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133

  ..續本文上一頁教證與諸大成就者的教言足以證明。如《般若十萬頌》雲:“須菩提!若于微如毫端之名相生起執著,亦不得究竟佛果。”《大般若經》雲:“大菩薩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時,于任何法皆無相、無憶念、無作意。”《般若二萬五千頌》雲:“善哉!善男子!修習般若,一切法不執,一切法不住,因般若波羅蜜多無住,無能過于彼者。”《般若一萬八千頌》雲:“善男子!汝來吾所,應修般若波羅蜜多,勿觀諸法,勿住一切。”《梵天思益請問經》雲:“諸法之法性,于彼修持時,正念非作意,故說平等性。”《摧毀業障經》雲:“若于空性生執著,即成證悟之障礙。”大乘諸經教中皆如是說。蓮花生大士雲:“耽著明顯者,生于色界中。”龍樹菩薩在《中觀無生寶藏論》中雲:“不作觀察不思維,不改自性坦然住,未造無生大寶藏,此乃叁世諸佛道。”又雲:“分別不假立,極爲不住意,無念非作意,敬禮無所緣。”又于《中論》中雲:“佛說空性見,能除一切見,誰若執空見,彼等無可修。”寂天菩薩在《入行論·智慧品》中雲:“若實無實法,皆不住心前,彼時無他相,無緣最寂滅。”月稱論師雲:“破立二者俱應破,于真實中無破立。”清辨論師在《中觀寶燈論》中雲:“爾時自心不住一切法,不分別一切法,不思維一切法,不住一切邊,心識不住于任何法性,當修一切皆非也。”蓮花戒論師在第叁部修習次第中雲:“因此于聖教中,生起不憶念、不作意,是在真實妙觀察智之前行後。以真實的妙觀察智才能生起不憶念、不作意故。”阿底峽尊者在《中觀竅訣修法》中論述安住法界本性時說:“什麼亦不安住,什麼亦不存在,任何相不生,一切戲論皆寂滅。”大智成就者噶瑪喬美雲:“今當內觀自之心,觀心不見無實有,見彼性中坦然住,余無妙法大手印。”遍知大法王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第二十品的自釋中說:“我的無等大恩上師說,“解說自生智慧,即以比喻無法表示,其超離言思之本性,自醒自明,猶如清淨無動之大海,明現而無有分別,猶如日月,遠離一切偏袒、戲論,猶如大虛空,寂滅心與心所戲論、自證自體之法身大手印。”此(自生智慧)亦即大圓滿、大中觀、六字加行之精要,道果之本體,寂滅一切戲論之息滅法,實相義之般若波羅蜜多,我自己通過修行亦有一定的覺受,並于諸經續中亦如是善見過。”

  在修法要旨中尚應了知的最勝關要,即是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所雲:“彼時自心起念空,譬如直視前虛空,必得堅定之深解。”雖然自己的心時有起心動念,但在起念的同時,認知其本體空性,直接看視前面距離十二寸的虛空一樣,必定需要安住于此甚深定解中而修習。同樣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叁處叁善引導文菩提善道》中雲:“如虛空之空性修法,身體如山王般毫無動搖,依毗盧七法而坐,根門不滅自明如清水池中的月影般安住。無論顯現任何法,心不住于此顯現上,而以看式要訣令自心安住于無有內外、清然、徹然之空性上,依此可證悟諸法如虛空般無阻礙之空性。”又雲:“觀察能衡量境與有境之心的自性以及過去、未來、有實、無實、生住去、形色等。結果尋而不得任何一法時,于無依、無執之識中放松而安住。依此可證悟無我、無我所之空性。”又雲:“顯現任何法時進一步觀修,發現全部毫無蹤迹地變得空空淨淨,于不作意如虛空般的境界中安住。(前面是觀察分析之空性,此處是外境自淨之空性。)”又雲:“如是觀修時,所出現的覺受與安住之心的善念惡念、淨現、迷現等,在無依大空性、法盡大離意、無偏大平等、離基大寬廣的境界中全部是一味一體,不執著任何法,不分別一切法,不詢問任何人,不依賴一切處,應斬斷傲慢與希憂之藤,而趨入法盡大離意之境界中,並且將這一切決定爲本來大無作之法界,從中不退轉。”又雲:“普賢不可思議智者,爾時身不動如山王,言不語如喑啞,心不執如虛空,如是安住故,何者亦不作意之空性者,即是普賢佛母之法性了義智。”

  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華智仁波切與全知麥彭仁波切、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等衆多大圓滿的竅訣教言中,皆有如是空性相同的殊勝修法。此等僅于空性的這一反體而引述的,于自然本智、大無爲光明、本來大清淨等在此處沒有講述如此深義的必要,若具有信心者通過接受灌頂後可以詳細拜讀大圓滿的續部,自能通徹無礙的了悟法性本義。

  若謂,顯密的見解是否完全一致呢?答曰:在獲得聖地道位之前,諸異生位的見解皆有差別。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辯答日光論》中雲:“顯宗是以伺察心來觀修勝義法性,如人閉眼在觀想自己面前的色法一樣,密宗則無任何執著相,是直接體驗勝義的本性,猶如睜開眼睛而現見自己面前的色法一樣明清朗然。”《定解寶燈論》雲:“然而顯宗雙運義,是由觀察而抉擇,密宗直接自體驗,現量成立覺性界。”又雲:“由從離戲方面言,已說此二無差別,是爲斷除空性執,密乘宣說大安樂。”全知麥彭仁波切又于《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雲:“顯密之二見,有無差別耶?答曰:從抉擇法界離戲分說,雖無差別,但以現見法界之有境說,實有差別,因爲見者以有境分而安立故,有極大差別。倘若此見所抉擇之法性界,非與真如一體者,則應成諸法之真如有不同分類,又應成顯宗見道時,未見真如本性,或以理證成立除四邊外,尚應斷除其余戲論等有如是過失。故諸成就智者共許顯密見道中現見法界本性均爲一致無別。若作是念:既然見境一性,故不成彼見超勝耶?答曰:此乃極爲成立。如《叁相燈論》雲:“一義亦不昧,不難方便多,是爲利根故,極勝密咒乘。”如是所說,具智慧故,不愚昧之差別;具衆多方便故,速見實相之差別。依此二勝法,彼道安樂速疾、無難,行者亦較因乘所化衆更爲利根之行境故,此已勝過彼宗也。彼亦,猶如明眼者與非明眼者同視遠處一色法,彼見顯然有勝劣之別,如是密宗入定得明現及後得生定解之理,皆已超勝顯宗也。因爲顯宗初于道中,即依比量理、伺察意觀修法界,積資淨障等,曆經久時方能現前證悟。密宗則于自心離諸伺察意,能以覺受式而直接證悟。彼亦,以獲得灌頂而成熟相續後,具足殊勝竅訣密要之力,于其實相獲得明現,如同塗上眼藥等,能明見遠處之色,或如精巧幻術秘要者,能解開密線等。顯宗道中依伺察意所修之要,若追本溯源,彼亦雖成二谛無別,然初學者難以確知、領受二谛雙運一味之義,以耽著別破各邊之空性心較重故。密乘則是直接宣說雙運光明的智慧本地。”無垢光尊者的《大幻化網廣釋》等中亦有相同的論述。

  上述究竟真勝義之法無我修法,是至高無上、真實最爲了義的如意寶,其不在外面而在內面,它就是分別心本來無生、明空大雙運的本體,是諸佛菩薩出世無漏的究竟智慧、般若波羅蜜多,亦即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等最了義的修法、無上竅訣之精要,乃爲一法中獲得究竟成就、最勝了義的修法要訣。

  如是對單空與究竟勝義大空性以無上竅訣教言歸攝大般若經與大中觀之修法,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見之甚深引導》中爲我們明示雲:

  南無曼劄西日耶(頂禮文殊師利)!

  修持淨心之行已,則于無有人我相,

  引生殊勝定解時,所雲之我依蘊聚,

  不察分別假立般。五蘊以及無爲法,

  一切諸法皆如是,分別假立謂此彼,

  雖然執取種種法,若察不得毫許義,

  無分體之究竟上,細之極微亦不成,

  同時緣起力顯現,有事依緣而生起,

  無事依此而假立。未察妄執事無事,

  勝義理論觀察時,本來無基亦離根,

  同時空現如夢幻,水月谷響尋香城,

  影像以及陽焰等,正空而現現而空,

  現空如幻理中修,此即相似之勝義。

  分別心具此定解,雖出定位所現見,

  如幻化之無垢慧,未離一切所緣境,

  若未寂滅能執相,即未超離分別故,

  離戲法性未現見。若生如是定解時,

  就幻化境亦即爲,分別假立不執著,

  所取之體不成立,能執之心亦不得,

  故無執中松閑住。如是住時雖不滅,

  內外諸法之顯現,于此無執本性中,

  所有假立之諸法,本來不生亦不滅,

  遠離能取與所取,法界之中平等性,

  遠離有無等承認,離言義之自性中,

  無有疑惑之覺受。此乃諸法之法性,

  真實勝義非相似,各別自證智所證,

  無念入定之智慧。若于此中修持時,

  空與緣起雙運者,二谛無別實相義,,

  ,   即大中觀, 之瑜伽。此義超離心所境,

  倘若欲依無二智,速能如是證悟者,

  應修密乘之竅訣。此乃中觀修次第,

  究竟甚深之精要,先修淨心之行已,

  次第抉擇而覺受,依現空幻定解道,

  無破無立之意義,般若波羅蜜多界,

  平等性中自解脫。若因幹渴所受苦,

  僅知有水不解渴,親臨水處並飲水,

  方能解除渴苦般,經雲知與受亦然。

  是故僅依衆理論,勤苦伺察等作意,

  不必如此輪翻修,唯依覺受次第修,

  速能獲得深法忍。文殊歡喜金剛者,

  于水龍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直撰著,

  願衆證深中觀義。茫嘎拉(吉祥圓滿)!

  可見全知麥彭仁波切乃真實文殊師利菩薩在末法時期化現于世,在孩提時就顯示了無上大圓滿的自然本智,故不同于其他大成就者。本師釋迦牟尼佛與衆多高僧大德,如阿底峽尊者、米勒日巴、薩迦班智達、宗喀巴大師、無垢光尊者以及印度的二聖六莊嚴等均示現爲先曆經長時苦行,清淨業障、積累資糧等而成就究竟佛果。因此全知麥彭仁波切可謂娑婆世界中最爲希有罕見的一位大成就聖者,他老人家在不共深邃的自然本智中自然流露而著作的顯密諸論都是具有特殊加持的金剛句,故當以誠敬的信心去精勤聞思修行。

  叁、利益:修習勝…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