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喜,諸道品法,皆由戒成,得甘露味,至無爲處。”
分類:菩薩戒的分類共有叁種。一是禁惡行戒(攝律儀戒):指身語意叁門斷除如毒素般對衆生不利的十種不善業,《大般若經》雲:“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學清淨身語意業。”《涅槃經》雲:“菩薩摩诃薩常不犯惡,設有過失,即時忏悔,于輕罪中作極重罪想。”二是攝善法戒:指應竭盡全力去成辦乃至微乎其微的所有善業,即六度萬行的一切善法。《大般若經》雲:“從初發心,常樂受持十善業道。”《賢愚經》雲:“莫想善微小,無利而輕視,水滴若積聚,逐漸滿大器。”又雲:“莫想罪微小,無害而輕蔑,火星雖微小,可焚如山草。”因此應于一切時處全力以赴地成辦一切大小善業,斷除一切大小惡業,甚至連一絲一毫亦不忽視。《涅槃經》雲:“菩薩摩诃薩常不犯惡,設有過失,即時忏悔,于輕罪中作極重想。”對所作的一切善根普皆回向。叁是饒益有情戒:如前所述于徹底斷盡私欲之時,依靠四攝來直接成辦饒益衆生的廣大事業。《大般若經》雲:“從初發心,于諸有情,恒起悲心,欲拔其苦,恒起慈心,欲與其樂。”
總的來說,戒律是每一個趣入內道之佛弟子戒心律己的基本規則。南山祖師雲:“戒”是禁義或警義,即禁惡奉善。其梵名屍羅,即離熱惱,得清涼果義。“律”梵語爲毗尼或毗奈耶,意爲調伏或息滅。即調練叁業,製伏過非或息業非、滅煩惱,獲得息滅業惱之果。總而言之,戒以他勝、僧殘、墮罪、向彼悔、惡作五罪警策,律是主要判斷輕重與明開遮持犯。凡是戒律之行均符合道德範疇,亦就意味著凡是加入僧團的僧人必須要遵循或受持的法則規律。
如是已登第二無垢地的諸大菩薩,由于持戒功德最勝圓滿清淨之故,不但于醒覺之時非常清淨,且于睡夢之中亦遠離了毀犯戒行的一切垢染。《佛出生叁法藏般若經》雲:“乃至夢中亦行十善,而不暫起十不善行,是爲不退轉菩薩。”又非但不犯根本罪與自性罪,且于佛製的一切輕微支分罪亦絕對清淨,所有的一切戒行均皆離垢無染,凡是在初地時尚未清淨的微細戒垢,此時悉皆清淨。因爲二地菩薩永盡無明熱惱之火,常得淨戒之清涼安樂,故名戒波羅蜜多(究竟到彼岸)。彼菩薩的身語意叁門徹底遠離一切垢染,刹那亦不造少分違逆衆生利益之事,亦即叁門的一切行爲皆符合律儀、道德之標准,在醒寐的一切時中皆無少許罪業汙染,叁門最極清淨,故于十善業道皆能圓滿修集。如《十地經·菩薩二地品》雲:佛子!菩薩住離垢地,叁業自性清淨。一.身業清淨者:性不殺生:不持刀杖,不殺害衆生,不自作或教他作,並廣行放生,自作教他作;性不偷盜:菩薩知足少欲,凡屬他物,不作己想,甚至一草一木亦不盜取,並于一切衆生廣行內外布施;性不邪淫:菩薩在一切時處恒持梵行。二.語業清淨者:性不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性不兩舌:菩薩于諸衆生無惱害離間心,于未破合者令不破合,于已破合者令和合增長;性不惡口:菩薩不但不說粗惡語,且說愛樂柔軟語;性不绮語:菩薩常樂思省,時語、真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等等,彼菩薩乃至戲笑尚恒思審,何況故意散亂出言。叁.意業清淨者:性不貪欲:菩薩于他財受用,非但不生貪欲,且有很大舍心;性無嗔害:菩薩于一切衆生恒起慈悲心、哀愍心、歡喜心、攝受心,永離嗔害熱惱,常念恒順衆生;性離邪見:菩薩住于正道,具真實正見,不取惡見,心無谄诳,于叁寶起決定正信。如是叁業清淨者,則于十善業道亦就功德圓滿。
就小乘學者來說,若無正知正念,缺乏出離心,則容易退失道心,難得圓滿淨戒。雖然聲緣阿羅漢已斷盡煩惱障,但因習氣未盡,故于細微戒行若欲不犯,則必須要善加防護,否則仍不免偶爾有少許誤犯。就大乘見道以下的行者來說,雖然不同于世間凡夫,但無始以來的無明習氣垢障非常深厚,很難受持圓滿的清淨戒律,有者在白天尚能以正知正念來加以攝持,善護自之根門,可使戒行無犯,因爲這時神志清醒,能辨析取舍而不致于隨境所轉。但于睡眠之時,一入夢鄉就神志恍惚,習氣亂現,忘失正知正念而不得自在,這就難以保全不犯。若達二地聖位之菩薩,具有不共之戒行功德,不但是身語不犯而清淨無染,且于意境亦複清淨,無少許戒垢。又非但白天,且于睡夢之中叁門仍是最極清淨,連微細的戒行垢染亦徹底遠離了,故爲無垢地。彼地菩薩圓滿無缺地修積叁門十善,雖說一地菩薩即已修持十善業道,但真正能夠攝持十善業道之圓滿福德,則唯達二地之戒度時。何故要以十善業道來作爲守護戒行的標准呢?《攝波羅蜜多論》雲:“不應失此善業道,是生善趣解脫路。住此思維利衆生,意樂殊勝定有果。應當善護身語意,總之佛說爲屍羅,此爲攝盡屍羅本,故于此等應善修。”本論自釋雲:“此由不忍諸煩惱故,不生惡故,又由心中息憂悔火,清涼性故,是安樂因,爲諸善士所習近故,名爲屍羅。此以七種能斷爲相,無貪無嗔正見叁法爲其等起,故具等起屍羅增上說十業道。”《大智度論》雲:“知說十善道,則攝一切戒。”故十種善業乃爲一切屍羅之根本。大乘《梵網經》、《十地經》等皆如是說。
辛貳(地之差別)分叁:一、此地增勝淨戒度;二、贊戒度;叁、戒度之分類。
壬壹(此地增勝淨戒度)分二:一、真實;二、宣說清淨戒相。
癸壹、真實
如是十種善業道,此地增勝最清淨,
彼如秋月恒清潔,寂靜光飾極端嚴。
如是叁門之十種善業道在此二地時增勝最極清淨,如同秋季的月光恒時清潔,彼菩薩之叁門恒爲寂靜,宛如晴朗的虛空被月光嚴飾顯得格外端嚴,令衆生見而生喜。
其實上述的十善業道,並非僅僅是唯利有情的大菩薩所應行之法,而是聲緣阿羅漢與人天乘者皆應共修之法。不過,大乘菩薩特別是到達二地時,于修持十善業道所增勝之功德是最爲清淨圓滿的。《攝波羅蜜多論》雲:“若欲安立無邊世,一切有情于淨戒,爲利世故修屍羅,說爲屍羅到彼岸。非畏惡趣希王位,及願善趣諸圓滿,唯願善護淨屍羅,爲利世間而護戒。”由于大菩薩內在的意業恒爲清潔,故于外在的一切行爲亦如法如律、恒爲寂靜。那麼到底清淨圓滿到什麼程度呢?頌詞中喻如中秋節的月輪一般銀光皎潔,此喻含義約有二種:一是秋月能息滅熱惱獲得清涼之樂,如是菩薩正護根門,威儀寂靜獲得勝妙安樂;二是秋月以明潔光輝作自身嚴飾,顯得格外皎潔明亮,使人賞心悅目、見而生喜,如是菩薩因持戒功德使容色光嚴,故被尊爲所有人天的莊嚴,受人天所敬仰也。
癸貳、宣說清淨戒相
若彼淨戒執有我,則彼屍羅不清淨,
故彼恒于叁輪中,二邊心行皆遠離。
倘若于彼淨戒執著有我受持,則彼屍羅相對聖者菩薩來說已不清淨了,故彼恒于叁輪之中,有、無二邊之心行悉皆遠離。若能了悟一切皆爲本來無生的大空性,則彼屍羅最極清淨。
何故說二地菩薩才具有不共淨戒之功德呢?理應從“行戒”與“見戒”的比較來作分析說明。
所謂行戒者:是指大小乘別解脫戒所攝之居士、沙彌、比丘等一切戒行清淨,故爲“行”清淨戒。
所謂見戒者:是指通達了緣起性空的本體,在殊勝正見的基礎上遠離了人法二種我執及一切二取執著,是本淨無漏的自性戒。“行”清淨戒與“見”清淨戒的區別在《寶積經》中有明顯的宣說。如經雲:“迦葉!若有比丘,住清淨別解脫戒,善護根門,一切行爲皆如律製,乃至微細毀犯亦無,清淨一切應行學處,然唯執有我我所,迦葉!是比丘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若比丘具足修行十二杜多功德,然比丘見有所得,住我我所,迦葉!是比丘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可見其中“善護根門至清淨一切應行學處”即是行清淨戒的標准。但又謂“執有我我所”等,不淨除二取執著,決定不得見清淨戒。由于異生持戒,尚未離開叁輪執著,即便根本與支分戒律都嚴持不犯,也只能屬于行清淨戒,唯有到達二地的聖者,因證悟了諸法的離戲本性,于叁輪的有無二邊心行悉皆遠離後,方能具有清淨的見戒。所以這裏是以“見清淨戒”來作爲衡量二地菩薩圓滿淨戒功德的標准。如是究竟清淨者,既便是大乘加行道的菩薩,亦僅居相似之稱,何況說聲緣阿羅漢呢?由于彼等有叁輪的執著,未達叁輪體空,雖然遠離毀犯戒行之不善法,但尚未遠離心行執著,因此其戒行亦不得究竟清淨。《大集經》雲:“若有菩薩自作是言,我是持戒,彼是破戒,如是菩薩,名诳如來。”是故《大智度論》中雲:“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如是所說也。
壬貳(贊戒度)分二:一、真實贊戒;二、諸菩薩如是持戒住相。
癸壹(真實贊戒)分二:一、劣體亦須具持戒;二、戒爲諸功德之依處。
子壹(劣體亦須具持戒)分二:一、離戒之過患;二、具戒之利益。
醜壹(離戒之過患)分四:一、離戒者不得善趣之過;二、樂果一次受盡之過;叁、惡趣中難得解脫之過;四、爲除諸過而施後說戒律。
寅壹、離戒者不得善趣之過
失壞戒足諸衆生,于惡趣受布施果。
在一期生死的修行過程中倘若毀犯了清淨戒行,這樣失壞戒足之彼諸衆生,當來必定于惡趣生處感受以往布施等善法之異熟果報。
一般來說,修持戒度較布施度尤難。然彼登地以上之菩薩已經具足了無漏淨戒之功德,對他們來說生生世世亦不會再有毀犯戒行的過失而最極清淨。但是觀待異生凡夫來說,若能在布施的基礎上受持清淨戒律,當于人天善趣中感得最勝圓滿之財富。彼諸衆生倘若失壞了戒足,當于叁惡趣中感受以往布施之果報。這裏將“戒”喻如雙足,如人依靠自己的雙足,能夠自在的出入往返,以致趣達自己所欲之彼岸。如果失壞了戒足,則非但不能獲得解脫的安樂,…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