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151

  ..續本文上一頁這樣的忍辱如同在自己周圍布上了一層最堅硬的铠甲,一切違緣敵害都不能傷及自己。這是調伏外敵最有力的手段、最有效的妙方,亦是大乘佛法中的殊勝竅訣,故修行的根本,關鍵在于調伏內心相續。因此佛陀親口宣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在不忘失正知正念的基礎上,經常憶念上師的教言與竅訣,而時時內觀自心,修習自心是最最關要的。

  醜貳、觀忍度功德而修忍辱

  忍招違前諸功德,忍感妙色善士喜,

  善巧是理非理事,殁後轉生人天中,

  所造衆罪皆當盡。

  該頌講修習忍辱就會招來與前述不忍相違之諸多功德。依靠忍辱之功德就能感得容顔妙色,具足相好莊嚴,如同佛陀的微妙色相。以忍辱之力而斷惡行善者,使得諸佛菩薩等諸大善士亦見而生喜,于彼歡喜親近。亦能善巧明辨是理、非理之事,以正知正念來取舍一切學處,殁後轉生于人天善趣之中住享安樂,並且以往所造的衆多罪業皆當滅盡。

  由無嗔惱之心,不僅感得外在的容顔妙色,且于內在的心相續亦很調柔寂靜、頭腦冷靜、思路清晰、理智分明,對于是理、非理皆能善巧分辨。如《般若攝頌》雲:“忍爲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如是不但心相續清淨無染,且于行爲威儀亦如律如法。以此今生亦會感得很多勝妙功德,待身壞命終之後,立即轉生人天之中感受種種福樂的果報,並且時時得遇善知識攝受,法喜充滿,究竟得無生法忍。《入菩薩行論》雲:“若勵摧忿勃,此現後安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雲:“若能恒時修習安忍不失歡喜,故于現法一切時中常得安樂,于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畢竟能與決定勝樂。”《入行論》雲:“故若有現前,壞我譽等者,彼豈非于我,救護墮惡趣。我爲求解脫,無須利敬縛,若有解我縛,我何反嗔彼。我欲趣衆苦,如來所加被,閉門不放行,我何反嗔彼。”又雲:“爲欲曾千返,墮獄受燒烤,然于自他利,今猶未成辦。安忍苦不劇,複能成大利,爲除衆生害,欣然受此苦。”如是思維利患而引生真實忍辱後,則無論何時何地,不管遇到什麼樣的苦害違緣,皆能以正知正念來憶念上師的竅訣而修習安忍。如是非但新的罪業不會再造,且于前所造就的衆多罪業皆能逐漸滅盡,從而獲得殊勝之安樂。

  醜叁、共同結尾

  了知異生與佛子,嗔恚過失忍功德,

  永斷不忍常修習,聖者所贊諸安忍。

  該頌是將上述內容作一總結,而再作勸贊修習安忍。一般來說,嗔恚大多數皆爲凡夫的惡習所發,忍辱大多數皆爲菩薩所修的賢善心行。若不了知嗔恚的過失與忍辱之功德而去非理蠻幹,這還情有可原。如今通過上述理論,認知異生凡夫生起嗔恚心的種種過患與佛陀意子修習忍辱之殊勝功德後,就應該以理智來善加取舍,從內心深處永斷不忍,而于一切時中恒常修習聖者們所歡喜贊歎的諸多安忍。《六祖壇經》疑問品雲:“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增上忍辱力之修法可以略概爲四種:

  觀衆生苦:《入菩薩行論》雲:“愚夫不欲苦,偏作諸苦因,既由己過害,豈能憎于人?譬如地獄卒,及諸劍葉林,既由己業生,于誰該當嗔,宿業所引發,令他損惱我,因此若墮獄,豈非我害他。”故應觀想衆生均爲自己多生累劫的父母,並且彼諸身心充滿了痛苦,怎麼還會忍心于彼生嗔,使之苦上加苦,因而嗔心會自然息滅而增強忍辱力。

  觀衆生愚:比如一個無知的小孩,無論對大人怎樣的無理取鬧,大人亦會慈悲地原諒他,不會對他動少許嗔心,如是可將一切衆生觀如孩童般愚昧無知,他不明善惡、是非,不辨邪正、真僞,雖然給我們造了種種違害,但相對于具有理智的大人來說,怎麼可以與這種無智愚夫計較呢?《入行論》雲:“設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嗔彼則非理,如嗔燒性火,若過是偶發,有情性仁賢,則嗔亦非理,如嗔煙蔽空。”如是觀念嗔心亦會自然息滅而增強忍辱力。

  觀根性別:衆生根性差異不等,每個衆生彼此之間的性格皆有千差萬別,因此習性惡劣的衆生既便對我們造有違害,亦沒必要與他計較,理應生起憐愍之心,因而嗔心亦會自然息滅。

  觀幻化性:雖然在顯現上有些衆生對我們作有種種違害,但器情諸法皆爲如夢如幻的本性,故于幻化中造害,則于幻化中受苦,沒有什麼可以執著的。《入菩薩行論》雲:“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應嗔,如幻如化事。”因而嗔心亦會自然息滅而增強忍辱力。如是以理善加思維後,則于所遇到的一切違害皆能堪忍。如是修習忍辱者,乃具有大菩薩的胸懷,亦堪稱大菩薩的殊勝行爲。

  癸叁、忍度之分類

  縱回等覺大菩提,可得叁輪仍世間,

  佛說若彼無所得,即是出世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多同樣有世間與出世間之差別,其差別關鍵在于有否通達叁輪體空的智慧來攝受。所謂忍辱之叁輪,即是能修忍辱的自己、所忍辱之對境、忍辱之修法,以及爲衆生獲得正等正覺的大菩提果而回向忍辱度的善根之時,若有能回向的自己、所回向的對境、回向的善根等執著,仍然屬于世間波羅蜜多。佛于般若經與《十地經》中說:若彼叁輪無所得,並毫無執著,以無漏的智慧來攝持忍辱度而回向之善根,即是出世間無漏的波羅蜜多。

  無論造何等善業,皆應以叁殊勝來攝持很重要,即前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後行回向殊勝。特別是所造之善根,若能以清淨心來回向菩提,其善根乃至未得菩提果之間永不窮盡,如同寶藏。如《慧海請問經》雲:“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幹涸其不盡,回向菩提善亦然,未獲菩提其不盡。”《入菩薩行論》中雲:“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若不如是回向的善根,如前所述,僅有一次受果就立即用盡,因此自己所造善業若不以清淨心來作回向,不但是自己感果渺小無幾,且于衆生亦毫無利益,若能將所造善根廣作回向,則不但是自己樂果無量,且衆生亦會受益非淺。佛經中雲:無論對活人、亡人,回向功德都是非常的重要。只要誠心誠意地爲衆生回向,衆生畢竟會得到很大的利益。此處略舉公案來加以說明:

  曾經廣嚴城的人們准備翌日迎請釋迦牟尼佛及其弟子們應供,當天下午,就有五百個餓鬼前來佛所,乞求佛陀將明天廣嚴城供齋的功德回向給他們。遍知佛陀聞言,明知故問:你們是誰?爲什麼要爲你們回向?衆餓鬼說:我們是廣嚴城那些人的前生父母,過去因吝啬心重,舍不得上供下施等造諸惡業,而今墮落鬼身,前來乞求佛陀慈悲加持。佛陀答曰:雖然可以將功德回向,但你們明天必須親臨廣嚴城方可。衆餓鬼說:現在我們變成如此醜陋的身體,恐怕不敢現身到場。佛陀呵斥道:你們在造惡業時不知羞恥,亦不生慚愧心,而今惡業果報現前時方知羞愧,又有何用?如果你們不來,他們沒有開許,那就沒辦法回向,你們亦無法得到善業等安樂。這樣五百餓鬼只好應允明天親臨廣嚴城。當這些奇形怪狀的餓鬼來臨時,大家見狀驚恐萬分。佛陀道:你們勿須驚慌,這五百個餓鬼都是你們的前世父母,因愚昧無知而造諸惡業,如今感得既可怕、又醜陋的鬼身,今天他們前來乞求加持,希望得到你們今天給僧衆供齋的善根,你們若能開許,且誠心將功德回向予他們,那麼我念他們的名字而回向善根,依此才能使之脫掉鬼身、獲得安樂。廣嚴城人們聽後皆依教奉行,佛陀以慈悲心如是作回向後,五百餓鬼依此回向的功德立即解脫了惡趣,得生叁十叁天享受安樂。因此凡是所造大小善業,皆以清淨意樂來回向衆生,必定會獲得利益,自己亦有無量的功德,如是若以無漏的般若智慧來攝受而作回向,則更爲殊勝。

  壬貳、宣說此地生其它功德

  此地佛子得禅通,及能遍盡諸貪嗔,

  彼亦常時能摧壞,世人所有諸貪欲。

  此叁地佛子除不共增勝忍辱功德以外,尚能獲得其它很多希有功德。諸如獲得世間最爲尊勝的四禅定、五神通,以及能普遍滅盡欲界的諸貪嗔等煩惱種子,彼菩薩不但能摧滅自相續中的煩惱種子,亦能常時摧壞世人相續中所有諸貪欲之種子。

  《十地經》雲:“菩薩住此發光地時,得安忍波羅蜜多最極清淨,又複獲得四種禅定(一禅、二禅、叁禅、四禅),亦得四無色等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有頂處),究竟四無量心,以及獲得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希有功德。”然此非說唯有叁地菩薩才能獲得此等功德,二地以下無此等功德,而是說以忍辱功德所增勝的叁摩地之清淨廣大,唯叁地時不共具有,以此叁摩地的作用不共增勝,是叁地以下所不能共有的,雖于資糧道、加行道時就有四禅、五通等功德,但非如叁地時那樣清淨、廣大、希有。爾時菩薩皆能遍盡以貪嗔癡爲主的煩惱障。彼地菩薩不僅能滅盡自相續之煩惱種子,且于滅盡他相續之煩惱亦成殊勝的助緣,因爲叁地菩薩對隨行自己的眷屬常時傳授教法,令諸弟子以修安忍爲主,如是引導後彼等心相續中真實生起了忍辱度,則能摧毀世人相續中的諸貪欲(欲界中所有的煩惱皆以有無貪欲來類推而了知是否全部消盡)。般若經典與《十地經》皆如是說:“叁地菩薩爲衆生現身說法,利樂衆生時,多以顯示帝釋天王的身相,于忉利天宮集衆傳法,主講五欲之過患,令聞者遣除心相續中對欲界的一切煩惱,攝受爲自之眷屬,修習大乘法要,堪爲殊勝法器。”

  頌詞中講到的“遍盡諸貪嗔”以甯瑪派自宗的觀點來說,叁地菩薩以自所行智慧應斷的是此地貪嗔癡等煩惱障爲主之俱生種子。薩迦派果仁巴大師說:“此地應斷非煩惱障之種子,雖然頌詞的字句上講了貪嗔等煩惱,但他認爲在意義上應該理解爲煩惱障的習氣即是所知障。”對此觀點若稍加觀察則不難了知…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