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130

  ..續本文上一頁力,分別心亦稍得穩定安住,不于外散、唯近所緣乃爲近安住;爾時如禽貪著食物而飛往余處又複返回,亦不能降落住其食上,如是往來回旋、不棄此食,心于所緣亦稍得穩定而專注;複次,于叁摩地稍生喜心,如蜜蜂在一處不住久時,速疾飛動、采吸花精,如是于禅定生起信解時,稍能調伏猛厲之分別動念乃爲調伏住;爾時較前略易安住,故名爲“獲得相”,亦即初生等持或稍得暖相,爾時雖有心緒急躁煩亂之感,但與陡山瀉水相比,此峽谷溪水稍微緩慢,義謂水流湍急般之分別心稍得平緩。爾時心于內在安住,如瓶中蜜蜂雖未外馳他處,但于瓶中亦不能真實寂然不動而爬行不息,如是自心雖定注所緣,亦未棄離所緣,仍在不斷分別,故當了知于彼緣中不動而安住。如是住者,若起昏沈、掉舉,則當思維別別如理之對治行,令滅種種自聚分別之障乃爲寂靜住;若成如此寂止,則無沈掉之過,如淨水無濁,不動而住,如是分別心稍微息滅,彼相已增,便逐漸滅盡能增分別之因、隨眠煩惱,如濁水逐漸澄清乃爲最寂住;如是遠離一切散漫過患,如同江河雖水緩流,遠見之時似無流動,然近視時則流淌不息。如是心覺似已安住,若詳加觀察時,仍有衆多分別動念,爾時以串習力當須愈上愈精進最爲關要。從數數住至最寂住之間以有間缺運轉作意,應依正知、思維、等舍叁對治法來調伏此心是極爲重要的。爾時此精進力已勝前者,雖然未離勤作,但不起分別作意,能安住一緣等持乃爲專注一趣住;故名爲“穩固相”,如大海遠離波濤。若有勤作或住于所緣,則依無間缺運轉作意,此時應當緣于等舍中安住乃爲關要,此對治行愈上愈進至最終勿須勤作,自成入定者乃爲等持住,亦名欲心一境,故從此獲得“究竟相”,如同須彌山王紋絲不動。于此欲心一境恒時修習,則令身心獲得堪能,名爲輕安。爾時心得自在,如馴服的良駒易得寂止叁摩地也。

  叁、利益:修習寂止的利益,即第六意識産生的歡喜心,身識感受的安樂,于現世樂住而獲得身心的輕安,漸漸地心被調順,于諸善行隨欲自在,如同馴服的良駒,從此息滅了一切顛倒分別等散亂心,于諸惡不善業皆不起行,隨所修習善法亦皆具強力,猶如須彌山王絲毫不爲風所動搖。如是以修寂止之力,能引生神通變化等功德。尤依寂止能增勝通達如所有性的般若勝觀智慧,以

  此速能斷除生死根本。若能思維此諸功德,則于修定能增強信心與毅力而于一切時中恒樂習定,如是極易獲得勝叁摩地,故當數數修習寂止並持之以恒、永不退失。凡是真實欲求勝觀智者,應當尤爲重視寂止修法。雖然無有寂止,仍然可以修習勝觀,但決定無有勝妙成就,因此首先修習寂止極爲重要。

  勝觀修法分叁:前行、正行、利益。

  一、前行:與上述寂止之前行的六種修法相同。在此基礎上尚須了知修習勝觀的必要與成就勝觀的不共因。

  修習勝觀的必要:如果僅僅是寂止的修法,則與世間的普通禅修或外道的禅修無別,因若沒有勝觀攝持的寂止,無能斷除二障的根本,亦不能獲得大小乘暫時與究竟的解脫,如佛經中雲:“世人雖修叁摩地,然彼不能破我執。”蓮花戒論師于上篇次第修習中雲:“于所緣境心堅固已(無散寂止),當以智慧來善加觀察,若能生起勝觀智慧,則能徹底滅除愚癡種子。否則如諸外道,唯以叁摩地不能斷惑。”由于諸佛之語,有些是直接顯示真實性義,有些是間接顯示真實性義,其必要都是爲令衆生悟入菩提正道而施設的種種行門。因爲衆生乃至尚未真實生起勝觀智慧之際,不能滅除無明癡暗。爲此僅由一緣安住的寂止,非但不能現前清淨法性的勝觀智慧,亦不能滅除無明癡暗。如是思維後,應當尋求通達真實性義的定解智慧。蓮花戒論師在中篇次第修習中雲:“成就寂止後,尚應修勝觀。當如是思維,世尊的一切教誡皆爲勝妙善說,有現前顯示真實,或由間接趣入真實,若能了知真實便能永離一切見網、生起勝觀智慧的光明,消除一切無明癡暗。但唯以寂止不能現前其智,亦不能遣除諸障癡暗。若以智慧善修真實,即能現前本淨法性的勝觀智慧而正斷諸障,故應安住寂止善以智慧來了達諸法的真實本性,切莫僅以寂止爲足。何爲真實?謂人我、法我之一切有事,即本來空性的勝義谛。”此真實性唯由諸度中的慧度所證,非靜慮度所能通達,亦不能將靜慮度誤爲慧度,更須生起般若慧度。不僅第二轉*輪的般若經如是說,且于第叁轉*輪的《解深密經》中亦雲:“世尊,菩薩以何等波羅蜜多通達一切法無自性,觀自在!以般若波羅蜜多乃能通達。”如是所說也。

  若欲無倒了達佛經密意,則當聽聞無垢清淨的經論教義,由聞思智慧引生通達真實本性的正見,乃爲勝觀必不可少之正因。若未了知真實義,決定無有正見,由此必定不能生起通達如所有性的勝觀智慧。又此正見,並不是以不了義經論所能抉擇,而是依了義經論才能相應如實地抉擇,是故首先應當明辨了不了義的所有差別後才能解悟了義經教。然此,若不依靠龍樹菩薩等諸大論師的意趣諸論,則如生盲無有導者而自趣險處一樣。阿底峽尊者雲:“由何能證空,如來記龍猛,現見法性谛,弟子名月稱,依彼傳教授,能證法性谛。”《澄清寶珠論》亦雲:“本來無生之現空緣起性,即無合離、大平等法性義,對此尚未生起堅定信解之前,應當敬依具相善知識,修積殊勝資糧,恒久修習甚深法要,否則如諸正士所說:若多數聞慢觀現世者,雖經百劫精進觀察,亦不可證得少許。故爾如是所說之教授,唯求修道者,當依即心寶也。”

  成就勝觀的不共因:即是應當聞思宣說了義空性與大光明的般若經典、中觀論典、第叁轉*輪的了義經論以及密宗的續部、金剛上師的竅訣教言等,必須依此尋求出世無漏的勝觀正見(定解)。《妙法蓮華經》雲:“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佛在《未曾有因緣經》中贊歎聞法功德時雲:“聞爲金翼鳥,威勢武力強。聞爲行寶藏,所在相利益。聞爲大橋梁,濟度衆苦厄。聞爲大船師,濟度生死海。”薩迦班智達在強調聞思修時亦雲:“無聞思而修,如斷臂攀崖。”《聽聞集》亦雲:“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本生論》亦雲:“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位,啓發智慧無愚癡,自身肉換亦應理,聞除癡暗爲明燈,盜等難奪最勝財,是摧愚怨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雖貧不變是愛親,無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爲勝禮,于大衆中智者愛。”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亦曾經僅爲求受四句正法而無數次的截肢割肉、舍身赴死,比如剜身燃身燈千盞、縱身跳入火坑、身上釘入數千鐵釘等百般苦難。誠可謂“越過刀山與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常啼菩薩亦爲聞受般若經而出賣自之身肉、骨髓等曆經無量苦行。如此所說,我們亦應當以強烈希求之心,不顧一切艱辛、嚴寒、酷熱等不辭勞苦地精勤聞思修行。

  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曾于五臺山面見文殊菩薩時,在智慧伏藏自現的教言《忠言心之明點》中亦雲:“無始無親瘋人般,流轉輪回癡暗中,今尋寂樂美宅故,應喜聽聞聖教海。唯聞不能斷增益,佛琚正法難得信,依靠上百辯講著,思所生慧依心中。講諸聖教大論師,未調自續如鹦鹉,死亡頓到悔恨因,勞記教誡諸道友。”內道小乘的根本修法及大乘顯密的正行修法,如中觀的現空雙運、禅宗的明空雙運、密宗大圓滿的覺空雙運等都是建立在般若空性的基礎上,因此聞思中觀理論甚爲重要。凡是欲證般若大空性者,皆應聞思上述能破的理論並如應地觀修後才能真實通達。其理論如同明示方向的地圖,依此可以到達欲往的目的地。如是所生起的勝觀智慧如同在山王的頂峰能將以下群山、平地了了分明的一覽無余。如是般若空性的甚深正見乃爲通達解脫彼岸的唯一道眼。

  二、正行:其正行修法可以歸攝于觀察修、輪番修、安置修叁解脫門之中。凡是欲得解脫者,應當修習人無我與法無我的空性。本論雲:“無我爲度生,由人法分二。”又雲:“異生皆被分別縛,能滅分別即解脫,智者說滅諸分別,即是觀察所得果。”不僅在佛經中有林立衆多的中觀修法,聖地印度諸大菩薩所著作的中觀修法亦是種類繁多。如龍樹菩薩、馬鳴菩薩、布瑪麥紮、蓮花戒論師、阿底峽尊者、清辨論師等有幾十位聖者大論師們著作的中觀修法,彙集有一大函。這裏是僅以其衆多修法之精要歸納而進行敘述的。

  此分爲二:人無我爲主之單空修法,圓滿法無我之真實勝義修法。初者分二:略說,廣說。

  略說:《澄清寶珠論》雲:“眼耳等六識並非是我,因爲彼等即是從多及無常故,只是從牙至皮膚之間一切地、水、火、風、空、識界,即于聚含六界者,假立並執著爲補特迦羅,而無有實我。譬如,日幕之時,因眼識不明而將花繩誤爲蛇相,便生起蛇執之心。爾時,若不依燈緣等,則不能消除彼執。如是花繩如諸蘊,黃昏不明眼識者如迷緣之無明,蛇執如我執,猶如在黑暗中,手摸尋蛇,雖手未觸彼,然尚未消除蛇執而心生恐怖。如是觀察全身,頭非我、手非我等已了知,亦未得我者,然于無我未生定解者,即是其觀察尚未究竟的緣故。若彼暗室中挂上一盞燈火,照明一切時,了達所見之蛇,即是花繩,此處雖無蛇相,而將花繩迷爲蛇相。如是現見此境無蛇,自然就能消除蛇執。依此五蘊之我執,除假立以外一無所有,若能如是斷除一切懷疑,繼續修持彼義,方能現量證悟無我也。”龍樹菩薩在宣說人無我空性的修法時,亦例舉如是比喻說:在夜幕降臨的黃昏時,一人由于視線模糊不清,將一條黑繩誤爲蛇相,心裏疑懼不堪,爲除懼苦,拿來一盞明燈照見,方知非爲蛇體,而是無有生命的黑繩,因此當即頓然消除疑懼之心。雖然黑繩的存在尚未消失,但已完全肯定了繩上無蛇,與此相同,由分別習氣刹那幻有的五蘊雖然名言中存在,但五蘊…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