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147

  ..續本文上一頁戒律是成佛之因。”又雲:“清淨受戒人,形色極殊妙,安住戒律中,誠信諸學處,此人一日中,積福無限量,終將獲佛果。”

  子貳、戒爲諸功德之依處

  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

  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余。

  該頌是講五乘行者所欲求之生處,唯依淨戒之功德。如欲求人天、梵天善趣的彼諸異生,及佛語生之聲聞,自證菩提之獨覺以及大乘菩薩,彼等分別能獲得增上生與決定勝之根本因,唯有清淨戒律之功德,其因若除戒律以外定無余事。

  《華嚴經》雲:“人中隨意得受生,乃至頂天禅定樂,獨覺聲聞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十地經》雲:“造殺生等十不善業,依次在叁惡趣中感受痛苦之果報,以此余業,後生人中,得種種不可愛樂之事,諸如下賤人身、短命、多病等。斷除十惡修行十善業者,當于人天善趣的可愛樂處受生。若厭離輪回,心意狹窄,依善知識聞受聖教,了達無我的智慧,修十善業道,成就聲聞菩提果。不從他教,志求獨覺菩提,不具大悲方便,依十二因緣修悟,勤修十善業道成就獨覺阿羅漢果。若廣大發心者,具悲愍方便,立廣大誓願,不舍衆生,志求諸佛廣大智慧,修清淨十善業道,圓滿修持十度功德,成就菩薩廣大行果。”可見,如是世出世間一切利樂皆源于淨戒功德而能産生。然此並非說唯有戒度是成佛之因,其余九度皆爲非因,而是指得增上生與決定勝者,必不可少之根本要因是戒律。譬如車輛由衆多部件組成,但其中若缺少主要的方向盤,則開車一事就無法成辦,不能到達所欲的目的地。如是若無戒律度,雖然僅有余度之功德,但亦不能從輪回的此岸到達解脫之彼岸。比如毀犯戒行者,雖然勤行布施,但仍不得善趣生處,並將失去難得之暇滿人身寶,以致根本無有聞思修行的機會,當然難得出期之日,是故以理觀知一切功德之根本依處乃爲清淨戒律。如《親友書》雲:“仁者于戒勿破羸,莫雜莫染當淨修,佛說戒爲衆德本,如情非情依止地。”《瑜伽師地論》雲:“由此屍羅建立任持一切世間及出世間,能引無罪最勝第一快樂功德,令生令證,是故屍羅說名根本,譬如大地建立任持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令生令長。”《花鬘論》雲:“可贊財圓滿,能生勝梵宮,叁摩地涅槃,並由于戒得。”《攝波羅蜜多論》雲:“可愛天物及人財,妙樂妙味天盛事,由戒因生有何奇,當觀佛法皆此生。”又雲:“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攝所須諸資具,無怖世人悉敬禮,無功未集得自在。非可說爲諸親族,未作利益及除害,先無相識諸衆生,皆禮持戒勝士夫。足履吉祥諸塵士,頂戴接受諸天人,稽首禮拜得持供,故具屍羅爲勝種。”又雲:“得自在故恒受樂,智贊護戒妙莊嚴,圓滿具足諸學處,極圓無慢依屍羅。”又雲:“若具正覺戒莊嚴,勤修一切衆生利,先當善淨自屍羅,發起清淨屍羅力。”又雲:“毀戒無能辦自力,豈有勢力而利他,故勸善修利他者,于此緩慢非應理。”又如《佛子行》雲:“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辦他利豈可能,是故當無貪有心,護淨戒是佛子行。”阿底峽尊者雲:“欲求今未來世樂,嚴持淨戒最爲要。欲得功德圓滿者,取舍得當持淨戒。身心平和寂靜者,至高無上清淨戒。”藏地大成就者薄朵瓦格西亦雲:“一切功德之基礎是嚴持戒律,否則功德與成就均將半途而廢,故當斷除受持淨戒之違緣(叁時欲望)。”寂天菩薩亦雲:斷除一切不善之舉,爲徹底受持淨戒。大成就者恰卡瓦格西亦雲:“戒律是獲得解脫與成爲遍知的根本基礎。”故嚴持戒律極爲重要,印藏聖境諸高僧大德皆如是說。然而時下狂禅借口“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須參禅”高談一切都不執著,惟恐持戒著相拘心,于一開始就舍棄持戒。但觀其境界,心與心所絲毫未斷,起心動念無非是業,又焉能無有執著。既有執著,又不堅持淨戒、斷惡行善,因而放縱狂心,無惡不作,必將莽莽蕩蕩遭受殃禍。不僅不得人身,且要墮入地獄。《衆經撰雜喻品》雲:“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實際上,從小乘、大乘直至頂乘大圓滿這九乘的修行都需要從受持清淨戒律開始,在淨戒的基礎上聞思修行,才能生起殊勝的智慧,以至于開悟得大成就。所以因地修道,如律如法地受持淨戒是至關重要的。

  癸貳、諸菩薩如是持戒住相

  猶如大海與死屍,亦如吉祥與黑耳,

  如是持戒諸大士,不樂與犯戒雜居。

  此頌以兩種比喻來說明二地菩薩亦不願與破戒者共住。猶如大海是清淨龍神所居之處,凡有死屍扔進大海,龍王即以神力掀起海浪,將其屍體推到岸邊,絕對不與死屍共住。亦如吉祥與黑耳(不吉祥)彼此不可能同時共存。如是守持清淨戒律的諸大士夫,絕對不樂意與毀犯根本戒行的人雜居共住。比如,大海雖然寬廣無垠,但亦不容留宿一具屍體,如是佛門雖然廣大,但亦不容犯戒之人。

  破根本戒者不與共住,這也是謹遵佛敕與曆代祖師們在叢林中流傳下來的製度(律規),亦是佛法住世、清淨僧團的必要,若在清淨僧團中雜居有破戒者,清淨僧團則被染汙,故應將犯戒者擯除。如當今世界之最、教法中心的喇榮五明佛學院,每次在整頓僧團紀律時,均將破毀根本戒者擯除。這並不是佛法不慈悲容人,而是爲了佛法的純潔與確保僧團清淨的一大善舉,正是體現了佛法的慈悲。因此若不將破戒者清除,則以他破戒的過失來染汙僧團會有更大的過患,況且他繼續受用僧衆之財物,非但不能消災,反而會結上更多的罪業,因此以免他在破戒外産生更多的罪業,故很有必要將他擯出僧團。《大般若經》雲:“亦不攝受破戒惡見謗法有情以爲親友。”又雲:“乃至夢中不近惡友,況于覺時而親近彼,所以者何?諸菩薩于破戒人,著邪見人,不律儀人,行邪命人,無義語人,住懶惰人,樂生死人,背菩提人,愛俗務人,雖常憐愍而不共住。”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雲:“我們將自己修行的善根回向于他,使其罪業清淨,是對他最大的慈悲與善待。”從小乘別解脫戒乃至金剛頂乘叁昧耶戒之間,凡是毀犯根本戒者均當遠離。否則如同一滴酸奶能染壞一鍋牛奶,又如芭蕉樹毫無實義,故當遠離。《毗奈耶經》雲:“故佛以法攝受僧,使得清淨立僧團,目的正法久住世,住持佛法清淨衆。”嚴格來說,只有和樂清淨的僧團,才能真實延續佛陀教法之慧命,使得正法久住,進而成爲照亮一切衆生的智慧明燈。《華嚴經》雲:“于去來今,佛所說之法,所製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離,是故能令佛法僧種永不斷絕。”

  壬叁、戒度之分類

  由誰于誰斷何事,若彼叁輪有可得,

  名世間波羅蜜多,叁著皆空乃出世。

  戒律波羅蜜多以有無叁輪體空的般若攝持而分爲兩種。諸如由誰能斷、于誰所斷、當斷何事,若彼叁輪執著有可得者,名爲世間的戒律波羅蜜多;若彼叁者皆了達爲空性,乃名出世間之戒律波羅蜜多。

  一般尚未通達無我空性的異生凡夫,于受持戒律的過程中會有種種分別作意,諸如由誰能斷、于誰所斷、當斷何事,倘若于彼叁輪生起執著,認爲有可得法,名爲世間波羅蜜多。《大般若經》雲:“彼著叁輪而受持戒,一者自想,二者他想,叁者戒想。由著此叁輪受持戒故,名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何緣此戒名爲世間,以與世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倘若已具無我空智的二地菩薩在入定時,其二取皆一味地融入于法界而安住本然,在出定時,雖然二相(二取)尚未滅盡,但亦絕對沒有第六分別意識來對叁輪生起實執,對修道位的菩薩來說,是有相無執的一種境界,其相無力成爲修道之障礙。若以徹悟諸法本性的無漏智慧攝持,相應無漏的清淨戒律,爾時由誰能斷(自己能斷),于誰所斷(爲衆生所斷),當斷何事(一切不善之舉)皆無執著,了達叁者皆爲大空離戲的本體,出世無漏的般若智慧境界,是超越分別作意與言說之境,于本來清淨的戒性中安住,乃爲出世無漏的戒律波羅蜜多。大般若經雲;“若菩薩受持戒時,叁輪清淨,于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受持戒故,名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

  凡夫持戒難免起念,如想“我爲清淨戒律的比丘,爲饒益衆生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等觀待小乘來說,如此作意亦並非不可,仍屬應理,但觀待超勝二乘的大乘聖者來說,則成非理作意,因爲不相應勝義中道之義。仍屬分別妄心,故名爲著相的世俗持戒。凡是超越實執分別心,以般若智慧攝持,亦不分別作意,則名出世無漏的戒律波羅蜜多。

  辛叁、結說此地功德

  佛子月放離垢光,非諸有攝有中祥,

  猶如秋季月光明,能除衆生意熱惱。

  該頌將上述二地菩薩之功德作一總結。彼地佛子于自性罪、佛製罪恒時亦不毀犯,清淨離一切垢染。如同月放離垢光明,彼菩薩並非諸叁有中所攝,而成了叁有中的吉祥,猶如秋季的月輪光明,能夠消除衆生之意中熱惱,獲得清涼安樂。

  二地菩薩以恒持無漏淨戒之功德力,現證諸法本性光明,斷盡了生死流轉的一切業因,故非諸生死叁有中所攝(不是隨業力轉生輪回)。而由悲願之故,以大方便力倒駕慈航回入娑婆世界,永無休止的廣利有情,在彌勒菩薩的《經觀莊嚴論》中如是所說。因彼菩薩戒行莊嚴,具有無漏淨戒之功德力,有緣的衆生一見到他,不但不會遭遇損惱,而且會得到很大的利益,身心的一切懊惱與不安,完全化爲烏有而獲得清涼安樂,故彼菩薩成了叁有中的吉祥。一切功德隨彼而轉,能作四大部洲的轉輪聖王,以十善業來饒益衆生,以佛法之真理來教化有情,令諸衆生離苦得樂,乃爲人中之真實如意寶。猶如秋季最爲莊嚴皎潔的滿月光明,能夠消除衆生的酷熱之惱,獲得涼爽清新的安樂。如是二地菩薩月放離垢光明,以此消除衆生的意中熱惱,帶來清涼無比的安樂。又如月光不但自身清涼光潔,且能照明世間諸物,如是菩薩不但自身心非…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