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攝取,無眼功德趣聖果。
在無量功德中般若功德最爲第一,它是成就佛果的根本近取因。如同有眼目者能自在地引導無量盲人到達所欲的止境(目的地),如是以修道中的第六智慧波羅蜜多能毫無顛倒地明見正道與非道,以此便能攝取如同無眼般的其余施、戒等波羅蜜多之一切功德而趣達聖位佛果。
《般若攝頌》雲:“無量盲人無引導,不能見道入城廓,阙慧五度無眼導,無力能證菩提果。”倘若未以甚深智慧來攝持布施、持戒等功德,則終將不成出世無漏的波羅蜜多,而爲世間波羅蜜多所攝,以此即便是感果亦不過是人天善趣而已,不能獲得究竟解脫之果。比如果實的根本近取因是種子,其助緣是陽光水土,如是得成究竟佛果的根本近取因是般若波羅蜜多,其助緣是布施、持戒等其余波羅蜜多,倘若這些因緣全然不具,則于得成佛果就根本無從談起。比如盲人,若無明眼者引導,非但不能到達所欲之處,且易跌落溝涯等險境。如雲:“一盲引衆盲,相牽入懸崖。”《大智度論》亦雲:“複次能與衆生大果報,無量無盡,常不變異。所謂涅槃,余五波羅蜜不能爾,布施等離般若波羅蜜,能與世間果報,不得名大。”當知前述布施、持戒等五度皆爲增勝圓滿第六智慧度所施設的方便,故一至六度是方便與方便所生的關系。《入菩薩行論》雲:“此等一切支,佛爲智慧說,故欲息苦者,當生空性慧。”《般若八千頌》亦雲:“須菩提,所有江河入于恒河大江,彼等隨同恒河而入于大海,須菩提,如是五度波羅蜜多,亦是若以智慧波羅蜜多攝持,則至一切智智之位也。”亦如《金剛經》雲:“善現,如士夫入于暗室都無所見,當知菩薩若墮于事而行布施亦複如是。善現,如明眼士夫,過夜曉已日光出時見種種色,當知菩薩不墮于事而行布施亦複如是。”大般若智亦是修行者破除實執分別心、遣除二障種子的唯一對治法。
佛法中所說的功德盡管浩如煙海、說莫能盡,但可以總攝爲兩大類,即如有眼般的智慧功德與無眼般的方便功德。《大智度論》雲:“五波羅密如同盲,現前智度乃爲導。”在六度中如同盲人般之功德是施、戒等前五度波羅蜜多;如同明眼般之功德,是第六智慧波羅蜜多。若依無眼功德趣達聖果者,單憑此力絕無能至,必須借助或依靠明眼功德之引導方能到達所欲的究竟彼岸。由此可見無論什麼功德,若無般若(智慧)攝持,根本不能成爲出世無漏之功德,如是非但不能獲得佛果,且于出離生死輪回的聲緣羅漢果亦不可能獲得。如《般若攝頌》雲:“誰求聲聞獨覺果,乃至法王如來果,皆依般若法忍得,離此恒時不可得。”又佛經中雲:“若諸菩薩不住般若信解大乘,則于大乘中縱修何法,我終不說能得出離。”《大智度論》雲:“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是故當知,唯依勝妙空性的智慧才能真實地通達勝義谛、現證法界本面,如果僅僅憑借前五度功德之“自力”卻無法現見,必須依靠智慧之“它力”相應後,寂滅現行的分別妄執後才能現見。是故唯以出世無漏的智慧來攝持,方令前五度成爲出世無漏的波羅蜜多。龍樹菩薩在《集經論》中雲:“若能信解甚深法,便能攝集諸福德,乃至未成佛以來,世出世業皆成辦。”
行者當于佛陀宣說第二轉無相*輪的般若經中,了知大乘的有學道中主要是以智慧而修,爲使智慧增勝、穩固,故于二轉*輪中未作廣泛抉擇前方便五度波羅蜜多,而是著重抉擇了般若波羅蜜多。在學道修行的過程中不僅真實通達般若度甚爲重要,修習般若空性亦是成就佛果不可缺少的根本行門。若能具備智慧,則于世出世間的一切事業皆能究竟圓滿地成辦,依此便能直接遣除以至滅盡自他二利的種種障礙。此智亦並非無因無緣所生,而是依靠修積布施、持戒、忍辱等福德資糧以及聞思了義的般若經部以及中觀論部等教義,方能逐漸生起,即所謂法不孤起,必仗緣生。其次第首先是由聞思生起相似智慧,依此逐漸起修後轉識成真實智慧,如是在方便福資的輔助或滋養下方得增勝、圓滿、究竟的無上智慧而直取佛果。《澄清寶珠論》雲:“如王入沙場,四兵亦隨王行,如是果位佛母一切智智之不共真因者,即是道之根本智慧故,彼能斷二障,亦能究竟二智,其余波羅蜜多非但不能如是,且唯有智慧度攝持彼等時,方得波羅蜜多之名,並能至于佛位。總之,諸道根本唯識依智慧,彼能斷證究竟,彼之助緣方便,已說施等,主要爲智慧不可缺少也。”由是當知智慧波羅蜜多如君王一般,布施、持戒等其余波羅蜜多如眷屬一般,以如是主次之別而喻知智慧的重要性。爲此不僅月稱論師,且顯密諸大論師皆異口同聲地如是宣說過。曾有禅宗大德,如六祖慧能大師雲:“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從中出。”憨山大師亦雲:“般若乃諸佛之母,菩薩之真因,豁破無明,直達涅槃彼岸。”又如蓮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雲:“若顯法身得解脫者,其功全由般若,一切萬行無不由般若而成立者也。”從佛經聖教而言,《般若十萬頌》等中亦有這樣類似的句義,在這些了義的教典中著重宣說了甚深空性的義理及其通達的殊勝智慧等不共功德。
辛貳(真實宣說具深義空性)分叁:一、如何傳相;二、爲誰傳法;叁、所講之法。
壬壹、如何傳相
如彼通達甚深法,依于經教及正理,
如是龍猛諸論中,隨所安立今當說。
如彼現前地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所通達的甚深法性,並非普通世人的境界,故月稱論師慈悲地告誡學者,必須依于著重宣說空性法義的經教以及諸大論師用來抉擇彼之甚深理論,方能契證緣起性空的究竟真理。所以本論的作者月稱論師說,我是依于龍猛菩薩的中觀諸論中所弘立的甚深理論,隨所安立而今當如實地爲有緣學者宣說。
由于本品中所宣說的是六地菩薩以增勝無漏智慧所通達法界的甚深本義。設有疑曰:此義當如何明鑒?月稱論師很謙遜地回曰:如是境界非吾自力所能通達,應當往詣六地以上菩薩或佛前咨啓。又問,僅隨經部、不隨論部是否能真實抉擇般若經與《十地經》等中所明示聖者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嗎?答曰:雖然聖教中已有直接宣說此等深義,但佛之密意深難莫測,非我淺慧所能揣度。對甚深法性無有絲毫體悟的異生凡夫來說,若不憑借經教正理以及傳承上師的教言,僅憑各人的臆測所述定有錯謬之處。古大德亦雲:“離經一字,允爲魔說,依文解義,叁世佛冤。”龍猛菩薩是真實無倒徹悟甚深經教,廣泛地開顯了第二轉無相*輪的究竟密意,且以自力而直接弘揚般若空性,彼著之中觀諸論典中揭示了諸法的究竟實相——本來大空離戲之真理。是故月稱論師主要依靠龍猛菩薩的甚深教理,而如實地宣說了《入中論》第六品的深義。
月稱菩薩此言約有兩種必要:一是謙遜,因爲本論是主依般若聖教、中觀理論及傳承上師的竅訣而著之故。二是令未來的傳講者與造論者遣除傲慢,不得妄自立宗、標新立異,而應遵從祖師大德的意趣知見而立論。因爲凡夫異生以自力無能通達佛經密意,若欲證悟實相本性,必須依靠教理竅訣,月稱論師對後學者恩賜了這般殊勝的教言。
若問:雲何得知龍猛菩薩已無倒诠釋甚深經教的究竟密意、又如何得知他是正確無誤地創立以及弘揚中觀的無上派系呢?答曰:此由教證可知。因爲世尊曾于《楞伽經》中授記說:“南方碑達國,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于世弘我教,善說無上乘,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刹。”此說龍猛菩薩所弘揚的中觀正道能離有無諸邊、诠釋大乘了義的般若教法。又于《大雲經》中雲:“我滅度後,滿四百年,此童子轉爲比丘,其名曰龍,廣弘吾教法,後于極淨光世界成佛,號智生光如來,應正等覺果位。”
一般來說佛陀輕易不爲弘揚佛法的衆大德授記,卻爲龍猛、無著等聖者菩薩直接授記,是有很大的必要。因爲龍猛菩薩在創立中觀派、弘揚般若中道時,印度曾有一些學而不精的唯識論師及傲慢聲聞誹謗嫚斥彼爲魔之化身。佛陀則以大慈悲心爲除衆人疑惑、免造無義罪業而作如是授記。所以彼聖者菩薩決定能無倒诠釋聖教的暫究密意,唯依這些可靠的聖教理論來觀察抉擇諸法本性,樹立殊勝的中觀正見,以此正見觀照修行,斷除一切實執分別心後方能通達勝義谛的究竟大空性。其中聖教主要是《般若十萬頌》等經部與龍樹菩薩所著《中觀頌》等論部;理論即是抉擇勝義空性的正理。遂于自續派與應成派有共同的五大正理,應成派有不共的四大正理。
無論是顯宗還是密宗修證的所境都是一味無別的。按甯瑪派自宗而言,在一地以下異生的境界中,顯宗、密宗是有一定的差別,在已達一地的聖者境界中,顯宗、密宗則無有差別,是一如平等的。再者,密續部中說,修持密法者可以即生速證佛果。顯宗的《般若二萬五千頌》等了義經中亦說:“獲得見道已,若有希求者,七日可成佛。”如是所說也。
法性本體本無少許遷變,是本來空寂清淨的,然諸衆生尚未如是了知而處于迷盲、顛倒實執之中,一旦徹悟諸法本性、破除分別實執,遠離二障垢染後再不會有不淨色法的顯現與顛倒執著,亦無任何苦害等違緣所擾,如于虛空非但無法染色,更不能于它作少許違害。如是通達真如實相的甚深法性者對自他皆有極大利益,此不僅是得成佛果的根本近取因,亦是真實了義的如意寶。是則若無智慧,則不能真實體認、悟入,又如何能現前此如意寶呢?當知必須依靠聖教、正理腳踏實地的聞思修行後才能如願以償。以顯宗而言,欲通達勝義空性者,首先必須聞思甚深教理,次依教理來抉擇正見,再依正見如理起修,才能如實地通達、現證法界大空性的本體。《大般涅槃經》雲:“有四種法爲大涅槃作近因,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專心聽法,叁者系念思維,四者如法修行。”相對于大圓滿來說,中觀是以理論…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