传布,尽管其影响仅限于印度东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到了公元前三世纪,发生了一件改变佛教命运的事,把佛教推向成为世界性宗教之路。在经历了一场千百万生灵惨遭杀戮的血腥战役之后,孔雀(Mauryan)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Asoka)转而如饥似渴地信奉了佛教,以抚平他痛苦的良心。他从佛法中得到灵感,决心以正义而不是武力来建立社会秩序。他在法令中宣布了这一新政策,并将法令刻在遍及整个王国的石碑和石柱上。在阿育王本人皈依佛门的同时,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强加给别人,而是把他所理解的佛法的基本观念作为正义的准则来弘扬,佛法给日常生活带来幸福与和谐,命终之后亦会有好的归趣。

  由于阿育王的护持,佛教僧侣们召开宗教会议,决定向印度次大陆及其周边地区派遣使团传布佛法。从佛教史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最见成效的是阿育王之子摩哂陀(Mahinda)比丘为首的使团在斯里兰卡的弘法活动。不久后,阿育王之女僧伽密多(Sanghamitta)比丘尼也尾随而至。这对王室兄妹将上座部佛教传到了斯里兰卡,至今依然兴盛。

  佛教在印度本土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从而形成了佛教史上的三个体系。第一阶段经历了原始佛教的传布以及由于教义上次要观点的不同而分化为大约十八个部派。在这些部派之中,流传至今的只有上座部佛教。在更早一些时候,上座部佛教就在斯里兰卡、也许还在东南亚的一些地区生根发展。在这些地区,由于相对远离印度次大陆上那些导致佛…

《释尊与释尊的教诲:过去、现在与将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念住经要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